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晰
近期,一位“90后”青年因为一个人吃饭太孤单,在闲鱼网上出租自己厨房的新闻在社交媒体被刷屏。这也使得很多在大城市独自打拼的年轻人的生活、情感、工作等再度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
一直以来,年轻人面临着逃离北上广、或逃回北上广的抉择。事实上,由于一线城市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包容性,在有人逃离大城市的同时,有着更多年轻人涌进来。而这些背井离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独自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有梦想,也难免孤独。近来,这一群体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名词“空巢青年”。根据百度词条解释,“空巢青年”指的是在大城市奋斗打拼的年轻人,他(她)们远离故乡、亲人,独居生活,缺乏感情寄托,没有家庭生活。
有网友这样描述一个典型的“空巢青年”:“刚到大城市工作不久,居住环境从月租几百元的地下室、城中村到三四千元的一居室,唯一熟悉的室友是喂养的宠物猫、狗,厨房有全套餐具但吃饭主要靠外卖,长时间在手机和电脑之间无缝切换,见得最多的人是外卖小哥和快递小哥。”这样看来,“空巢青年”的真正问题不是独居,而是生活心态上的“宅”和懒。他们不主动拓展社交圈,甚至有些“空巢青年”在网络社交媒体上表现活跃,但实际生活中却有社交障碍。
有评论认为,“空巢青年”这个词的出现,更像是自我嘲讽,把独居青年孤独、彷徨、无奈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投射。但是,就像“剩男”“剩女”这些词指涉的对象未必承认这些属性一样,很多人也未必能接受“空巢青年”这个概念。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便捷的支付方式和快递、外卖、到家服务行业方便了单身青年的生活。而“空巢青年”有庞大的基数,成为这個时代不可回避的话题,并且带来全新生活方式的出现。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小林从北京东三环的一个写字楼回到位于东五环附近的家中,这套不足40平方米的大开间,月租金3500元,目前一个人住。
他打开冰箱,把昨天晚上和同事聚餐打包的菜拿出来,用微波炉热了热,就这样解决了晚餐。
一个人住,通常一个菜、一碗面,就可以解决一顿饭。1989年出生的小林,2013年开始在一家设计公司工作至今,收入还不错,业余爱好不多的他,平时在家主要是看书、追剧,偶尔约朋友出去吃吃饭,对比之前与人合租的日子,他说,虽然独居没什么不适应,可也有孤独寂寞的时候,新家更像是一个旅馆,即使是休息日,他也更喜欢去办公室。小林说,大多时候是叫外卖,但最近不太适应外面饭菜的油腻,也开始尝试自己做饭。“做几次不一定,一星期也就做两三次吧,因为在外面吃的时候比较多”。
“没有吃早餐的习惯,自己来不及做。”
“即使吃也基本来自便利店,如果忘记买早饭第二天就饿着。”
“喜欢在公司待到很晚,理由是,回去也没啥事。”
“下班以后热切盼望有人组个局什么的,不然就生拉硬拽找个人陪自己吃饭;”
“虽然租不起大房间,但非常看重出租屋的格调,青睐清爽的宜家风软装,并且会自主购买如装饰画、植物等提升生活品质的小物。”
……
这是“好奇心研究所”对于空巢青年做的小调查。对于这个群体,知乎上有个总结: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与我粥可温。段子手们把这种情景具象化,比如“我最好的朋友是sirii”,“我的安全感来源于充电宝”以及“我一周最多的时候吃了5次黄焖鸡米饭”。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空巢”生活,也引发了一些社会上的关注和担忧。有调查显示,空巢青年比普通青年感觉更孤独,但是也有人认为,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人,更多的是选择了自由。那么,如何全面而理性地看待“空巢青年”?“空巢青年”真的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吗?
