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词学视野下的龙榆生词选观及选词实践*

2018-04-19 09:26
江淮论坛 2018年2期
关键词:词选词学选词

甘 松

(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合肥 230601)

龙榆生与夏承焘、唐圭璋等人并为20世纪最负盛名的词学大师,近十数年来,其人其学受到学界注意,研究呈现逐步推进趋势。龙榆生于选词颇为热衷,编有《唐宋名家词选》、《唐五代宋词选》、《唐五代词选注》、《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唐宋名家词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二书最为知名,不断重版,为读者推重,学界已有专文研究,《唐五代宋词选》、《唐五代词选注》二部词选则少有探讨。在已有论述中,某些问题尚需进一步辨析,例如,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标举苏、辛是事实,但如果忽视该词选不同版本(1934年初版,1956年新版)的差异,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区别。本文从龙榆生的选词理论入手,将龙氏的词选观及词选实践放到民国词学发展的视野下进行考察,以期更全面、深入地探讨龙榆生的选词特点以及对现代词学所作的贡献。

一、词选观:既根植传统,复面向现代

有学者认为:“词选是编选者根据一定的选词观念,选录部分词人词作,或加评注,或加校勘,或间之,并按一定顺序汇编成帙的词集。”所谓“选词观”,是指编选者在选词过程中所依据的标准和观念,即有意识地根据一定标准选取词人、词作汇编成书,也就是如何选词的问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多位著名学者就如何选词进行了探讨。任二北1928年发表 《研究词集之方法》:“一选之中,词之优劣取舍,以何为标准,不可不察。选家眼光,当然随其人之学识主张嗜好而定。”朱自清1930年在《论中国文学选本与专籍》一文中指出:“选本的标准不同:或以时代,或以体制,或以事类,或以派别,或以人,或以地;也有兼用两种标准的。”朱自清先生关于作品选录标准的见解大抵与任二北相似,只在具体分类上略有差异。龙榆生关于选词的标准和理论有着自己的主张和特色,他不仅在《选词标准论》(1933年刊于《词学季刊》)中阐述自己的选词观念,还通过词选序言或词选体例透露出具有现代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选词理念。

《选词标准论》将传统的选词标准归纳为四种:“选词之目的有四:一曰便歌,二曰传人,三曰开宗,四曰尊体;前二者依他,后二者依我。操选政者,于斯四事必有所居;又往往因时代风气之不同,各异其趣。 ”宋元以后,词体文学早已不复可歌。进入20世纪,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古体文学被目为“旧文学”,处于被边缘化的境遇。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选词,是默守旧规还是力求创新,对操选政者提出了新考验。胡适秉持进化文学史观,倡导白话文运动,1927年出版了以白话词为主体的《词选》,产生极大反响。胡适称姜夔、吴文英、张炎等人作品为“词匠”的词。龙榆生并不认同此观点,他在《论贺方回词质胡适之先生》(1933年发表)一文中指出:“今观胡氏《词选》中所录姜、史、吴、张诸家之作,率取其习见之调,或较浅白近滑易者;集中得意诸阕,反被遗弃。 ”龙氏所言,不无道理。

龙榆生选词,主张“抱定历史家态度,以衡量各名家之作品,显示其本来面目,而不容强古人以就我范围,抉取精华,而无所歧视;务使此千年来之词学,与其渊源流变之所由,乃至各作家之特殊风格,皆可于此觇之”。 从词史发展的角度选词,综合考虑作家身世、时代思潮、审美风尚等因素,从而反映一代词史的嬗变与演进。例如,龙榆生编《近三百年名家词选》,收录晚明到民国时期66位词人498首词作,该选以意格为标准,“所谓意格,恒视作者之性情襟抱,与其身世之感,以为转移”。 他认为,元、明词学中衰,“词之音节,既无所究心,意格卑靡,至明而极矣”。这正是他摒弃元及明朝前中期词人词作的原因。

龙氏选词亦有“便歌”、“尊体”的目的,只不过其内涵已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和意义,其《唐五代宋词选·导言》中说:“我以为现在的时代来研究词,一方面要抱客观的态度,把他的特殊组织,弄个清楚,进一步再利用这种组织,加以损益变化,去创作新体乐歌。 ”龙榆生选辑此书的目的就是“激扬青年们的志气,砥砺青年们的节操……可以进一步去创造一种适宜于现代的新体歌词”。

