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018-04-19 04:58余涛沈姣
陶瓷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珠山彩瓷粉彩

余涛 沈姣

(清御轩,景德镇市,333000)

1 珠山八友对粉彩瓷的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在清朝末年,由于腐朽的清政府制度兵临瓦解,共和深入人心。兴大学废科举成为必然,延续千百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这样就导致大量文人“科举无门、仕途无路”的情况,当时景德镇珠山八友名称是“月圆会”,就是御窑厂停烧以後部份流落到民间的粉彩和瓷版画的高手。这里的“八友”分 别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毕伯涛、何许人、程意亭、刘雨岑。这些人中大部分是文人墨客仕途无门的才子,诗书画印皆能,王大凡、何许人、刘雨岑是从安徽来的文人。他们笔耕于陶瓷艺术中,创作出具有“书卷味”的粉彩艺术瓷,突破了传统粉彩重工、重彩、重图案装饰的局面,开创了粉彩艺术瓷以国画入瓷、诗书画印结合具有“书卷味”的粉彩瓷艺术。珠山八友对粉彩瓷是传承更是创新,他们勇于突破,师古创新。

珠山八有时期其实已经开始有欧美、日本等外来绘画工艺及陶瓷颜料。当时的时局中国内忧外患,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成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列强资本入侵。珠山八友以爱国情怀之心毅然使用中国传统的粉彩工艺及颜料来绘制瓷器,将粉彩工艺完整的传承下来,为我们保留下珍贵的陶瓷文化艺术财富。珠山八友的粉彩艺术瓷所画题材丰富,有汪野亭的汪派山水,王大凡的人物,邓碧珊的鱼然瓷上等等,各有风格,各有体系。

图1

图2

2 当代景德镇对粉彩瓷的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当代粉彩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得到更加广泛的发展,首先有珠山八友的后人在遵循家训的条件下继续发扬粉彩瓷艺术。还有1910年创办的陶业学堂(后改为景德镇陶瓷学院,今更名为景德镇陶瓷大学)为陶瓷艺术培育出大量的学院派陶瓷艺术人才。以及景德镇本土民间陶瓷世家、作坊、工匠等等都在对粉彩瓷艺术的传承、发展、创新起着重要作用。

2.1 珠山八友的后人对粉彩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珠山八友中王大凡侄子王锡良先生继承叔父手艺,从事陶瓷粉彩艺术70多年,今96岁高龄任然笔耕于瓷上,现在看他的作品就具有一种强烈的符号,属于王锡良先生个人的艺术符号,艺术风格,他的苍松笔劲浑厚有力,人物概括简练,生动,个性鲜明。王锡良先生在粉彩瓷艺术传承与创作中可谓是将毕生精力奉献于此,王锡良先生是德艺双磬的陶瓷粉彩艺术家。汪野亭后人汪平孙、汪桂英对汪派山水也不断继承发展,刘雨岑儿子刘平在粉彩瓷艺术上也有所建树,尤其水点桃花是他的绝活,毛瓷7501的水点桃花就是出自他手。

2.2 陶瓷大学对粉彩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1958年景德镇陶瓷大学入取的第一批本科生中有21人学习粉彩艺术,到现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培养出大批粉彩艺术人才,在景德镇陶瓷艺术市场中大放异彩,比如李磊颖、宁钢等等,作为学院派的陶瓷艺术家,他们在粉彩瓷艺术中的突破更为明显,他们不局限于单独的粉彩工艺表现,而是将粉彩工艺融入到多种陶瓷艺术中去,我们常见的有粉彩在陶艺中的结合,在雕塑中的结合,以及在颜色釉中的表现等等。

3 总结

粉彩瓷艺术是我们优秀的陶瓷文化艺术之一,是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作为粉彩瓷艺术工作者要对粉彩艺术瓷完整的传承,大胆的发展,要像珠山八友这些先贤一样在粉彩艺术瓷中做出优秀成绩。

猜你喜欢
珠山彩瓷粉彩
孙建成醴陵釉下五彩瓷山水画作品探析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2
邹幸 陶瓷艺术
粉彩瓷板四条屏
《窑开全青》粉彩瓷瓶
笨人干不出最笨的事
与古代艺术大师画粉彩瓷
笨人干不出最笨的事
笨人干不出最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