根据近期淘宝依据大数据发布的《中国空巢青年图鉴》,我国的空巢青年群体的数量超过5000万。其中,男性青年“空巢”的比例达到了64%,几乎是女性的两倍;而“90后”则是“空巢青年”的主力军,人数超过了六成。
从地域分布来看,深圳成为全国“最空巢”的城市,拥有 307 万空巢青年。北京位列第二,广州以289万空巢青年上海,排名第三。
与淘宝大数据几乎同步发出的,还有网易新闻联合探探、Blued发布的中国《空巢青年人群画像》:水果只敢买三四个,快递只能寄到单位,下班只能面对空荡荡的房间,这大概是人们对“空巢青年”最直观的印象。
造成“空巢青年”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空巢青年”与“蚁族”、“蜗居”等名词的出现一样,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人口迁移而生,是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现象。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正在中国上演,这不仅是人口从乡村到城市的迁移过程,也是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集聚的过程。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多,工资待遇也好,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机会选择了离开父母,外出工作。加之这些年轻人仍处于生活的过渡期,也就造成了这些青年的“空巢”状态。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一人户家庭占总户数比例达12.45%,而在2000年,这一比例仅是8.3%。居住条件差和缺乏情感寄托成为空巢青年面临的主要困境。而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快,人才流动性强,落户和买房的压力大,频繁的搬家和跳槽,是造成这些单身青年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主要原因。
相关专家分析认为,“80后”、“90后”大多在独生子女家庭中长大,现在的年轻人强调个性化,行事独立,也很注意维护个人空间,这就容易沉醉于个人的小世界里。缺少集体活动的后果就是社交圈狭窄,孤独感增加。
但空巢青年也并不是与外界想当然地认为的那样,是宅男、宅女,孤单的代名词。深入调查后发现,大部分空巢青年虽然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社交生活却没有想象中缺乏。他们中的55%每周与朋友聚会至少一次,并有着聚会密集点:北京的西单、三里屯太谷里、朝阳大悦城,广州的太古汇、花城汇,上海的静安嘉里中心,成为北上广空巢青年的根据地。
大数据显示,空巢青年热衷网购购买:购买最多的商品是充值业务,其次是服饰和手机,而零食作为有效的排遣空虚感的物品,排进了前五。到家服务也为他们所偏爱,他们经常使用网上提供的保洁、果蔬购买、按摩推拿等到家服务。他们的平均芝麻信用分达到655分,是符合免押金使用共享单车的高信用群体。这说明,这一代青年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生活上呈现出一定的外包化趋势。相映成趣的是,他们的知识技能还呈现分享化趋势,根据淘宝发布的《中国空巢青年报告》数据显示,在闲鱼的技能分享类目中,有超过80%的技能分享来自于空巢青年,贡献将近150万个技能分享帖子。主流技能分享有:家教服务、IT技能服务、游戏代练、跑腿代办等等。充分说明他们对外的积极社交、互动的一面。网易《空巢青年人群画像》数据报告中显示,55%的空巢青年每周与朋友聚会至少一次。
如果说“空巢”是一种无奈,但更多年轻人却在空巢期间学会了独立。
“一个人生活最大的好处就是我更像个‘汉子了,不但练就了一手好厨艺,能换灯泡、提水桶,自己组装家具也毫无压力。”大学毕业就留在上海的小蒋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产品运营的工作,居住条件从12平方米的群租房换到一个人的开间,现在和同学合租在一套两室一厅的出租房中,迟迟没有结婚的她,也很享受目前这自由自在的“空巢”生活。
“工作时间自由,因此有更多的时间旅行,参加户外运动,认识了很多好朋友。从毕业开始一直坚持健身,让自己保持良好的身材和充沛的精力。单身让我有大把的时间阅读,周末闲来无事在书店点杯咖啡便能坐一天。最近让自己学习充电,和同事一起报了英语培训班。单身生活还让我发展一些业余爱好。2016年初第一次拿起毛笔写书法,自学到今天已经小有成绩了。”