二、词选体例:彰“声学”特征,创新体乐歌

龙榆生的词选体例,有其自身特点。龙榆生认为,填词为“倚声之学”,“要了解词的艺术特征,仍得向它的声律上去体会,得向各个不同曲调的结构上去体会。 ”龙榆生著有《论平仄四声》(1936 年)、《填词与选调》(1937 年)、《令词之声韵组织》(1937年)等多篇文章,对词体文学的“声情”特征特别关注并进行了专门研讨。在此词学观念指引下,龙榆生所编四种词选在体例上都比较注重平仄音韵,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词谱的性质。

词属于音乐文学,古代词作到现在已难以歌唱。龙榆生编辑词选,注意标注词作的声情、韵律,与其倡导新体乐歌的创作不无关系。他在《从旧体歌词之声韵组织推测新体乐歌应取之途径》一文中指出:“吾人既明旧体歌词,为最富音乐性文字,其声韵上之组织,又有多方面之关系,乃能恰称所欲表现之情感,则将来创作新体乐歌,亦必于声韵配合之理,加以相当研究与训练。 ”龙榆生还提供了具体制作新体歌词的方法:“一面宜选取古诗及词曲中之字面,尚为多数人口耳间所犹习者,随所描写之情事,斟酌用之;一面采用现代新语,无论市井俚言,或域外名词,一一加以声调上之陶冶,而使之艺术化,期渐与固有之成语相融合,以造成一种适应表现新时代、新思想而不背乎中华民族性之新语汇,藉作新体乐歌之准则。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龙榆生与他人合作完成 《玫瑰三愿》、《秋之礼赞》、《逍遥游》等多首新体乐歌作品,并广为传唱。可见,龙榆生选词不仅为鉴赏和研究,还具有指导歌词创作的现实目的。

三、词史意识:作千年通观,重民间始源

龙榆生的四部词选,其出版(或编成)年代先后为:《唐宋名家词选》(1934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唐五代宋词选》(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始编于1936年,1956年方出版)、《唐五代词选注》(1957年遗稿,2006年出版)。这几部词选选录的词人词作上起唐五代,下迄晚清民国,合而观之,可谓贯通千年词史。几部词选都撰有词人小传,若正史有载,则节录引用,兼采野史笔记、方志碑刻中的记载。龙榆生本人一般不对作品进行评析,而是广泛摘录历代词话、词选或词论家评语,以“集评”的方式为读者提供参考。有的词选前面还有导言或序言,探讨词体文学起源、词史分期等问题。如有论者指出:“龙氏并不限于词的选辑这种文献性与开宗、明派、尊体等批评性相结合的体例,而是 ‘以选为史’,将词选作为词的‘文学史’来做。 ”值得注意的,龙榆生有三部词选选录了唐五代词,可见他对于词体起源发展时期的词作十分重视。

《唐五代词选注》卷首有长篇序文《唐五代词导论》,该文分三部分:“一、词的特征和它的由来”,“二、唐、五代词的发展和同它的主要内容”,“三、本编的取材和对读者的希望”。读者可以将之当做小型“唐五代词史”读。这三部词选对唐五代词的选录情况如何?体现了怎样的词学观念?为方便呈现有关信息,下文通过表格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唐五代词选注》中选录了李白6首作品(其中《清平调词》3首)、王维的《阳关曲》等作品,现代学者大多认为这些作品不属于“词”体文学。龙榆生为何将其录入词选?原来,龙榆生认为词体文学起源于民间,唐代声诗(主要是五、七言绝句)和长短句词具有递嬗关系,曲子词也和它所依的曲调都是民间创作的,所以“一面兼采一些曾经入乐歌唱的专家绝句,如王维的《阳关曲》、元结的《欸乃曲》以及刘禹锡、白居易诸人的《竹枝》、《杨柳枝》、《浪淘沙》之类;一面又选一些敦煌发现的唐、五代无名作家的作品”。 《唐宋名家词选》在1956年新版时,也增选了李白、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王建、和凝、李璟等人的词作,更能反映唐五代词史的发展全貌。

表1 龙榆生三种词选选录唐五代词人词作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三种词选中入选词作数量位于前列的唐五代词人基本一致,温、韦、冯、李四位词人的作品入选数量名列前茅。王国维《人间词话》(1908—1909 年发表)标举“境界”说,推崇晚唐五代北宋词:“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又云:“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龙榆生于《南唐二主词叙论》(刊于1936年)中写道:“诗客曲子词,至《花间》诸贤,已臻极盛。南唐二主,乃一扫浮艳,以自抒身世之感与悲悯之怀;词体之尊,乃上跻于《风》、《骚》之列。”《唐五代词选注·导论》认为,冯延巳是杰出作家,尽管冯词“多为‘娱宾而遣兴’(陈世修《阳春集·序》),但‘俯仰身世,所怀万端,缪悠其辞,若隐若晦’(冯煦《阳春集·序》),这种作风也是和花间派完全两样的”。以上三种词选对花间词人的选录则呈现出分化态势:对温庭筠、韦庄、李珣、孙光宪等花间词人比较重视,选录词作较多;对于花间词人中“以艳丽专长”的和凝、毛文锡等人,则尽量少选或不录了。龙榆生推重后主、冯、温、韦等人,与《人间词话》相当契合,抑或受到王国维的影响。

