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深入领会十九大精神

2018-04-19 01:36潘峰
理论探索 2018年2期
关键词:理论素养十九大精神能力

潘峰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鲜活生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新时代表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深入领会十九大精神,可从以下方面下功夫:人民的观点与十九大主题以及丰富展开,实践的观点与五年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发展的观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的观点与新时代我党的历史使命,创新的观点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程的观点与新时代的新征程、新部署,内因的观点与从严治党和党的建设等。这一向度的功夫下到了,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就有了层次提升。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十九大精神,理论素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8)02-0005-13

五、创新的观点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它要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所有认识包括自己的理论,依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创新。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永葆科学性和先进性,引领我们不断开拓进取和奋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依据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不断回答新课题、作出新结论、揭示新趋势、引领新变革,为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提供科学理论武装。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党的理论的重大创新,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从成功走向成功,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一次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集中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创新的观点集中反映人民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从哲学层次说,创新就是以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认识论的总规律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为遵循,以人民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实践为依据,以历史进步观和时代特征、实践要求为信念,着力于认识的发展和理论创新,以引领和推动社会实践和各项事业的创新,这成为我党的鲜明立场、自觉意识和理论追求。由于此,人类总得“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12 〕325,“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成为主流话语,“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 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由于此,我党每次重要会议都要提出新结论、新理念、新部署,都要不断进行新的思想武装,聚焦新论断、新亮点、新举措,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在创新中前进。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飞跃,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正在引领我们重整行装再出发,健步迈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课题。这一创新课题就是“重大时代课题”,即“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八大之后选定并努力回答的课题。习近平同志曾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13 〕从报告中的阐述看,这一课题蕴含如下含义:第一,课题的“出卷人是时代”。报告中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是出卷人,我党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第二,课题的聚焦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地逻辑地相统一,当代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丰富具体的规定性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把中国的事情办好”,也就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美好前途作出了贡献。这一课题所直接叩问的问题一点也不抽象,连接着历史发展,集中在我们脚下和手中,关系着党和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命运。第三,课题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和发展”。既要坚持又要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也体现了理论创新的本质要求。“坚持和发展”的深入展开,就是报告中指明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等“十个基本问题”和经济、政治、法治等“十八个方面”。系统深入地回答这些基本问题并作出各方面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才算圆满完成重大时代课题,这是历史赋予我党的义不容辞的创新使命和重任。第四,课题的回答方式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就是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在二者深度结合和探索创新中,才能揭示时代课题的本质规定、规律演进和趋势要求,作出系统科学的论断、认识和结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里的“系统回答”,指的是整体的全方位探索创新,既说明了时代课题的重要与宏大,也说明了回答时代课题的艰巨和不易。

围绕着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党努力做到“三个坚持”“一个结合”,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结论是“八个明确”,基本方略是“十四个坚持”。“八个明确”是围绕核心要义展开的基本问题的理论探索和回答,得出了明确的理论结论;“十四个坚持”是对各方面、各领域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建构了系统有力的实践导向,也是党的理论创新重大成果。概括地说,“一面旗帜”的“八梁”“十四柱”,就是新思想的基本理论体系,全面回答了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党治国理政新境界和管党治党新境界。我们学习领会新思想,就要完整准确把握“一面旗帜”的“八梁”“十四柱”,从科学体系上融会貫通、学思践悟。当然不仅报告第三部分,其他各部分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四个伟大”历史使命、新时代的新征程、新部署和从严治党、党的建设等论述阐述,都是新思想的实质内容和丰富展开,需要系统深入地领会与把握。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方法。从根本上说,新思想的创新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生动体现,是对这一“伟大认识工具”的具体运用。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二卷中,就包含了丰富的方法论思想,如党的建设方法论、改革方法论、依法治国方法论、社会治理方法论、文化建设方法论、选人用人方法论、科学思维方法论、“实干兴国”方法论等等。深层次地看,新思想既是理论又是方法,既创造性回答了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一面旗帜”的“八梁”“十四柱”理论体系,又回答了新思想何以确立、何以建构、何以指导实践,这就是世界观方法论、立场观点方法的高度统一。

新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创新方法的生动运用,主要体现应有如下几点。一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14 〕。就是聆听时代声音,聚焦时代发展中最根本、最前沿、最紧迫的问题,以无比的理论勇气和彻底唯物主义精神探索开拓,发挥最大自觉能动性推进创新。因为“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开拓创新的突出特点,就是扭住各种焦点问题包括许多难题,以巨大勇气和智慧探索解决,推动事业发展。新思想选定和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更是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实际是新时代前沿问题的集群式课题,“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就是八个基本问题和十四个重要问题,各层次、各方面问题又包含了许多具体的前沿问题,对这一集群式问题或课题的全面深入回答,就是对时代性课题的系统探索解决,同时也是全方位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并形成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二是“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即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紧扣实践发展和实践要求,“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 〔15 〕,引导党和人民事业开创新局面。新思想的确立是对十八大以来實践发展、实践创新的科学总结,具有深厚广大和鲜活蓬勃的实践基础;同时又以强大的科学性、实践性对新时代的实践创新提供了思想指引。新思想使我党的指导思想再次站在时代制高点,以彻底的、掌握群众的科学理论凝聚共识、形成伟力,推进新时代的开拓创新,践行好“四个伟大”历史使命。三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就是在深化认识和娴熟驾驭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建设规律中推进创新,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起来,走历史必由之路,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面向未来书写新历史、舒展创新画卷。十九大报告的全部内容,都贯穿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内在统一,以“三个逻辑”的贯通自洽为支撑作出新论断、新结论和新部署。新思想的理论主题和“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都具备“三个逻辑”相统一的深刻基础和宏大背景,因而具有强大科学真理性和理论指引性。四是各方面的创新协同联动。就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包括创新发展战略的“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 〔16 〕以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13 〕等等,在各方面创新的协同联动中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同时为各方面的创新提供理论指导。据统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强调创新有上千余次,强调党的理论创新,强调各方面的创新,并指出让创新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显示出各方面的创新协同联动的思想和方法,这是需要深入领会的思想和方法。此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创新运用,要与科学思维方式相适应,这是推进创新的关键环节和桥梁。习近平同志为此反复强调问题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等等,提出创新开拓的思维素质和能力要求。在十九大报告中,字里行间无不彰显以科学思维揭示和驾驭规律的力量,为我们如何思想、思考、探索和创新树立了典范。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是党的理论的又一次创新和与时俱进。总的看,这是极具时代性的创新,是人民性极强的创新,是深接地气的创新,是理论基础雄厚的创新,是历史思维强大的创新,是娴熟驾驭规律的创新,是视野广大无外的创新,是高度中国化的创新,是赢得未来的创新,也是引领创新的创新。这一极具质量和水平的巨大创新,形成了系统丰硕的创新成果,而创新成果又彰显出新思想的创新特征。