“‘空巢只是一种独居的生活状态,多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就不会觉得孤独了,还能让自己技能满满。”小蒋说。自己生活有时会感到冷清和无助,但这正是沉淀自己的好时候。她很珍惜现在的“空巢”生活,自由而充实是她给自己目前生活状态的总结。
低质量的陪伴,不如高质量独处,独处的时光给了年轻人提升自己的良机。年轻人也应该自己怀抱开放的心态和强大的内心,不被眼前暂时的孤独打倒,发现生活之美。
“空巢”青年是从独自居住的“空巢老人”衍生出来的一个群体。但事实上,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老人之所以空巢,是他们的儿女飞去了远方,是他们被动接受的一个现实,而“空巢青年”,大多是自主选择要离开自己从前的“巢穴”,到一个新的城市开辟自己的新空间,也许享受也许挣扎,但是都是自己的选择。
“90后”小田在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父母帮她争取的在老家的一家大型国企工作的机会,选择了在北京的一家小公司工作,开始了自己“空巢青年”的生活。她说,三年来的大部分时间确实像妈妈担心的那样,过着没人关心没人爱、从公司到出租屋两点一线的生活,但其实我的想法也很简单:想做一点点看起来是实现梦想的工作,过好多年之后还觉得自己是个有趣的人。
“我從心底里爱我的家,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但也享受做空巢青年一个人拼搏漂泊的乐趣。”
的确,很多“空巢青年”放弃了离家乡更近的学习和工作机会,主动聚集到大城市,是他们寻找梦想的自主选择。在大城市里,固然压力更大,但也拥有更多机会。
对于这些心中有梦的青年人来说,“空巢”也意味着他们的个性发展、个人选择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自由的扩展。这些年轻人选择了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未知的挑战,是因为他们心中有追求梦想的动力,愿意放弃或许舒适安逸但一成不变的生活,选择奋斗打拼。对于空巢青年,社会上也有着更加积极的评价。“独自生活的人更容易拜访朋友或加入社会团体,他们更容易聚集或创建有生气的充满活力的城市”,《单身社会》对空巢青年应有的独立和生气进行了界定。
在一些媒体的画像中,“空巢青年”被描绘成了空虚、孤独、颓丧的“葛优瘫”形象,以致于很多人一提起空巢青年的形象,就颇有“空虚寂寞冷”的可悲形象,但实际上,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并不客观。为空巢青年画像,需要更具统计学意义和更具体细腻的标尺,大数据无疑是很有说服力的一种。他们的未来和这些城市一样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空巢不能“空心”,也是社会的期待。
有专家认为,与其说“空巢青年”是一个社会忧虑,不如说是一种新的社会风尚和时代潮流。它代表的不是孤独、寂寞的情绪失落,而是独立、向上、有节制的生活风貌。
从趋势看,独居与异地婚姻现在越来越普遍,其社会接受度也在走高。随着社会和观念的进步,在物质层面,使用比拥有更美好,在人际方面,强关系也不再是生存的必须,弱关系普遍化,个体的时空感受将越来越需要被尊重。实际上,人们对人际关系弹性的适应程度,要远远高于预先的想象。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任何国家的大城市,青年单身和独居的确是普遍现象。而在城市化进程和流动社会的背景下,青年在成家立业之前,“空巢”似乎也是必经的一个阶段,并不值得外界过于担忧。美国社会学家克林南伯格撰写了《单身社会》,认为在个人主义的独居社会,即便一人生活也能建立良好的亲友支援系统;日本的手绘画册《一个人住的第五年》,日剧《孤独的美食家》则将“独居”生活做了浪漫化处理,赢得了日本年轻人的广泛共鸣。
在美国,1950年,仅有22%的成年人是单身,独居者占全国住户的9%;而今天,50%的成年人是单身,独居者占全国住户的28%。这些独居者聚集在现代化的大城市,包括华盛顿、西雅图等,尤其在曼哈顿区,50%以上的人口独自生活。