四、审美追求:“四家”同标举,刚柔并用之

当前学界论及《唐宋名家词选》时,注意到龙榆生标举苏、辛一派,却容易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龙榆生并不偏废贺铸、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等词人词作,这种“刚柔并用,疏密兼收”的审美旨趣在民国词坛创作与词学发展中具有积极意义。

晚清民国时期的朱祖谋推崇南宋词人吴文英,以治学梦窗词著称,编选有《宋词三百首》。在朱祖谋的标举、推动之下,晚清民国词坛学梦窗者甚众,“掀起了一股持续半个世纪的‘梦窗热’,严重影响了词的创作和读者的审美认知。”龙榆生词学师承朱祖谋,但他不囿于师说,明确指出模拟梦窗词的弊端:“填词必拈僻调,究律必守四声……四声虽合,而真性已漓。 ”龙榆生将目光投向了苏轼、辛弃疾二人,明确表示:“私意欲于浙、常二派之外,别建一宗,以东坡为开山,稼轩为冢嗣,而辅之以晁补之、叶梦得、张元幹、张孝祥、陆游、刘克庄诸人。 ”但如果一味标举苏辛,也会产生新的流弊,如何补救,龙榆生有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表2 《宋词三百首》《唐宋名家词选》《唐五代宋词选》选录宋代词人词作情况

由表2可知,《宋词三百首》中梦窗词、清真词、白石词入选数量位于前三。《唐宋名家词选》选录梦窗词多达38首,亦居首位,与朱祖谋并无太大区别,紧要之处在紧随吴文英之后的辛弃疾、苏轼、贺铸、周邦彦、姜夔诸人。龙榆生不仅大量选录苏、辛词作,对效仿二人或词风接近的词人词作也有较多选录。贺铸词风以“奇崛”(王灼《碧鸡漫志》)见长,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苏、辛词派中人,但《唐宋名家词选》中选录其作品多达28首,仅次于吴文英、辛弃疾,与苏轼并列第三。龙榆生认为贺铸词:“语意清新,用心甚苦,又能出以奇崛之笔,实兼‘豪放’‘婉约’二派之长……北宋后期一大作手也。 ”

《唐五代宋词选》中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等人的词作数量明显减少,该书《导言》解释说:“为了时代的关系,和顾及读者方面的程度起见……侧重于所谓‘豪放’一派。 ”这是一部普及读物,并非龙榆生词学观念发生了大的改变。王国维《人间词话》、胡适《词选》对姜夔、吴文英等南宋词人持贬抑态度,龙榆生并不认同,比较重视清真、白石、梦窗等“格律派”词人词作。北宋以来,不少论词者推崇清真词,例如,常州词派的周济曾提出一条具体的学词路径,即“问途碧山,历梦窗、稼轩,以还清真之浑化”。龙榆生从这种兼取众长的方法中得到启示,他认为:“欲于苏、辛之外,借助他山,则贺铸之《东山乐府》、周邦彦之《清真集》,兼备刚柔之美……参以二家,亦足化犷悍之习,而免末流之弊矣。 ”并明确提出:“私意欲窃取周氏《四家词选》之义,标举周(清真)、贺(方回)、苏(东坡)、辛(稼轩)四家,领袖一代,而附以唐、宋以来,下逮近代诸家之作,取其格高而情胜,笔健而声谐者,别为一编,示学者以坦途,俾不至望而生畏,转而求词于胡适《词选》,以陷于迷误忘归。 ”从某种意义上说,《唐宋名家词选》(1934年初版本)可视为龙榆生理想中用以指示门径的词选前身。