新思想的创新特征突出而鲜明,最重要的有如下几点。第一,鲜明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创新的出发点、动力源和最终目的都在于人民和实践,人民的根本利益、愿望和呼声,实践的动力、趋向和要求,决定了为何创新、向哪里创新和创新能否实现,这是根本的立场、价值和真理标准。十八大以来,我党牢牢坚持创新的根本性前提,忠实践行“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实践是理论之源”,做到“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坚持实践第一” 〔17 〕,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取得历史性重大成果,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根本的意义上说,所有理论问题的最终解决,答案并不在理论本身,而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如党政关系、国企改革、民生建设、共同富裕目标实现以及文化自信等问题,仅限于理论领域最终也说不清、辩不明,只能放到人民群众实践进程进行客观总结判断,才能找到正确答案,才能明白要向哪里创新和发展,也才能最终解决争论和分歧。只有立足于、关切于、思考于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理论创新,才叫作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才能不断发现和发展真理。第二,显著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这一显著特征来源于所回答的时代课题的重大、立体而全面,是面对的时代课题的根本性、总体性和集群性,决定了新思想理论创新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这一显著特征同时来源于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层次、战略性和统领性,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全局性、引领性和长期指导性,决定了新思想理论创新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这一显著特征还来源于理论创新的辩证演进规律,是理论创新的重点突破和总体提升的交替转换节律,决定了新思想理论创新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总之是时代课题、指导思想特点和理论创新规律,决定了新思想理论创新是整体的、综合的,而不是特定领域和特定问题的。十八大以来,我党带领人民推进的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和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包括解决的许多难题和办成的许多大事,就已说明现阶段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是历史性、整体性、全局性和革命性的,具有里程碑式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从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到十九大报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完整科学体系,思想内容“致广大而尽精微”,涵盖过去现在未来、理论经验实际、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全方位、立体性地展开思想建构和探索创造,确立了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第三,深刻的本质性和规律性。新思想在深化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同时,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规律,展开了各层次、各方面的本质性和规律性的揭示阐明。报告中明确的“一面旗帜”下的“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集中反映了这种本质性和规律性,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最重要成果。这种本质性和规律性确立了鲜明的思想立论、战略定向和政策指导,同时连接着前沿领域每时每刻的实践探索。如“中国梦”和“四个自信”, “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四个意识”和“党是领导一切的”,“以人民为中心”和“五大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进民生福祉”和“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勇于自我革命”和“从严管党治党”,“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等,都反映了新思想的本质性和规律性要求,同时反映了理论自觉指导下的实践自觉。第四,突出的开放性和未来性。新思想理论创新既顺应了又引领着时代发展和世界潮流,反映了我党带领人民“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大趋势下,在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治理民主化深入发展中,新思想彰显出突出的开放性和未来性,把世界眼光和未来思维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我们登高望远、胸怀天下、开辟未来。报告中关于新时代的“三个意味着”论述,关于基本方略的“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阐述,关于战略部署的“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集中阐明,都展示了建基于中国道路、中国自信、中国力量的解决人类面临问题和挑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正如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建设和参与并承办G20峰会、达沃斯峰会等,成为新思想开放性和未来性的生动实践和传播平台,越来越得到各国包括西方国家的响应和关注。在今年1月召开的达沃斯峰会上,连美国标准普尔公司副总裁保罗·谢尔德也承认:“习主席2017年在达沃斯发表的演讲,可以被称为当年之最。眼下中国发出的信息表明,中国支持开放的国际贸易,愿意遵守相关规则,并对国际秩序的稳定和繁荣作出贡献。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8 〕新思想对时代和世界潮流的驾驭和引领,指明了中华民族强起来、走向伟大复兴和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渊源。习近平同志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 〔19 〕理论的创新与继承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且越是整体、综合的历史性创新,继承的程度和水平就越高。这样的创新最大限度继承了以往发展的一切积极成果,最为有效地汲取转化为自身积极成分,在面向未来中审视来路、追根究底、揭示规律、发展真理。由于此,创新理论从一定角度看似是回到过去,然而这是螺旋式回复、辩证的回归、创新的继承,绝非简单恢复和重复,内含着深刻的活的辩证法,遵循着历史的辩证脚步。正如马克思主义在创立之始,恩格斯就指明“新的自然观”使“我们又回到了希腊哲学的伟大创立者的观点” 〔20 〕370;“管理上的民主,社会中的博爱,权利的平等,普及的教育,将揭开社会的下一个更高的阶段,经验理智和科学正在不断向这个阶段努力。这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在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 〔21 〕179与其说这一螺旋式创新受理论发展规律支配,毋宁说是历史的辩证发展决定了这一创新特征,即历史发展已经到了总体整合创新阶段,要求回望来时路,在返朴归真中深化规律性认识,整体创新提升,达到新时代高度。新思想承接并实现了这一创新使命,形成了系统严整的科学体系,确立了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在繼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新思想的继承和创新都达到了新时代的新高度。首先,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老祖宗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没有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创新中焕发生机与活力,放射出更耀眼的真理光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更加清晰呈现,作为引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的思想理论在创新中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报告中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精神实质、深刻内涵的阐述,无不体现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为什么是“十四个坚持”?就是对于已被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是正确的理论、原则、基本经验和结论,必须依据新的时代条件予以明确坚持和继承。新思想的确立,使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加系统和完善。其次,重要的和必然的是对中华文化的充分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是我们的血脉、灵魂和根基,中华民族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振兴。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思想创立过程,把中华文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中华文化的振兴和世界影响力日益显著,新思想体系也充盈了中华文化的丰厚滋养。再次,必要的和有益的是对世界文明成果的借鉴和吸收。新思想以全球视野、博大胸怀和未来眼光,广泛吸纳世界文明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文明成果,成为自身有益借鉴。习近平同志对西方“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等定律的深入分析,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西方经典名著的一一盘点,以及对西方学术及方法的深入论述,都显示出海纳百川的胸襟和走向世界的气度。“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是理论创新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同时说明新思想博大深厚的创新渊源。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是我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重大成果,是理论创新的又一次大飞跃。同时新思想没有终结真理,而是在对以往创新作出科学总结的同时,又全面开启了新的创新进程。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新思想还要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要根据实践的深入和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化对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理论。即是说,“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2 〕。二是在新思想指导下,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包括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要乘势而上,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即是说,要以党的理论创新引领推动各方面的创新。三是贯彻落实新思想,要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创新中做好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推出新佳绩,同时形成新经验。即是说,要把理论创新转化成实践创新并实现两个创新的良性互动,把党和人民事业提升到最佳状态,高质高效落实各项任务和实现宏伟目标。总之,创新是我们“永不懈怠、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永远前进”的法宝,必须娴熟把握和运用好这一法宝。

