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公共艺术 品味城轨文化访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李亚铁

2018-04-18 05:50潘奕婷
城市轨道交通 2018年2期
关键词:北京地铁城轨艺术作品

本刊记者〡潘奕婷

北京有着三千年历史文化,地铁作为穿越京城交通的大动脉,既是流动的博物馆,也是北京文化的载体,被称为城市“最有价值的隐藏”。在这座地下的文化博物馆里,有一位深具地铁文化情怀的城轨人,论起地铁公共艺术,如数家珍,饱含自信。李亚铁,自2008年起参与北京地铁4号线、大兴线、房山线、昌平线 以及6、7、8、9、10、14号线和燕房线公共艺术工作,见证了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近期,《城市轨道交通》杂志对李亚铁先生进行了专访。

谈到城轨公共艺术,有些读者还不是很清晰。您可否简单介绍一下?您又是如何结缘于城轨公共艺术?

答:城轨公共艺术的范畴比较大。广义上,应该是包含公共空间中的装修、雕塑、文化墙及艺术装置等,包括车辆和车站;狭义上,就是指文化墙、公共艺术装置及雕塑等。城轨公共艺术这个工作,我做到现在已有15年时间。从2003年的南京地铁1号线开始,那时候,主要是负责南京地铁1号线车站公共空间的装修,也配合南京地铁和南京艺术学院参与南京地铁1号线的公共艺术创作工作。此后,开始陆续直接参与北京地铁多条线路的公共艺术创作及管理工作,从5号线一直到现在,合计有十多条线。之前是作为一个设计工作者,后来我就职于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轨道公司),主管车站公共空间里面的装修设计及艺术品创作工作,随着北京地铁公共艺术创作工作的发展,我也在不断地成长。

1984年,北京地铁有了第一幅壁画。那您认为从1984年起,应如何划分北京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

答:北京轨道公司在完成每条线路的公共艺术作品创作后会进行工作总结,在2012年曾集成《北京地铁公共艺术》图册,该图册里有一个对北京地铁公共艺术创作历程的简单划分,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萌芽时期,从上世纪的60年代北京的第一条地铁线开始到二十世纪初。那时候主要立足满足最基本的地铁建设任务,在公共艺术方面有意识,但是做的并不多。在西直门、建国门和东四十条站尝试建设了4幅反映传统文化和科技发展成就的壁画。此后的八通线、13号线,仅仅是在车站的装修方面含蓄地体现了一些地域文化特色,并没有专门做公共艺术作品或者公共文化墙,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保建设。

二是探索成长时期,从北京奥运会之前的5号线建设起到2015年,即北京2015年轨道交通规划线路建设周期,在政府层面的重视及公共艺术作品规划完成后,在当时新开线的6-7条线路里,完成了60多个车站、一百多幅作品。从类型来看,既有传统的雕塑、壁画,也有新潮现代的玻璃、LED灯光等表现模式。

三是全面发展时期,随着十九大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市领导觉得地铁公共艺术作品的工作不仅是确有必要,而且非常重视,要求尽可能地做好。

此外,从2017年第一届城轨文博会的举办就可以看出,现在各地都对地铁公共艺术工作的热情及积极态度相当高。从这往后,将有一个非常繁盛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将会有更好的作品呈现。

北京地铁2号线车公庄站公共艺术作品

2017年底北京市又新开通了四条线路,那这四条线路当中有哪些公共艺术作品?有哪些创新?

答:2017年新开通的4条线路中,其中S1线在室内空间装修设计的艺术处理上花了很大工夫,但在公共艺术品方面,因为时间原因并没有请专门的艺术家来做这项工作。这4条线路中,所涉及的车站主要是高架桥站或者地面车站,这些车站预留给公共艺术品设置的空间不多。我们在燕房线的装修公共艺术上做了一些尝试,公共艺术品主要是在燕房线的起点站阎村东站、终点站燕山站、支线换乘站饶乐府站。此外,我们在北京市科委立项联合中央美院做了一个车站公共空间一体化的课题,将装修和艺术品整体考虑做空间一体化设计,这个课题的落地车站就是在燕房线的大石河东站。

北京地铁14号线东风北桥站-常沙娜先生作品

截至2017年底,全北京的线网已实现规划的,公共艺术整体的数量以及类型有哪些?

