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讲台到舞台,从戏剧到教育

2018-04-19 07:04靳晓燕吕晓
畅谈 2018年2期
关键词:雷雨戏剧舞台

靳晓燕 吕晓

“咔嗒。”舞台上垂着流苏的老式台灯亮了。

在中国儿艺假日经典小剧场,曹禺经典剧目《雷雨》上演。不过,在舞台上倾情投入的却是一些“兼职”演员一一他们是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力行教师戏剧社的老师们。

“此刻,老师们换了一副形容,在周公馆那闷热的老式客厅中,他们穿着长衫、旗袍,已成《雷雨》剧中人,演绎那个时代的挣扎与人们的抗争。”

四凤、繁漪、周冲、侍萍……人心各有所思。一袭长衫的周萍,挣扎与纠结被语文老师刻画在眉心;玫红色的旗袍下身姿婀娜,眼神里却藏着三分倔强,艺术中心主任化作了繁漪;听着那声嘶力竭的哭喊,谁能不为四凤揪心?“90后”的她是刚刚入职不久的小老师;金丝眼镜架在鼻梁,音乐老师俨然一副旧社会大老爷的做派;平时手握画笔的美术教师“变身”周公馆的管家鲁贵;天真帅气的小少爷周冲则由女老师“反串”,还有书法老师等加盟。

校长滕亚杰成为话剧引读者,以娓娓道来的诉说,引领着每一场戏,每一个片段的演出。同时,她也作为校长引领着资源带戏剧社的老师们共同传承和发展学校戏剧教育,成为学校戏剧文化的解读者。

从组建剧社到公演,其实还不到一年。老师们为什么要从讲台走向舞台,又为什么要选择《雷雨》呢?还得从学校与戏剧的渊源说起一一1933年,曹禺先生用《雷雨》挥出“霹雳”,愤然鞭挞于时代的长空。第二年,育英学校剧团就将《雷雨》搬上东四社交堂的舞台。2017年3月,传承着曾经的戏剧情怀,灯市口小学教师戏剧社成立。它的名字“力行”就取于校训“致知力行”,排演的第一出剧目就是北京人艺经久不衰的《雷雨》。

老师们向教育前辈致敬,更要实现他们心中的教育理想:走下讲台,不是单纯地为了走上舞台,而是能更好地走下舞台、回归讲台,将戏剧的收获化作育人的思维,带回校园。

登上过舞台的人总有不一样的感觉

舞台的灯光渐渐暗去,老师们从戏剧中回归。经历过剧中人的一生,回归讲台,他们的情感,他们对教学、对艺术的体味又会如何传达给孩子?

登上过舞台的人总有不一样的感觉。“因为戏剧,他们洗涤心灵,他们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更加敏锐、更加完善。有了审美情怀和超越的人生态度,生活氤氲着美与诗意。”滕亚杰脱口而出。

作为美育的一种形式,戏剧已经在灯市口小学资源带“扎根”。老师们不仅在舞台展现成果,更将戏剧带回校园,他们有的将戏剧中人物情感分析迁移到对语文课文的分析中,有的把排戏时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品质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说起艺术教育的时候,人们往往把它当作一种课程或单纯的知识传授。作为教师,带领着孩子们重新认识眼前的世界一一不仅有物质,还有无处不在的美;不仅要用眼睛去发现美,更要有由内而来的欣赏美的灵性。现实中,沉浸于微雨飘窗滴落、黄叶低空飞旋,又何尝不是一种生活的妙趣。或许,对孩子而言,非刻意的、释放着艺术气息的教育方式,更能吸引孩子们的目光,潜移默化中让他们体察艺术与生活的妙趣,而由此对生活、对人生更加热爱。

语文老师崔颖因为在《雷雨》中扮演鲁妈变得敏感起来:重音落在哪里?动作、神态如何配合?读课文,教孩子们写作,和孩子们对话,随时随地,一言一行,她试图捕捉更多的信息。“戲剧表演的魅力就在于能够让观众和表演者都能直观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情绪。这样的感同身受,有利于帮助孩子们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了解字里行间的故事,收获课本之外的知识和智慧。”孩子们学会了用眼神、表情外化人物的内心,理解得更多,琢磨得更多……

从“看不惯”周萍,到走进他的心里、诠释他的生平,语文老师郭奇峰如今会指导学生们用解读剧本的形式领会课文,去读一读、写一写,还要演一演,让孩子们领略文章的意蕴,会意人物的心境。

周朴园的扮演者是音乐教师王亮。他更是运用“剧本分析”的技巧来指导孩子。音乐与戏剧的完美结合,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艺术潜质。

师生在戏剧表演中学习戏剧、体验人生、认识社会,学做人、学做事。无须刻意,在学校的每个角落自然会感受到戏剧的气息与影响。

戏剧是形式,育人是本源

“咔嗒。”流苏台灯轻轻熄灭,这一场《雷雨》大幕落下。一瞬间的记忆驻留在师生心间。而灯市口小学戏剧教育的帷幕,不会合拢,在那方舞台,老师和孩子们,一同体验人生、认识世界、思美知情。

这一次,也是学生的“小手”拉起了老师的“大手”,师生相携,渲染起大戏剧教育的氛围。2017年6月,学校与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签署了《共建合作协议》,这次“教师版”《雷雨》的艺术顾问就是人艺的导演唐烨。

2014年,灯市口小学与东高房小学、北池子小学携手成立了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也是从那一年开始,资源带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建立了“高参小”合作,带领孩子们闯进了戏剧的天地。携手中国儿艺大力打造戏剧课程,开设戏剧必修、选修和社团课程,定期开展年级戏剧专场演出,成立“小小马兰戏剧社”,全校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在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院长吴颖惠看来,一个学校的经典剧目扮演着为学校精神文化代言的角色,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历史和社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艺术素养,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甚至是精神的归属感。

目前,海淀区已有一些优秀的校园原创剧目,如清华附小校史剧《丁香花开》、八一学校话剧《我的西南联大》、北大附小话剧《风筝》等。

“戏剧教育可以把身边的人事改编成演出的故事,身边的故事演出是一种更加宽松的教育性作品、更加鲜活的审美性作品。师生编写排演反映校园学习生活的好戏,才能使师生乐在其中。”吴颖惠认为,戏剧教育是借助一种艺术形式,将中小学所学习各个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艺术方式综合展现出来。学校戏剧教育则以一种课程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文学艺术类戏剧表演,在某种形式课程中达到“育人目的。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认为,戏剧是构建儿童的第二重生活,给孩子们提供了表达的空间,促进每一个儿童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与核心素养的提升。通过“参与、体验、整合、创造”,让儿童在未知的世界遇见未知的自己,让孩子们有一种别样的体验。(资料来源:《光明日报》)

猜你喜欢
雷雨戏剧舞台
僧院雷雨(一)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雷雨》中的“雨声”
可怕的雷雨天
雷雨
台上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画与话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