斗转星移、时代转换,万象更新、推陈出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五千多年中华文化孕育了创新的精神、智慧和禀赋,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创新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指导思想升华了创新的时代内涵、价值和追求。今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23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24 〕,成为新时代的强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党和全国人民正在焕发创新进取的磅礴力量,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把改革进行到底,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再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辉煌。

六、过程的观点与新时代的新征程、新部署

过程的观点是涵盖唯物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总体性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和相关范畴,系统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演进节律,这种规律性和演进节律在时间一维的展开,形成具有时序性、周期性、阶段性、过渡性、连续性的总体过程。正如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21 〕244对此“过程的集合体”,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过程的内在动力及其作用机理,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过程的螺旋式演进途径及趋势,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过程的两种状态及其交替过渡,而相关范畴则从不同角度确证了三大规律,作出事物过程的各层面阐释。过程的观点没有穷尽事物过程的具体丰富性和复杂性,但从动态性质、基本途径、演化趋势和节律上作出了规律性刻画,成为“在于改变世界”的有目的的活动必须掌握运用的基本观点或方法。过程论的实质,就在于动态揭示和把握事物的演化进程和阶段,预见、驾驭和推动事物向上发展,取得“合目的的”改造世界的最佳成果。我们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要“登高望远”,“增强战略思维”,“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等等,都集中反映了过程论的本质要求,是必备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

我党是唯物辩证法的信奉者和运用者,民主革命时期就以过程论的创造性运用,走出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成功之路,改造了旧世界、建立了新中国。执政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又以过程论观点和方法系统谋划、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保证历史使命和任务落实,兑现对人民和国家民族的承诺,同时证明自身先进性和执政能力。集中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上,我党勇于探索、不懈进取,虽经曲折、终入大道。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号召“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指出“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并于上世纪60年代初提醒“50年不行,会要10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来“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 〔25 〕31;周恩来同志在一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之后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又具体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考量。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国际和平发展时代潮流,设计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并通过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推进战略目标不断落实;党的十五大又展开了“新三步走”战略步骤,之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作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部署,这一战略部署即将全面实现。所有这些,都是我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执着探索和不懈追求,同時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成就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巨变。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依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转化、新要求,作出了“新两步走”战略构划并作出了“五位一体”系统深入的战略部署,占用了报告5至12部分最大篇幅,是直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进程、新部署,需要全面把握和贯彻,尤其应深入领会贯穿其中的观点和方法。

