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增强学生求知动力

2018-04-18 03:24沈国平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普及性通识天数

沈国平

[摘 要]“年、月、日”是普及性通识教育,知识点分散,包括平年、闰年、大月、小月、二月天数的规律,全年总天数,每月天数变化,内容驳杂,牵涉面广。“年、月、日”的知识中规律性内容较多,涉及天文学和历法知识,但归根结底可依托数学运算来推演。

[关键词]问题导向;求知动力;年、月、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41-01

“年、月、日”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年、月、日及其进率关系”,教学难点是“二月份天数的奥秘,平、闰年的判别”。因为是普及性通识教育,所以学生已储备大量的间接经验,但这些经验都是散碎、肤浅、模糊的,学生间的认知差异也很大。针对这些情况,教学设计时,笔者以问题为导向,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动机。

一、课前思考

对于“年、月、日”的知识,教师要明确区分哪些是学生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知道如何有效利用学生已知的部分开展教学,而未知部分中又有哪些可以由学生自学弄懂,如何规整散乱的知识点,提高效率,等等。

本课程与数学密切相关,同时牵涉天文历法推演、农历历法甚至是五行玄学和易经八卦,至于天体运行等高深知识要到五、六年级的科学才会学到。如何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将玄妙的知识用科普的形式展现出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教学问题。

对于“年、月、日”的教学,一线教师普遍采取“观察年历、发现规律、归纳总结”的教学方式,学生自主活动不明显。那么,如何改启发诱导式教学为探究发现式教学呢?既然“年、月、日”属于普及性通识教育,如何体现其数学性?如何以知识性内容为载体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通过什么材料、数学思想支撑起学生的数学思考?

二、课堂回放

[教学片段1]以“一罐全脂奶粉够不够吃一个月”的问题为切入点,探究“每个月有多少天”,区分大、小月并研究2月份的天数变化。

1.展现情境,提出问题。

一罐奶粉有300克。半岁大的宝宝每天吃10克,这样的一罐奶粉,够吃一个月吗?

生:当月天数如果小于或等于30天,就够;当月天数如果是31天,就不够。

2.探究“每月天数”及其规律,区分月份大小。

师:请你翻阅面前的年历,观察每月的日期,然后分析哪幾个月够吃,哪几个月不够吃。

课堂活动:学生人手一张稿纸,对照年历,将每个月的天数数出来。

学生独立作业后,先四人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交流。

师(小结):通过对万年历的观察,发现每年固定有7个月是31天,称为“大月”;有4个月是30天,称为“小月”,2月是特殊月,仅有28天或29天。(板书:大月、小月)

3.介绍识记大、小月的方法。(主要介绍拳头记忆法、口诀法,并让学生尝试记忆)

4.着重研究2月份的天数,认识平、闰年。

师:2月很特殊,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这其中有规律可循吗?

课件显示2012年2月份的年历表,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

生2:每隔四年出现一次29天。

师:没错。如果2月是28天,当年就是平年,如果2月是29天,当年就是闰年。

[教学片段2]以“一年吃多少奶粉”为载体,探索“全年天数”,学习年、月、日三者之间的进率关系,计算了解平年和闰年全年天数。

师(再次呈现情境图):半岁大的婴儿,每天吃10克奶粉,一年需要吃掉多少罐奶粉?

生:求出全年天数即可。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交流。教师点名学生上台板书)

生1:31+28(29)+31+30+31+30+31+31+30+31+30+31=365(366)(天)。

生2:31×7+30×4+28(29)=365(366)(天)。

生3:30×12+7-2(或-1)=365(366)(天)。

三、教学反思

以问题为导向,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动机。“年、月、日”的知识点多,为了有效整合串接,教师编制了两个连续问题“一罐奶粉一个月够不够吃”“一年要吃多少罐奶粉”,把年、月、日的知识融入实际问题,以解决应用问题为引擎,巧妙地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靶向更精准。然后再诱导学生观察“哪些月够吃、哪些月不够吃”,发现每个月的天数变换,继而接触大、小月及闰、平年等系列概念。最后,通过解决“婴儿每天吃10克奶粉,一年需要吃掉多少罐奶粉”的问题,研究“全年天数”,理顺年、月、日三者的关系,计算并掌握闰、平年的天数。这两个问题具有连贯性和思辨性,激发了学生的理性思考。

(责编 罗 艳)

猜你喜欢
普及性通识天数
本周连涨天数居前个股
本周连涨天数居前个股
本周连跌天数居前个股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关于非艺术类院校音乐通识课程改革的建设构想
从城乡音乐教育的差距看音乐教育阶段性和地域普及性——以安徽省六安市城乡学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