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18-04-16 08:52陈海华
新课程·中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发现学习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模式

陈海华

摘 要:从高中历史教育的特点出发,力图通过研究当前学生历史学习的实际情况,尝试将发现学习模式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教学示例说明高中历史发现学习模式的实施策略:首先,课前自主预习,发现知识问题;其次,课堂创设情境,引发认知碰撞,发现问题;第三,寻求方法、解决问题、生成新知;最后,反思总结,建构知识,形成整体认识。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习”存在局限性,因此要注重发现学习模式与其他教学法的协调运用,构建切实可行的发现式历史教学模式,使学生思维更广阔,想象力更丰富,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发现学习;教学模式

一、发现学习模式的含义

“发现学习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教师提供的按发现过程编制的教材或材料进行再发现,以掌握知识并发展创造性思维与发现能力的一种学习模式或方法,它具有通过发现过程进行学习和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发现方法的双重含义。”发现学习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20世纪50年代在其著作《教育过程》一书中明确提出并倡导的一个重要概念。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不同于机械学习,不同于灌输式教学。”运用发现学习模式要确保端正的学习态度,即运用自己的头脑对知识进行思考和

探究。

高中歷史发现学习模式主要指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材料,经过独立探究,自主发现知识,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质疑,表达与交流活动等途径,掌握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抽象理论,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探索并有所发现。

二、发现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结合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发现学习模式的特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笔者通过对课堂教学个案的研究和经验反思,总结出以下的教学策略:

1.课前自主预习——发现问题

课前预习是整个知识系统学习的前提,学生自主预习的过程就是对新知识的初步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由于生疏或者理解上的问题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从而开启了发现学习的篇章。笔者在教授新课前,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材,要求学生在小组预习质疑本上写下预习时产生的问题。这样做既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突破重难点,也使学生在课堂上带着自己的问题,格外关注教师的教学,解决自己预习时遇到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课前自主预习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疑点,从而引起自己的好奇心,在课堂上有所侧重地听讲,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课堂创设情境——引发认知碰撞

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曾说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的眼睛。”高中阶段所学的历史知识多数是抽象的、概括的,是前人的经验总结,但是所有的历史都是有“根”和背景的。教师在发现学习的实施中要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制造矛盾冲突,激起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当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时就投入到了发现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高中生,他们的抽象思维比较发达,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欲望,逻辑分析能力也比较强,能够自己独立完成比较复杂的学习任务。

示例1: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时,教师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见图1):

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这群“不鼓掌的人”感到非常好奇,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这些人是奥巴马的反对者;有的说,他们是共和党;还有的同学开玩笑地说,他们是恐怖分子……将“不鼓掌的人”作为正常课堂教学的导入,旨在设置悬念,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带着课前导入发现的问题,在接下来学习1787年宪法“三权分立原则”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服装判断这些人的职业,解决“为什么他们不鼓掌”的问题,也掌握了“三权分立”的概念。

在高中历史发现学习模式下,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生动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掌握历史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等。

3.寻求方法解决问题——生成新知

在发现学习模式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是最重要的中间环节。没有深入的思考分析,也就不可能有问题的真正解决。在历史发现学习中,教师要创造一个平等交流的空间,互相信任和鼓励,时刻关注学生的需求,才能让学生大胆地在历史课堂上思考、质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意味着让学生自己“瞎琢磨”,不是任其自由地讨论,要做到言之有物、史论结合。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教师在引领学生探究的方向和思路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并理清基于证据的释疑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凸显学生阅读史料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将史料作为证据以重构历史的情境,经过思考和分析,或自主学习,或合作讨论,进行逻辑推理,做出历史解释,从而认识历史知识的本质,达到理解的目的。学生通过多角度的史料,自主进行分析、判断,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认识。这种直接式体验和感悟的学习过程,可以使学生体验“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成就感。

4.建构知识体系——形成整体认识

布鲁纳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定的知识结构,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结构,教学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发现学习从发现结果出发,强调通过探究过程亲自发现科学概念和原理,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也就是说,发现学习总是按照书本中的知识结构来设计的,有待发现的是学科结构,它总是指向某个特定结果。发现学习主要注重从发现问题到最终观念确立的过程,强调的是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培养的是“发现”过程中需要的技能以及直觉思维和归纳、演绎的个人创造性思维。

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意义的获得,是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形成自己的理解。在学完新课后,可让学生自主总结,在对教材初步熟悉的基础上将史实进行分类归纳,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将一个单元、一个章节、一个专题的内容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明确该单元、章节、专题内部知识体系的认识结构。在实际教学中,每上完一节课,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见图2),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影响形成整体的认识,巩固基础知识。

在高中历史发现学习模式中,学生借助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对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进行整理、排列、组合、归纳、概括,进而建立知识网络,把大量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是提高历史学习效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综上所述,在当前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引入“发现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突破:教学方式由教师讲授灌输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到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合作学习为主;教学目标由知识目标向能力目标转变,其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居于显著位置,培养了学生的历史素养;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使学生动起来,使历史课活跃起来。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习模式也有其局限。如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问题,耗时太多,而学生课堂学习时间有限;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和较好的历史素养。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现学习不应该作为课堂学习的唯一模式,而应和其他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1]韩立福.当代国际教育理论基础导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高慎英.“发现学习”的秘密[J].当代教育科学,2006(8).

[3]夏辉辉.问题解决:历史教学课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发现学习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知识”“过程”“情感”的巧妙融合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验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教材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发现学习理论及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