(一) 新时代的新征程、新部署的战略构划及其创新亮点。新时代的新征程、新部署的最重要内容,就是“新两步走”战略构划。这一战略构划具有坚实的历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是“三步走”“新三步走”在新时代的合乎逻辑的展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必然要求。这一战略构划的大背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社会主要矛盾新转化,就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深入来看有如下必然性前提:第一,我国改革开放已经40周年,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两年多,下一步如何谋划、决策和铺排,无缝对接过去和强力开辟未来,需要作出进一步战略构划,以有力驾驭发展过程和前进方向。第二,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还有30多年时间,这对于一个大党、大国和大的事业算是较长过程,十分有必要划分阶段和步骤,深入规划目标、任务和路线图,使宏大目标落在实处、循序推进,做到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这是习近平同志战略思维和绣花执政的集中体现。第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越是接近实现就越是艰巨艰难、挑战巨大,对我党的要求也就越高,必须做到敬畏如始、不骄不躁,“行百里者半九十”,坚决防范颠覆性错误,因而作出系统深入、缜密完整的战略构划和战略指导,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第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和已经取得的显著成就,证明了分阶段、分步骤实施战略目标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这为十九大作出新的战略构划提供了坚实的经验基础。正是顺应上述规律性要求,遵循唯物辩证法过程的观点,十九大从时间进度和质量尺度上作出了“新两步走”战略构划,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战略指引,成为新时代开启后第一个重大发展决策,也是十九大的一个重要贡献。正像“三步走”“新三步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样,“新两步走”也将成为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门话题和关键词。

“新两步走”的创新亮点,就是把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划分成两个15年即两个步骤来安排:第一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阶段、两个步骤具有明确的质量规定性,是系统整体的奋斗目标。第一和第二步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第一步重在夯实现代化基础,第二步重在现代化水平跃升,体现了发展战略的过程谋划和阶段深化。具体来说,创新亮点有四点。首先是时间的提前和任务的扩展。报告中把原定的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提前至2035年完成,整整提前了3个“五年计划”;之后的15年又有了更高要求,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中“建成”对应“基本”,“强国”对应“中等发达国家”,无疑目标更高了。这一改变表明我国发展成就巨大、超出预期,表明未来我国发展潜力仍然强劲、长期向好态势不可动摇,表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坚定、势不可挡。其次是目标的充实和完善。报告不仅给出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而且进一步充实了奋斗目标新内涵, 增加了生态环境“美丽”内容,形成了完整的五位一体奋斗目标。这样,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并驾齐驱、协调匹配,强力支撑人民美好生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对战略目标的丰富和发展。再次是目标指向性的集中和强化。报告中把常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升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虽仅有一字之差,但意境大不一样,因为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不一定就强,正如目前有的企业大而不强,我们要实现的既是现代化又是强大国家的目标。这一改变提升,表明我党对中华民族强起来必然趋势的驾驭,也表明我党的使命担当、进取决心和执政自信。最后是GDP翻番退出战略目标。“新两步走”不再提GDP翻番,这是一个较大改变。从战略目标看,这是一个包含“五位一体”的指标体系,GDP只属于经济建设且不是全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能只盯住GDP而忽略更多更广大方面,如共同富裕、公平正义、民主法治、道德水平等等。从现实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经济发展已由数量规模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短缺经济已成为历史,产能过剩成了突出问题,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换动能成为改革主攻方向,也是全面提升综合国力和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着力点,不提GDP翻番指标,正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新两步走”是对“三步走”“新三步走”的丰富和发展,是对过程观点的生动运用。报告中5至12部分大篇幅内容,都属于“新两步走”战略构划的全面展开,主要是“五位一体”战略部署,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落实“新两步走”的战略部署,整个阐述思路高端、重点突出、举措有力、一通到底,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开拓性,必须全面贯彻和落实。

“新两步走”丰富发展了“三步走”“新三步走”,既坚持成功经验又顺应新时代要求,既目标高远又脚踏实地,既总览全局又精确设计,既任务明确又途径清晰,既愿景喜人又指标现实,成为新时代国家发展的战略统领和战略指引。这一关于国家发展的新时代重大决策,正在激励党心民心,凝聚起强大力量,向着中华民族强起来的目标全力奋进。“新两步走”与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相通,在党的领导“最本质特征”和制度“最大优势”下才形成“新两步走”,在“新两步走”战略构划引领和进军中才更加证明“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新两步走”战略构划是最高层次的发展战略,从整体和长程上引领国家发展,在此之下还有国民经济五年规划和各层次各方面发展规划,构成时空交叉和内容互补的战略规划体系,指导和推动国家发展和战略目标完全实现。对于这一点,国外境外有关研究者也予以关注。如2018年达沃斯第48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期间,英国前首相布莱尔颇有感触:“西方领导人通常会提出很多设想,但不一定能实现,而中国领导人说到做到,对此印象深刻。” 〔26 〕西方未来学家里夫金阐释为什么中国“可以引领下一次全球变革浪潮”时,指明“中国领导层的战略眼光和重大决心”,指明“中国还有一些独有的特色,使它具备引领这个趋势的能力”,在许多重要领域“都不是依靠一个个公司单打独斗完成的,国家尤其发挥着非常重要作用”,“这些是成为下一轮全球变革不可或缺的优势” 〔27 〕。我国台湾地区署名阿靓的网友发表文章说:“最让我佩服的是,中国大陆的每个阶段目标,似乎都能如期实现。让我对制定目标的科学性,以及执行措施的有效性,佩服得五体投地。” 〔28 〕西方国家的“政党有限公司”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他们热衷的是大选、中选的急功近利、短期行为以及各自利益集团的相互攻讦、拆台等,这与我党宏大坚定、稳定管用的战略构划形成鲜明对照。

(二) 新时代的新征程、新部署的过程观点彰显。十九大报告论述的新时代的新征程、新部署,之所以系统科学、举足轻重、长程高效,从理论上说是因为坚持和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观点,具有坚实的科学方法论基础。我们全面把握新时代的新征程、新部署大篇幅内容,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增强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准确性和创造性,就要进一步弄懂其哲学依據和方法要求,达到思想融会贯通和实践能动运用。