从世界范围来看,独居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分别是:瑞典、挪威、芬兰以及丹麦,在那里,几乎40%~45%的住户都是独居者。而在自古以来重视家庭生活的日本,也有30%的住户独自居住。中国、印度和巴西三国的独居人口,则是增长最快的。中国的独居人数持续上升,从1990年独居人数占到全国人口的6%上升到2010年的14%。根据国家统计年鉴,2013年全国独居人数已达到14.6%。上海是中国独居比例最高的城市,每4户中就有1户独居,北京的比例则是20%。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世界各地独居人口的持续增长呢?是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现代国家福利提供的社会保障。当下“空巢青年”现象并不是社会发展的负面结果,而是社会的发展使得更多年轻人可以选择、负担和适应这样的生活。因此,“空巢青年”并不是负面的社会现象,也不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而是值得深入了解的社会人群。社会了解他们,不是要把他们当作“特殊动物”、“小白鼠”来研究和对待,而是在研究和了解之后,探讨国家、社会层面怎样提供更好的保障措施以促进人的发展,其中正包括人口数量未来会逐渐增长的“空巢青年”群体的发展。
决定单身青年生活质量的因素有很多。社会是否更应该聚焦群体背后的社会硬软件状况?城市的住房供给与居住条件能否改善?企业文化的建设是否能更丰富?社会保障层面能否更全面到位?
近年来,为迎合既需要有独处空间,又希望增加社交机会的“空巢青年”,专门为单身青年打造的小型公寓品牌和数量近年增加。这些公寓的选址全部在主要商圈地铁站附近1~2公里之内,从地铁出来,步行10分钟或者骑共享单车5分钟左右即可到达。单套面积主要在15~20多平方米之间,租金随地段不同而主要在1500元/月~2000多元/月不等,可使用电磁炉并带有集成卫浴系统,尽量利用空间。而相对于紧凑实用的房间,公寓为年轻租户提供了公共洗衣房、公共厨房、公共客厅甚至健身房、游戏室、桌球室这样能够聚集住户,增加交流的公共空间。
越来越多的餐馆都有推出性价比较高,适合一个人的健康食品、沙拉、便当、套餐等,许多外卖平台也及时针对这一群体及时调整了服务,专门辟出了“单人餐”品类。
而对于单身青年的脱单,从国家、社会层面也受到了更广泛的重视。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其中列出了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健康、婚恋等10个领域的发展目标和措施。在婚恋领域,《规劃》提出,将婚恋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支持开展健康的青年交友交流活动,重点做好大龄未婚青年等群体的婚姻服务工作。规范已有的社会化青年交友信息平台,打造一批诚信度较高的青年交友信息平台。依法整顿婚介服务市场,严厉打击婚托、婚骗等违法婚介行为。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为青年婚恋交友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和适合青年特点的便利条件。
事实上帮适龄青年搭建交友平台,拓展青年之间的互动交流渠道,甚至举办有意义的集体婚礼,一直是各级团组织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青年朋友有什么需求,共青团就努力做什么,这是各级共青团组织的重要职责,也是当前共青团改革的核心导向。在当下,团组织更加责无旁贷。各级团组织也都聚焦单身青年的婚恋交友需求,搭建青年婚恋交友服务平台,开展各种主题,丰富多彩的婚恋交友活动,帮助单身青年实现脱单。
而在更广泛的层面,也应该给单身青年们更加宽容的环境。专家建议,社会应给与独居青年更多的理解,不要刻意打上“剩女”、“光棍”等标签,而是应该给这些青年人有针对性的帮助。
在城市化深度推进过程中,在城铁、高铁、网络、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趋势面前,时空距离对于人际的影响正在被悄然改变,过去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在今天成为自然,人际关系形态本身也在面临着进化和分化。
在今天,“空巢青年”的内涵,等待这一代青年的书写。“空巢青年”语词背后的自嘲与新潮,折射出新一代青年放松自在、做自己的维新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空“巢”青年,并不空“心”,而是在努力奋斗中实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