答:到2017年底,北京全线网有360多个车站,有公共艺术作品的车站约有120个,合计有近200多幅作品,类型多种多样,包括了书法、壁画、雕塑(圆雕、浮雕)、彩绘、剪纸等类型,北京地铁目前的公共艺术作品基本包括了常见的公共艺术类型,也尝试采用了一些较为新型的公共艺术类型,如7号线欢乐谷景区站的仿衍纸的做法。艺术家在创作地铁公共艺术作品的时候,也在不断探索,在追求新意、耐看的同时也做了较多尝试,因此类型较多。

新机场线现在已经开始艺术品的规划了吗?

答:目前,我们的工作模式是把艺术品规划工作提前至室内设计(装修)同期考虑,主要是整体考虑装修效果,由室内建筑师统一考虑是否设置公共艺术品。这是我们长期建设管理工作以来总结的一个比较合理的时点,即公共艺术作品与装修规划同步考虑,这样装修设计单位规划会为公共艺术作品的设置留出位置、形式,以及与装修风格相适宜的作品。在国外,比较成功的公共艺术品案例均为室内建筑时规划出来的,这些方面可根据不同的空间需要来进行统一的设计规划。例如北京燕房线的大石河东站就是一体化空间装修的例子,不仅是装修和艺术品,还包括站台、设备设施、导向牌、PS屏等,大石河东站是新增车站,站厅中间有一个高架桥的大柱子,经过艺术家的空间设计与处理,将售票机和柱子整个围合成一个中柱空间,基本上看不出原先是一个大柱子,效果很不错。

目前北京在城市轨道交通公共艺术建设方面形成了哪些机制或者是管理办法?

答:在设计北京地铁5号线时,北京建管公司内部逐步形成了规划为先的理念,但是当年为了保证新线开通,在公共艺术作品方面的考虑不足,仅完成了三四个车站的公共艺术作品,缺乏机制和管理办法的引导也使得我们比较盲目,走了一些弯路。在做2015年的线网规划时,北京规划委与我们共同合作完成了《北京市线网公共艺术品规划》,用于指导北京公共艺术品的工作,就公共艺术品的总体定位、基本原则、选用题材、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统领。《规划》的诞生使得北京城轨交通公共艺术作品逐步走上正轨。在北京市举办奥运会之前,也就是设计地铁10、4号线之时,原壁画学会会长侯一民老先生给北京市领导写了一封信,提出要加强北京地铁艺术环境的建设,地铁公共艺术要与城市文化相融合,市领导对此事相当重视。当时北京市2015年线网规划已经完成,但是因为这封信及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我们做了一个整体的北京市公共艺术作品规划,包括6号线、7号线、8号线、9号线、10号线等线路60多个车站、100多幅作品,可谓是北京地铁新线公共艺术作品的创造高潮。

目前,针对不同城市本身的特点,各地城轨存在不同的管理模式,各有长处,也有不足,但是只要能做好,能放开去做,我觉得本身就是好的。例如,上海申通地铁集团,设有专门的公共艺术中心;而深圳则是委托的是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并且印发了一个城市级的公共艺术条例。此外,像武汉、西安、成都也有各自的探索方式,均与他们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模式是相适应的。公共艺术没有一定之规,只要能够适合本地的文化、机制、轨道交通发展,能够融合起来就是最好的、最舒服的一种模式。

北京地铁7号线欢乐谷景区站公共艺术作品

目前,各地城轨在主题规划上采用一站一景或者一线一主题,您如何看待这种规划思路?

答:其实个人觉得公共艺术是体现文化的作品,各个城市的文化与认知的不一样导致体现方式也会不一样,因此希望是各地城轨从不同的文化或者艺术角度尽可能地发挥自身优势,从地域特色与城市文化角度发散性地创作公共艺术作品。我认为在保证地铁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可创作更新颖、更有特点的作品。其实在做完一站一景或者一线一主题这种尝试之后,我相信他们也会有一个反思和总结,这种规划思路是否适宜城轨,在这基础上再往后做的作品,我想会更高、更好、更多元。

各地新兴城轨目前是否有意识引入公共艺术品?

答:目前新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城市,大部分都有引入公共艺术品的想法、需求和热情,但是因为缺乏方法与经验,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做,该建立什么样的流程和管理机制。其实各城市相互之间,通过学习与交流能更好地促进各地的作品产生,我曾经与乌鲁木齐地铁交流过,包括建设管理者、室内建筑师、艺术家们,希望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提高。

结合我国港台地区及国外城轨公共艺术作品的发展,请问城轨公共艺术作品的建设模式是什么?