如上所述,过程的观点是涵盖唯物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总体性观点,新时代的新征程、新部署的过程观点彰显,集中体现于坚持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原理。

首先是主要矛盾决定发展过程和周期的原理。我国的发展战略和发展实践以中华民族站起来为大前提,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现代化建设探索为开端。改革开放后恢复和坚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正确判断,由此开启了制定和实践“三步走”“新三步走”战略目标进程,引领了40年改革开放和发展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并使中华民族富起来。十八大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党以此为深刻依据全力探索和开拓,提升发展水平和发展战略,至十九大完整提出“新两步走”战略构划,这将更强有力指导我国今后30多年成功发展,引领中华民族强起来和伟大复兴目标的最终实现。“新两步走”的全过程和两个阶段,都是由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所支配,都是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发展过程,这是“新两步走”战略构划的最深层根据,由此也决定了“新两步走”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最终实现的必然性。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最终解决,就是“新两步走”战略构划的最终实现,现在我们刚刚进入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新时代、新阶段。如果说新时代的各个阶段也有矛盾的特殊性,那也只是主要矛盾的阶段性特征和阶段性演化,使各阶段呈现出前后有别的不同特点和面貌。报告中“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区别,“新两步走”不同目标的区别和不同的指标系统,就说明了不同阶段特点和面貌,这不仅是发展程度的不同也有发展内涵的区别。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也有交叉重叠之处,如当前几千万贫困人口仍处于“物质文化需求”层次而非“美好生活需求”层次,解决这一问题即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和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这也决定着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性。

其次是发展过程包含了既肯定又否定的辩证发展原理。辩证发展即是包含了“扬弃”的发展,这是发展的本质特征,也决定了发展的“螺旋式上升”必然途径。“新两步走”的创新亮点,是对“三步走”“新三步走”的丰富和发展,是对以往发展战略、发展经验的优化、粹炼、拓展和提升,是辩证发展和螺旋式上升的典型体现。只要把十九大报告与以往历次报告加以对照研读,即可看出我国发展目标和内容的不断充实、优选和再创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各方面的思路、对策、举措等,都反映了这一辩证发展本质及趋势。在这一总体演进过程中,有的问题解决了,有的问题转化了,有的问题改变了形态,有的新问题又产生了,我们始终处在问题解决、问题转化和产生、问题再解决之中,由此才展开了战略创新、实践创新和迈向宏伟目标的生动过程。如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再到“五大思维”“全国一盘棋”“坚决防止颠覆性错误”,从追求GDP增速到讲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再到“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拉开收入差距到“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再到“共享发展”“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从地区差距拉大到缩小地区差距再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一手硬一手软”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再到“四个全面”“四个自信”,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再到“乡村振兴战略”,从资本市场培育到快速拓展再到“健全金融监管体系”,从房地产大力开发到土地财政、房价畸高再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从环境污染退化到环境治理修复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中国”等等,无一不体现发展的辩证法和历史脚步。在“新两步走”战略构划和战略部署实施过程中,仍然要坚持和运用好辩证发展和过程观点原理,以此推进各方面创新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就,这是新时代的新要求。

再次是量变质变是发展过程的两种状态并相互作用和转化的原理。唯物辩证法说明,事物发展包括了要素缓慢变化和结构显著跃迁,这是基本和普遍的两种发展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和目标实现;量变中包含了部分质变,质变中又有量的扩张;质量互变决定了事物发展状态以及节律、步骤。我国的发展战略和落实进程完全印证了这一基本原理,同时也证明了发展战略的强大科学性和实践成功的深层原因。从“三步走”“新三步走”到“新两步走”,集中的就是对质量互变原理的深入把握和高水平运用,不仅有时间步骤的细化量化,也有质的规定性的充实提高。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三步走”“新三步走”阶段性质的飞跃,同时也是迈向“新两步走”的量的积累,我们正处在这一关键时段。“新两步走”的两个阶段,又是新的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设计,两个阶段目标完全实现即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一战略构划的铺排和落实中,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也要具体细化步骤和进程,使战略目标转化为具体生动实践,体现持续扎实量的积累和富有成效的时序推进。报告中4至12部分有关战略部署的大篇幅深入阐明和安排,就体现了这样的规律性要求。十九大报告对质量互变规律和过程观点的驾驭运用,科学构划战略蓝图,全面深入作出战略部署,为今后30多年中华民族进一步强起来提供了强大指引,同时为我们的具体实践树立了科学方法,这需要深入体会和把握。

(三) 新时代的新征程、新部署的鲜明方法要求。十九大报告对唯物辩证法过程观点的坚持和运用,为我们树立了新时代的科学方法示范,成为贯彻落实战略构划和战略部署的鲜明方法要求。方法要求就是实践要求,是理论转化为正确行动和物质力量的重要环节桥梁,也是深入领会和贯彻十九大精神必须做到的。当然这里凸显的是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习近平同志已多次多处予以强调和指导。

