质疑问难化学生内需为阅读动力的探索

2018-04-16 08:52丁秀明
新课程·中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质疑情感

丁秀明

摘 要:当前,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學生是教学主体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主体性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主体性教学具有的唤醒功能和指向功能的动机是教学活动的关键。我认为,要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力。内部动力指人们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力。如有的学生学习阅读的材料是为了得到自己的满足和一种掌握的成就感,这是一种典型的内部动力,就是人的内需。内部动力能推动学习,是一种自己主动想得到的需求。因此,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内部动力显得尤为重要。从质疑问难化内需为主因来阐述对阅读动力的探索。

关键词:阅读情境;质疑;情感

一、语文教学中阅读动力的表述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研究表明,有许多非智力因素都可以影响阅读过程,其中动机因素对阅读过程的影响相当明显。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动力,也就不可能有一定的阅读行为。动力可分两类: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动力的满足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例如,有的学生学习阅读材料是为了得到好的分数,为了得到父母和老师的称赞,为了考上好的学校等等,这就是典型的外部动力。

实践表明,外部动力某种程度上能促进学生的阅读,但弊病亦不少见,如过分夸大学习的功利性目的,过分注重阅读的外部动力,导致一些学生的厌学和一些老师的厌教,而内部动力则能推动学习,令学习效果更佳,因为这是一种内部需求,是一种自己主动想得到的需求。因此,培养学生的内部动力十分关键。心理学家描述,内部动力并不是一种先天的、生来就有的动机,它是可以培养的。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内部动力需求的实践

(一)质疑问难,创设“愤悱”的阅读情境

复杂的心智活动是阅读活动的核心,因此阅读是颇费心思的。有些学生阅读仅流于表面,久而久之,对阅读失去了兴趣。因此,教师要在阅读中通过训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思维习惯。而这过程中,质疑问难是关键。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并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懂了这个道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

1.引导学生于矛盾处质疑,探求文本的内涵

很多选进教材的课文,都是由名人名家写就的文章,手法或平实,或跌宕起伏,或设疑悬念,制造矛盾情节,这就为我们理解文本含义提供了载体,引导学生在文本的矛盾情节处质疑,去探求文本的内涵。

如读鲁迅的文章《孔乙己》,其中有句是“大约的确死了”,到底大约死了还是的确死了?此处就可引导学生质疑,引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样表达到底有何深意等问题。在探求文本含义中明白,“大约”表明没有亲眼见到,只是一种猜测,更何况也无人去关心他的生死,“的确”表明猜测后的结果,孔乙己迂腐懒惰,孤苦无依,遭打致残,更何况身处那种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社会,实在是必死无疑。这既突出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更加强了作品对社会的批判性。

2.引导学生于无疑处求疑,设计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我们有个成语:熟视无睹,就是说,人们对于太熟悉的事物就好像没看见一样;还有个成语:视若无睹,意思是,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就在眼前也看不到。

在阅读文本时,学生对于文章中一些平实的描写或熟视无睹,或视若无睹,看不到平实的描写中蕴含的深意,阅读中忽略了。如果学生出现这样一种智力困窘状况,教师就要设计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如《背影》中有“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一句,文中的动词能产生怎样的效果?学生稍加思索,可以体会出此句“攀、缩、倾”三字看似平常,却写出了父亲用力支撑起身体的努力,爬上月台的艰难,更深刻地体现了父爱的无言以及作者的那份感动。为什么用“攀”而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而这需要力量,对于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动作令人揪心。用“缩”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身上了,如果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我”应该是紧张的。用“倾”的好处?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父亲背影。在理解基础上,让学生以讲台为月台,表演一下这个场景,效果很好。这就是于无疑处求疑,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二)指点方法,创设认知内部动力需求的阅读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内部动力需求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互利互惠的,认知内部动力需求对学习有推动作用,学习又转而增强认知内部动力。而且,这种对获得知识本身的认知内部动力在课堂学习中是一种最重要的和最稳定的动机,它对学习起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阅读中,教师要在质疑的基础上,适时指点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有疑者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进一步深化阅读层次。