答:中国大陆对于工程建设模式有相应的规则和制度,这方面我国港台地区及国外的建设模式相对于比较自由。他们征集公共艺术作品主要是策展模式,即策划、筛选并展示,从中挑选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这给艺术家们的创作余度更加宽泛。而我们稍微有些差异,是一种组织模式,通过委托组织单位来组织对地铁公共艺术的创作。在创作方案征集的过程中,主要是借助规划委的专家平台组织专家,然后由专家对公共艺术作品进行多轮筛选,筛选完成后报到规划委进行审核,规划委上传至网站进行公示评议,以征集公众意见。值得一说的是,网上征集意见约一周左右,但每次收到的意见非常多,可见公众的参与热情很高。之后,根据公众意见、专家评审意见,再进行作品的修改和完善,这个过程称为方案阶段。后期是艺术监制阶段,就是方案在纸面上的手稿完成之后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小稿确定了以后放大样,放大样以后根据作品不同,比如说有一些浮雕的就要放泥稿、打样,整个过程需要经历三、四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在完成所有的车站公共艺术作品中,基本上每个作品我们都会在过程中进行监制,就是请专家对艺术家的过程进行把关和指导,有的要3-4次,有的5-6次,这个过程叫做一稿六审,即平面稿、小样稿,到放大稿,然后泥稿、翻样、定稿,每一个过程都需要严格把关,虽不能保证都是最好的,但是一定不能有太多瑕疵,对于保证作品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在建设完成之后会进行巡查、梳理与总结经验,例如探讨哪些作品是比较成功的,哪些手法是觉得可以再继续或慎重使用的,这种模式对以后创造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也为后续工作推进提供方便,这算是策展模式的一个变通。

在长期维护方面,基本上是交给各个运营公司。在完成建设以后,我们会制作一个公共艺术品的维护保养手册交给咱们的运营公司,手册的内容包括作品稿样、所选用的材料、制作的厂家、产地,会有一个归档式的资料收集,以便于运营公司后期的维护。比如说某处的马赛克掉了,就可以根据手册找到马赛克的制作单位来进行后期的跟踪维护。其实一般的公共艺术品都是两年内保修,两年以后进行长期跟进维护。对于我国大陆而言,这种模式更加适宜,能有效保证公共艺术作品的发展。但是,目前我们也在结合港台地区及国外的实践与经验,探索更加高效的城轨公共艺术作品的建设模式,使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能力得到完全发挥。

北京地铁10号线西钓鱼台站公共艺术作品

在合作资源方面,公共艺术的创作者或者机构希望城轨业主方能够提供一个什么样的便利条件?比如说空间设计。

答:与艺术家们合作的话有一个相互磨合的过程。地铁的第一功能属性就是乘车功能,这导致了地铁空间人流量较大,空间狭窄。在狭窄空间里,第一需要保证的是交通功能,因此,预留给艺术家们的可发挥创作条件是很少的,我们在这个方面主要是做协调与配合工作。对于艺术家们来说,因为可创作条件少、空间狭窄,创作起来就放不开手,这方面他们确实也感觉到困难、费劲,或者说有一些别扭,尤其是新合作的艺术家们。其实,艺术家们在创作完成后会逐步意识到地铁公共艺术作品,首先是一个环境艺术,主要是要与环境相融合,不论是站内空间还是站外空间,不论是功能环境还是建筑环境,既要有形式感,还需要功能配套。

在第一届城轨文博会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出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艺术作品选集》一书,您对此书有什么评价和建议呢?

答:这本书对城轨公共艺术作品领域的研究可谓是及时雨,给各大城市的城轨业主及设计者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平台,让我们对其他城市的公共艺术工作有更深入的了解,包括努力与所得的成就。但是,这本书是“选集”,说实话,对于我们来说还有一点不解渴。我们期待会出一本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艺术作品目录,以方便我们进行欣赏与学习。

其实,入选到《选集》里的作品其实只是我国城轨交通车站公共艺术作品很少的一部分,所以说对于我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以及艺术家们的创作来说,有一点遗憾,总感觉到对其他城市的了解还不是很全面。据了解,北京在公共艺术作品方面有近200多幅作品,但是入选《选集》的作品只有不到1/10,在这本书的征集过程中,北京地铁运营公司感到难以抉择,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的作品很多;其实在其他城市应该也会出现这个难题,例如武汉、南京、西安、成都。所以,建议协会可以出版选集一、选集二,这样通过系统的介绍,能更全面了解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艺术作品。在未来的10年国内城轨公共艺术作品发展趋势将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我们会越来越好。

猜你喜欢
北京地铁城轨艺术作品
从“走得了”迈向“走得好”再到“走出去” 我与北京地铁共成长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漫谈城轨
城轨春节 敬业福
城轨的“敬业福”万家的“团圆福”
漫谈城轨
在北京地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