新征程、新部署的鲜明方法要求,体现在各层次、各方面。一是登高望远、全局在胸。就是胸怀战略目标、抓住主要矛盾、驾驭事业全程,以战略思维来统筹兼顾、形成合力、有序推进;防止单打一、顾此失彼、短期行为,防止不应有的失误尤其是颠覆性错误。习近平同志强调的“深化认识党的十九大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各项战略部署的整体性、关联性、协同性,全面做好黨和国家各项工作” 〔29 〕,即是这一突出要求。必须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随着我国“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深入推进,党和人民事业的整体性、有机性显然增强了;这就更要“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整体统筹协调推进,多管齐下攻坚克难,如期实现目标。二是脚踏实地、扎实进取。就是遵循量变质变规律,把宏伟目标与干事成事紧密结合,立足当下打基础、注重实干广积累、不负时光建功业,“咬住青山不放松”“积小胜为大胜”,保证宏伟目标实现;坚决反对好高骛远、图取虚名,脱离实际、追逐“四风”的坏作风。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共十九大描绘了我国发展今后30多年的美好蓝图。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30 〕为此要敬业如初、善作善为,不计微末繁复,工匠精神、绣花执行、追求极致;要坚忍不拔、驰而不息,发扬“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久久为功”;要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磅礴力量,“九牛爬坡、个个用力”,彰显优越性;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以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勇往直前;要瞄准目标、保持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功成不必在我”、甘愿铺路架桥。总之,要把“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 〔31 〕落在实处、发挥出来,干好每一天、做成每件事、走好每一步。三是善于总结、辩证过渡。就是遵循量变质变相互渗透的辩证法,准确把握发展的质量统一“度”,即当质的飞跃来临时要当机立断、毫不犹豫,果断决策引领发展跃迁,把党和人民事业转换到新阶段,同时在跃迁中注意量的充实完善,讲究连续性和辩证对接过渡,实现高质量的飞跃提升;防止绝对化、片面性和“萝卜快了不洗泥”,防止进退无据、主观臆断和“进一步退两步”。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是重要的思维方法与实践方法,要求善于总结、完善思路,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科学推进阶段性转换。在当前,就是要全力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和“历史交汇期”的各项繁重任务,保质保量完成各项指标,以坚实步伐迈向“新两步走”。“新两步走”又是两个阶段的量变质变,必须要在量变中做好质变准备,在质变中做好量的扩张,这是新时代的新征程、新部署的重要方法要求。为此要把十九大精神参悟透、落实好,既要着眼宏伟目标、发展飞跃,又要注重稳中求进、充实提高。越是处于新旧交替、发展节点,就越要善于总结、讲求水平,按照辩证发展要求提高工作质量。报告中4至12部分大篇幅内容,就包含这样丰富的方法要求。四是抓住机遇、争取最好。机遇是内在矛盾和外部环境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各种机会或趋势,主导机会及其较长程显现和发挥作用便形成历史机遇期,这是唯物辩证法过程观点的必然内涵。习近平同志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 〔19 〕这一论断符合中华民族强起来和世界“四化”深入发展趋势,新时代的新征程、新部署就处在这样的历史机遇期。我们要以唯物辩证法的智慧和思维抓住用好这一历史机遇期,并通过卓有成效的努力来强化、延长这一历史机遇期,以高效和最佳的发展成就实现各阶段目标,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必须看到,新时代的新征程、新部署中,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前了15年,就是因为抓住用好了历史机遇期,我国的改革发展总体超过预期,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取得了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使我们可以提前实现既定目标。接下来,要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高质量实现“新两步走”战略目标,必须继续抓住用好历史机遇期,充分利用各领域、各方面的即时具体机遇,大幅度、大成效推进创新开拓,把新征程、新部署落实到最好。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 〔32 〕这是对充分利用历史机遇期的明确要求,需要深刻领会并落实在行动中。

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强大管用,新征程、新部署绘定21世纪宏伟蓝图。改革开放以来,我党顶层设计能力和执行力已经带来40年历史巨变,铸就了十八大以来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也必将引领中国人民阔步迈向新目标、新高度。对于这一点,我们有着充分的根据和自信,连一些国外学者政要也已不持怀疑态度了。在新的宏图愿景面前,我党意志如钢、胸有成竹,中国人民意气风发、力量无限,960万平方公里春潮澎湃、生机勃勃。任何艰难和风险都阻挡不了历史脚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

七、内因的观点与从严治党和党的建设

按照唯物辩证法,决定事物性质、状态和发展前途的是事物的内因,即事物的内在矛盾或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外因作为条件只能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指出: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辅相成,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主观世界,在改造主观世界中改造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达到什么水平,改造客观世界也达到什么水平。为此,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只能到事物内部去寻找,而不能到外部去寻找;改造世界的结果取决于主观符合客观程度即改造主观世界水平,而不可归因于客观对象。这一世界观方法论,与中华文化首重内向修为、修齐治平高度契合融通,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如“吾日三省吾身”,“反求诸己”,“反躬自问”,如“正衣冠、知兴替”,“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见贤思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严于解剖自己”等等,都是我党自身建设的文化底蕴,与西方文化首重外向张扬、竞争扩张有很大不同。

正是在内因论基础上,我党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并作为党的生命力和领导力的根据。在97年的历史中,我党每前进一步都强调自我武装、自我锻造、自我完善,成功时总结自身经验,失败时反思自身原因,革命时期如此,建设和改革时期也如此。从这一角度看,我党就是在克服自身局限、问题和失误中前进的。由于此,我党在民主革命中的党员淘汰率非常之高,有的学者统计达到了70%,任何政党都不可比拟。直到今天,之所以每次党的代表大会包括日常重要工作都有议题和章节强调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前后许多处尤其是第13部分专门论述党的建设,就是要反观自我、抓住关键、强化保证。作为先进党、领导党、执政党必须“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做到“打铁必须自身硬”。必须看到,由于我党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的特殊性,能否注重内因、强化内功、自身过硬,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关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关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前景。苏共垮台以来,已有许多有关其深层原因的探讨,但最深层的原因至今仍被忽略。苏共在有20万党员时能够夺取政权,在有200万党员时能够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却在有近2000万党员时丢失了政权也丢失了自己,其根本原因就是放弃了自我净化、自我更新和自我革命,丧失了先进性、领导资格及执政能力,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教训空前未有。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一些西方学者政要以此类推中国共产党,但始终看不懂、吃不透我党坚强有力、执政高效、人民拥护的原因,因而有关中国的预言也一次次落空。