然而,龙榆生的词学理想并未能完全实现。一是受当时政治形势影响,抗战军兴,人民爱国热情空前高涨,苏轼、辛弃疾、陆游等爱国词人的豪放词受到学者、文学史家乃至普通民众的充分肯定和欣赏,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等“格律派”词人自然被大众 “冷落”一边,得不到公开推扬。1940年汪伪政权成立,龙榆生赴南京担任文教等职务,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系逮监狱,大节有亏,其在社会影响力亦不如抗战之前。二是胡适《词选》在民国时期具有较大影响力,龙榆生曾评价:“自胡适之先生《词选》出,而中等学校学生,始稍注意于词;学校中之教授词学者,亦几全奉此书为圭臬;其权威之大,殆驾任何词选而上之。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学界肯定苏辛豪放一派,将周邦彦、姜夔等人的词作艺术视为“形式主义”。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学界才开始比较公正、全面地评价周邦彦、姜夔等人的艺术成就与词史地位。

小 结

龙榆生在20世纪上半叶进行的词学探索与选词实践是在王国维《人间词话》、朱祖谋《宋词三百首》、胡适《词选》刊行于世并产生较大影响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龙榆生的选词实践正是以它们作为参照对象的。龙榆生对王国维、朱祖谋、胡适等人的词学观念有认同,也有批驳,或在继承中修正,或在批评中借鉴,体现了根植传统而面向现代的选词格调。龙榆生重视对唐五代词的选录,认为词体文学起源于民间,体现了自觉的词史意识;龙榆生秉持词为“声学”的观念,词选注意标注词作的词韵、平仄等声情特征,与龙氏倡导的“新体乐歌”创作互为呼应,使词选具有了指导歌曲创作的现实意义;龙榆生选词标举周、贺、苏、辛四家,并辅以格高情胜、笔健声谐的其他名家词人,希望于浙、常二派之外别建一宗,虽然这一目的没有完全实现,但其词学建设与审美追求在词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注释:

(1)如已故学者张晖 《龙榆生先生年谱》(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奠定了新世纪的龙榆生研究基础;张宏生、张晖《龙榆生的词学成就及特色》(《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曹辛华《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词学卷》第十三章“龙榆生的词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施议对《中国词学学的奠基人——民国四大词人之三:龙榆生》(《文史知识》2010年第5—10期连载)、曾大兴《龙榆生的词学主张与实践》(《词学》第二十五辑)、傅宇斌《龙榆生“声调之学”论衡》(《文艺评论》2012年第12期)、陈水云 《龙榆生词学研究的现代品格》(《武陵学刊》2016年第1期)等论著从不同视角对龙榆生的词学思想、词学实践及贡献进行了研究;沙先一《论〈近三百年名家词选〉选词学价值》(《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许菊芳《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选学价值探微》(《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等论文主要研究龙榆生词选的特点与价值;张晖主编的《忍寒庐学记——龙榆生的生平与学术》(三联书店2014年版)、《龙榆生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出版)于近几年出版,值得学界注意。

(2)《龙榆生全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出版,第七卷、第八卷为 “词选”,收录 《唐宋名家词选》(1956年版)、《唐五代宋词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三种,但未收入《唐五代词选注》,未知何故。

(3)张宏生、张晖《龙榆生的词学成就及特色》一文指出:《唐宋名家词选》1956年的新版“受时代影响,选目经过调整,更侧重反映词史的全貌。入选词家由原来的四十二家四八九首增至九十四家七〇八首……同时,对当时评价很低的吴文英词由三十八首降为十首,史达祖由十三首减至七首,周密词由九首减至五首……新版的《唐宋名家词选》不足以代表龙榆生一贯的词学思想。”(《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笔者赞同张宏生等人的看法。本文依据的《唐宋名家词选》是1934年初版本。

参考文献:

[1]薛泉.宋人词选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2010:1.

[2]任二北.研究词集之方法[J].东方杂志(第二十五卷第九号),1928:49.

[3]朱自清.论中国文学选本与专籍[C]//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7.

[4]张晖,主编.龙榆生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5]胡适.词选·序[M]//词选.北京:中华书局,2007:7.

[6]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M].上海:开明书店,1934.

[7]龙榆生.唐五代词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8]曹辛华.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词学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254.

[9]王国维,著.彭玉平,疏证.人间词话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4.

[10]曾大兴.朱彊村与20世纪词学史上的“梦窗热”[J].学术月刊,2009,(6).

[11]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M]//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1643.

猜你喜欢
词选词学选词
分春馆的词学传承
选词写故事
清代词学的体系建构及其现代传承
《词综》范式的追摹与转变
——以乾隆时期《清绮轩词选》《晴雪雅词》《自怡轩词选》为中心
选词填空好方法
艾文化名书家画题展词选
读一读,选词填空
选词填空
监利方言亲属称谓词选释
论杨慎词学思想对其词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