1.体察语境,引导释疑

“语境是指言语行为赖以表现的物质和社会环境。这个环境由语言上下文和非语言环境两大部分组成。”体察语境可以帮助我们“释义”,把符号及其作品还原为具有特定个人特征和社会情境特征的“意思”,把“言”变为“意”。例如,《石壕吏》一文中,对差吏的刻画和对老妇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深感悲痛,但又对老妇的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给予肯定。通过语境,学生马上可以了解到诗人的矛盾心理和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

2.搭桥铺路,自求解难

学生在“释义”的过程中,一定会碰到陌生的或一时无法理解的问题。作为教师,就有必要向学生提供值得参考的,有一定价值的资料,帮助学生正确和相对完整地理解问题。如《湖心亭看雪》中,有些话语的含义就文章内部的语境是难以充分把握的。比如,文章开头作者为何用“崇祯五年”来表示年份,这是明朝的年号纪年,用“金陵人”作称呼,“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是明朝开国时的首都,以此称呼,暗示作者对故国的思念,身在清朝还念念不忘明朝时候的事情等等,这就需要提供给学生相关的资料,使学生的“释义”全面而深刻,还借此拓展学生的阅读面,积累了阅读张岱作品的新图式。

(三)培养情感,创设以美感人以情动人阅读氛围

阅读的本质特征告诉我们:“在阅读的全部过程中,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复杂的心智活动和复杂的情感活动总是有机结合在一起,难以分割的。”可见,复杂的心智活动在阅读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因此,教师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应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情感、需要和价值观,营造一种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阅读氛围。

许多文学作品有着健康的思想,融着作者深厚的感情,完全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范本。语文课就是要通过这一篇篇作品的教学,使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都得到满足,使阅读成为完美人格、发展个性的需要。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解释,这种完美人格、发展个性的需要属成长需要,而一个人的行为是由不同类型的成长需要所决定的。因此,培养情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使阅读成为他们生活和成长的需要。而情感教育的基本方法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情理交融。为此,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情感分析,把握文本情感脉络

这就是说教师要化无声为有声,把作品无声的文字所寄寓的深刻内涵、复杂的思想感情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表达出来,传达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要善于发现作品中的情感形式,把握作品的情感脉络和思想内涵。如引导学生理解《驿路梨花》一文,“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它的所指是不同的,它指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还指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更是雷锋精神的体现,也是梨花精神的象征,盛开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同时,体现了边疆人民优良民风,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进一步让学生理解,“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歌,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

2.情感朗读,激起学生内心情感共鸣

表情朗读是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富有表情的朗读能把作品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传达出来,使学生从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和教育。在这方面,我国古代非常重视“美读”,叶圣陶也曾提倡过这种“美读”方法,其用意就在于让学生在诵读中去体味意境,受到感染。如《走一步 再走一步》的分角色朗读,杰里是最好的朋友,语气稍带鼓励,内德纯粹都是嘲笑,父亲是引领“我”走下悬崖,语言温和,不急躁,“我”的胆小、害怕,语言要读快些,稍带颤音,这样指导可以更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动力,增进情感学习。

3.情感表现,领会文本情感表达

情感表现是学生对文章作品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对作品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读者对作品的一种态度。《威尼斯商人》一文截取了“一磅肉”纠纷,讲述了在法庭上,鲍西娅聪明地答应夏洛克可以剥取安东尼奥的任何一磅肉,只是,如果流下一滴血的话(合约上只写了一磅肉,却没有答应给夏洛克任何一滴血),就用他的性命及财产来补赎。因此,安东尼奥获救,并且,庭上宣布以谋害威尼斯市民的罪名,没收其财产的二分之一,另外二分之一则给安东尼奥。在学完这篇文章后,我让同学自己准备表演,抓住人物性格,理解人物思想,走进文本,领会

作品。

阅读的内部动力培养,途徑与方法还有许多,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在此主要根据阅读心理,按照阅读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仅从三方面作了粗浅的探讨。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强调内部动力的培养,并非否定外部动力对阅读的促进作用,只是两者比较,笔者认为应该注重内部动力需求的培养,这是符合心理规律的。

参考文献:

[1]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编辑 高 琼

猜你喜欢
质疑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被情感操纵的人有多可悲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情感移植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