(一)站立时代高点“勇于自我革命”。十九大报告总结党的历史尤其是十八大后党的革命性锻造,指明“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 宣示要“勇于自我革命”。这样,就把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九大后不久,习近平同志就“自我革命”进一步阐明:“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新时代,我们党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既要培元固本,也要开拓创新,既要把住关键重点,也要形成整体态势,特别是要发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 〔19 〕 这些阐述使我们对新时代伟大工程的认识更加深入,对党的“自我革命”的领会更加透彻。

勇于自我革命是对十八大后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刻总结,又是对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更高要求。第一,把伟大工程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伟大工程是“四个伟大”的主导方面和关键之举,起着决定性作用。伟大工程的全面推进和建设质量,决定着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现,从而也决定着党和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在新时代,伟大工程的卓有成效推进,必须靠发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第二,勇于自我革命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本质要求。我党从艰难困苦的革命历程中走来,革命精神是最可宝贵的精神,必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以革命精神推进自我革命,就是要牢记初心、自我锻造、自我更新,把伟大工程与伟大斗争协同推进,保持无私无畏、勇往直前的状态和锐气。第三,勇于自我革命是我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人民再铸辉煌的根本保证。历史的发展总是“江间波浪兼天涌”“总把新桃换旧符”,我们绝不能停留于昨天的成功和辉煌,必须以新的姿态展示新作为、缔造新业绩。而永不止步、再铸辉煌的关键,在于勇于自我革命,把党的建设提升到新时代新水平,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度和广度把自身建设得更加先进、更加坚强,更具领导力、凝聚力、号召力和创造力。第四,新时代的社会革命要求我党必须勇于自我革命。“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更是一场社会革命。要赢得这场社会革命,必须以彻底的革命精神推进自我革命,使“两个革命”相辅相成、协同并进,形成整体强大历史合力,落实党的历史使命和实现宏伟目标。勇于自我革命反映了社会革命的客观必然要求,又是对社会革命的强引领、强推动,因此必须着力于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二)旗帜鲜明地“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历史唯物论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高于经济;政党是政治组织形式,是政治的最高体现;政治具有全局性、方向性和主导性,社会发展脱离不了政治。按照历史唯物论原理把握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就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之事。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只能称作“政治报告”,而不能称作别的什么报告。如果在此有人自觉不自觉地联系到“文革”“突出政治”,那只说明还需要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文革”“突出政治”的错误,在于突出了“阶级斗争”内容,但不证明不该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今天的政治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新两步走”战略目标,是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因而要理直气壮地讲政治,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正是依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报告中作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的论断,从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尊崇党章党规、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党性锻炼等六个方面,阐明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内容和要求。

对于“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应有全面和重点的把握与贯彻。一是“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与“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相辅相成,二者内在统一、互为表里。正是 “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党必须大力加强自身政治建设;而只有把党从政治上建设得更加成熟、坚强和有力,才能更好胜任“领导一切”的重大责任,不负历史和人民重托。二是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首要要求,就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发挥制度最大优势的根本要求,也是写进党章的规范内容,全党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做到。三是党的政治建设各方面要求的针对性和问题导向十分明确,完全有的放矢。如弘扬正确的价值观要“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这已成为中纪委2018年纪律检查的重点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连商人也在讲求诚信、社会道德和法治;我党的政治更不允许市侩者争利、投机者钻营、野心家趋身,“厚黑学”一套要彻底涤荡,还以晴空万里、君子大道。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这是突出的政治要求。新思想已写进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理论旗帜、行动纲领和行动指南,全党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在学习贯彻新思想和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既要大胆讲政治,又要善于讲政治” 〔29 〕,把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讲出水平、讲出深度、讲出实效。

(三)大力度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增强执政本领。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的中坚力量,决定着党和国家事业成败,“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33 〕。我们说“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这也包括了党的干部。在干部队伍建设上,报告中提出“高素质专业化”,这是新概括、新提法,可以说是新时代“又红又专”方向。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相适应,突出选人用人的政治标准是必然的,这是干部首要的“高素质”,要毫不含糊地兑现落实。“专业化”主要指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强调干部在专业领域要有“两把刷子”,能够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要求。报告中讲到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时,提出“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優秀年轻干部”,这与报告结尾对年青一代寄予厚望是完全一致的,是党的革命性锻造和新时代新征程的紧迫要求。在干部管理上,强调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建立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干部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这是解决当下干部“不敢为、不想为、不会为”突出问题的针对性举措。

报告还站在新时代高度对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作出了阐明,这就是“八个增强、八个本领”,包括增强学习本领,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八个增强、八个本领”非常凝练、鲜明和突出,内涵丰富深刻,是第一次完整系统的阐述。这一阐述指明了我党担当历史使命和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本领支撑和本领保证,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既是对全党包括党的领导机关、各级组织的总体要求,又是对领导干部的集中要求。十九大后,习近平同志对领导干部又明确指出:“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既要大胆讲政治,又要善于讲政治;既要矢志抓发展,又要善于抓发展;既要勇于抓改革,又要善于抓改革;既要敢于直面矛盾和问题,又要善于化解矛盾和问题;既要有想干事、真干事的自觉,又要有会干事、干成事的本领。” 〔29 〕他还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到“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 〔19 〕。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向这一目标和尺度加倍努力,通过自我锤炼、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强化素质和本领,更好担当使命、成就事业、不负重托。

