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化解“用工荒”与“就业难”的悖论性问题

2018-04-17 03:28刘伟忠
群众 2018年5期
关键词:用工荒劳务输出劳务

刘伟忠

中共江苏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了“六个高质量”的发展任务,省委书记娄勤俭在近期的一系列讲话中对“六个高质量”发展任务进行了系统阐述。他强调指出,要重点研究解决就业方面的“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问题。

“用工荒”与“就业难”的悖论性存在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从本质上看,产业结构不协调、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区域间劳动力配置不均衡、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社会薪酬体系不科学、劳动者权益保障不到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就业理念滞后等均是导致“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主要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要着眼长远、着力当下,在“四个对接”上下功夫。

做好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的对接。产业升级可以催生更多更高层次的就业岗位,产业结构优化可以促进用工需求层次多样性之间的动态调节。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有效对接、齐头并进,可以在根本上优化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侧结构。因此,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汇聚江苏科研能力基础雄厚、研究人才密集的优势,紧扣主导产业,抓住机遇,积极推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成长,推动低端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按照市场法则和经济发展规律,结合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和比较优势,进一步科学细化“破”“立”“降”的策略,明晰“破”什么、如何“立”、“降”多少的政策意图,优化产业结构。

做好用工需求与职业教育的对接。用工需求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晴雨表,但它更是职业培训的指挥棒。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就是为了适应并满足社会的用工需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合格的劳动者。从目前我省的职业教育看,尽管政府投入在不断加大,但职业教育质量、可供选择的培训工种、经费来源、监管等,与用工需求存在脱节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充分调动高等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及时合理调整高职院校的总体布局和专业设置,鼓勵社会力量介入职业教育领域。要强化对职业教育进行全过程监管的力度,真正做到既不“越位”,更不“缺位”,保障职业培训的高质量。以经济发展和用工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行校企间订单式、定向性培养,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

做好劳务输入地与劳务输出地的对接。需求量大、层次多元是我省用工的基本特征。尽管目前全省大约有八千万常住人口,高等院校和高职校众多,在读学生数较大,但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工需求仍有不小差距,需要大量劳务输入,这就要求进一步做好做实劳务输入地与劳务输出地的无缝对接工作。积极推动我省与劳务输出地政府之间、职能部门之间、工作实体之间,围绕培训、服务、管理和维权等,做好信息沟通、政策协调和工作配合,建立双向对接的渠道和机制。建立并不断优化完善劳务输入与输出地之间的政府统一平台,强化信息共享,规范业务流程,确保劳务输入的可靠性、及时性,为用工单位的直接聘用提供便利条件。制定出台与劳务输出地多方协作的相应制度,鼓励社会民间组织间的直接对接和开展多形式合作,并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做好权益保护与企业文化吸引的对接。有研究显示,薪酬、权益和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影响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因此,有效化解“用工荒”与“就业难”,必须在切实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同时,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就业环境。一方面,依据现有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劳动标准体系,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健全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企业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重大集体劳动争议应急调处机制和仲裁特别程序,对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惩处。另一方面,通过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作用,激发企业自觉,从企业理念、行为文化和视觉形象着手,固化企业文化特色,彰显人文关怀,营造和谐氛围,持续愿景激励,使企业成为“想进”“愿留”“能发展”“有成就”的人生价值实践场。

(作者系扬州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猜你喜欢
用工荒劳务输出劳务
提升技能促进就业 打造“金堂焊工”劳务品牌
打造用好劳务品牌
劳务输出 职业农民 有序分流劳力 促进乡村振兴
山西临猗:开展订单式培训 打造劳务输出品牌
隐蔽型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分析
劳务输出导向:民族地区职教扶贫模式的理性审视
上半年全省实现劳务收入同比增长23%
我国劳务输出法律体系及保障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