(四) 毫不动摇地“从严管党治党”。从严管党治党是我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自我革命的集中和突出要求。如果对“四风”和腐败问题都遏制不了、铲除不了,就谈不上自我革命,更谈不上勇于自我革命。随着十九大党的领导集体新老交替,党内外、国内外对我党反“四风”、反腐败前途有一定怀疑和疑虑,实际上这又是过于肤浅的短见短视。报告中关于从严治党、正风肃纪和夺取反腐败压倒性胜利的论述、部署以及从未松懈的从严治党,足以使我们对党通过自我革命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充满信赖和信心。这一信赖和信心的依据来源于以下几点。第一,我党对从严管党治党的极端重要性认识更加深刻,前所未有。报告中强调这关系到“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消除“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关系到能否“跳出历史周期律,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在这样的重大问题面前绝不可能“歇歇脚、松松气”,更不可能一曝十寒、前功尽弃。第二,我党对执政环境下面临的考验和危险的估价更加客观、冷静和清醒,前所未有。报告中指明党内存在的“三个不纯”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这就决定了,正风肃纪必须做到“两个凡是”,巩固反腐败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第三,我党从严管党治党的系统思路更加完善成熟,前所未有。无论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无论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无论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并时推进,都是大党建、大思路,是走出“五六十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反腐反腐越反越腐”怪圈的系统思路。与此同时,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建快速推进,相关制度体系加快健全,成为决定全局和长远的制度保障。第四,管用的措施办法更加多向有力,前所未有。如坚决贯彻正风肃纪的“两个凡是”,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以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其他纪律严起来,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持行贿受贿一起查,下放党组织纪律处分权限,市县党委建立巡查制度,建立覆盖纪检监察系统的检举举报平台,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等等,都是硬手段、强举措,正在或必定强化不敢腐的威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第五,实际中的推进定力和锐力不减,前所未有。就在十九大召开后不到4个月,包括房峰辉在内的10余名“大老虎”纷纷落马,同时反腐败向基层强力推进,并结合扫黑除恶狠抓背后保护伞,最近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杨晶又因严重违纪受党纪处分和行政撤职处分,这都为十九大“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作了很好的注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内因论为基础的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在艰辛探索中不断深化发展,在新时代的今天更为先进和有力。按照十九大精神,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正风肃纪永远在路上,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随着伟大工程的全面和高质量推进,我党将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更加成为时代先锋、中流砥柱和民族脊梁、人民主心骨,担当好历史使命,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振兴伟大中国梦,同时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的:要“努力把马克思主義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34 〕。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领会十九大精神,就会往深处去、往实处去、往新处去,形成新理解、新收获、新思路,切实学懂、弄通、做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诸多基本观点,上述七个观点即人民论、实践论、发展论、历史论、创新论、过程论、内因论,是最基本、最典型、最具方法意义的重要观点,其创造性的展开和运用就是十九大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因此说十九大报告是鲜活生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新时代表达。这些基本观点都是已有命题、常见原理、普通话语,但“时代精神的精华”不会过时,只能常讲常新常受用,不断放射出真理光芒。让我们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不断升华理论把握,以哲学理性站立时代潮头,开创伟大事业新局面,迈向党的光辉100年,创造人民共和国的辉煌100年!

参考文献:

〔12〕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5-18.

〔14〕坚持以问题为导向〔N〕. 光明日报,2016-05-31.

〔15〕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07-28.

〔16〕习近平.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5-29.

〔17〕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18〕习近平2017达沃斯演讲国际热议不减 影响深远〔EB/OL〕.http://news.cctv.com/2018/01/26/ARTIHw1l50K8HZH

s3XfcdYgN180126.shtml.

〔19〕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1.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22〕张艳玲.思想理论传播高峰论坛召开 众论创新没有完成时〔EB/OL〕.http://news.china.com.cn/txt/2017-12/21/content_50116560.htm.

〔2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2-11-18.

〔24〕习近平谈创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3-01.

〔2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8.

〔26〕达沃斯与会者:中国理念 世界共享〔EB/OL〕.http://news.youth.cn/sz/201801/t20180128_11346508.htm.

〔27〕任仲平.使命,复兴的道路开启新征程 ——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思考(下)〔N〕.人民日报,2017-12-06.

〔28〕阿 靓.局势逐渐明朗,台湾一高人道破大陆布局:全岛震动!〔EB/OL〕.http://www.sohu.com/a/222801244_793724.

〔29〕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N〕.人民日报,2017-10-29.

〔30〕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一八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8-01-01.

〔31〕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 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各项决策部署情况为主题进行对照检查〔N〕.人民日报,2017-12-27.

〔32〕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强调 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N〕.人民日报,2018-01-24.

〔33〕王 巍.从国学经典引述看——习近平论用人之法〔EB/OL〕.http://cpc.people.com.cn/BIG5/n/2014/1223/c223633-26257854.html.

〔3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4.

(作者系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原副校长、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责任编辑 王瑞娟

猜你喜欢
理论素养十九大精神能力
辅导员如何提升理论素养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凝心聚力推进人民法院工作实现新发展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强大精神力量
浅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开展路径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有效提升初中英语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的三个支点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语文教师应具有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