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历程刍议

2018-04-19 08:24谭聪
法制与社会 2018年7期
关键词:与时俱进

关键词 理论渊源 探索进程 与时俱进

作者简介:谭聪,沈阳理工大学思政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3.056

十八大报告曾明确提出:“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會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共的领导下,基于本国发展的现实状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深化体制改革,大力解放与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健全社会主义体制,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社会主义和谐关系氛围、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由此实现以人为本,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将中国进一步建设成为富强、民主、和谐与繁荣的现代化国家。” 这是我国当代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要求,是党和人民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最宝贵的理论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曾讲到:“要想实现中国梦就必须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基于我国现实国情提出的必然要求。”

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3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可喜可贺的重大突破,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文化建设越来越繁荣,社会安定和谐,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国际影响力迈上新台阶……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发展中国,振兴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唯一道路。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起源及其发展

最先是由新中国第一任主席毛泽东同志开始提出研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时至今日一直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当然,我国共产党的一切理论都是以马列主义为基础而逐渐发展形成的。作为指导中国共产党进步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理论马列主义,在中国研究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中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首先,道路的选择攸关国家命脉,是真正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性问题。中国具体国情与马列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在真正研究与践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马列主义作为理论研究的思想来源,在期间发挥着核心的理论指导作用。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未有过或者产生过社会主义,当然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也不可能找到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详细的发展蓝图,我们依靠的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所提供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面临着人口众多、经济情况十分落后、人民生活困苦的现状,共产党通过结合马克思主义以及经过不断地实践,在曲折探索中及时的找到了一条与我国国情相符,符合我国现状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指导我国经济尽快的发展起来,尽快摆脱了贫困落后的状态,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其次,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对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十月革命的成功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提出提供了指导范例。列宁在领导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后,依据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的样式,在俄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大搞余粮收集制,并且粮食垄断,禁止自由贸易,特别是在国内战争不断、国外武装干涉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不久后,列宁很快发现这一政策显现出了一系列不良后果,并不适合俄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列宁及时纠正错误,及时结合俄国当时的发展状况,改变发展策略,实行“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国民经济就很快得到恢复,社会状况趋于明显好转。列宁在《我们的纲领》一文中曾明确写道:“针对于俄国社会党员而言,特别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独立化的研究与理解,因为其所带来的是马列思想的总纲,而这些理论结合具体国情在现实中应用情形是,英国与法国不同,法国与德国不同,德国与俄国又不同。”

俄国的现成事例再次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实践中必须要与实际相结合,不可照搬照抄他国成功模式。我国领导人正是在总结列宁所犯错误的经验的基础上,在探索本国发展道路时,时刻遵循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历史再次昭示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我国国情作为基础,而且结合时代的要求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指明一条宽广的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

建国以后,中国结束了长达百年的半殖民地的状态,正式以独立国家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由于受到多年战争影响,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都遭到了重大创伤,如何让中国经济快速的恢复发展,尽快的追赶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脚步,这一切都是摆在我党面前的重要难题。因此,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国后对中国道路的初步探索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同志在此基础上开始摸索适合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毛泽东同志找到了一条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即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社会主义革命发展道路。

当然,探索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党也是经历了一段曲折的探索过程。当时,毛泽东同志由于对国内外形式的误判,陷入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迷途,甚至于后来发展了“文化大革命”,偏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好在我们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新调整发展方向,及时把我国发展方向引领回正确的道路上,这对我国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有不可磨灭的重大意义。

毛泽东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的探索主要是从1956年开始的。1956年对于中国社会主义进程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使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的共产党人虽然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经历了失误和挫折,但同时也斩获颇丰,这些硕果为改革开放时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奠定了理论参考和物质基础。

(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与延伸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第十次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中明确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党的总书记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班子及时纠正错误,把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党的十三大的召开,规定和概括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进而逐步的确立了一条适合中国基本国情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同志作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提出者,他以崭新的历史眼光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为我国的发展开辟新前景,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高度。

自从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至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班子,继续在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下,继续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始终沿着这条道路不断向前。我们全党上下都深刻明白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邓小平同志等先一辈领导集体经过多年探索在实践中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正确道路,是被党和人民大众所普遍认可的正确道路,是指引党和国家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

江泽民同志依据新时期新任务,与时俱进,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三)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继承与发展

国家以及全党的命脉及兴衰都与道路的选择有着直接联系,甚至可以说道路关乎党的生命,道路就是党的事业的命脉。胡锦涛同志在以往领导人的指导下,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完整的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伟大理论成果。

同时,胡锦涛同志还把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放在极端重要的高度来进行阐述,这一创举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式发展,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关理论的宝库。

时至今天,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靠保证。这其中寄托了无数爱国人士的殷切期盼,包含着几代共产党人以及广大群众的努力与牺牲。新时期新目标,在新的时代里,在习近平主席的全面领导下,我们将会继续坚定不移的践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是由我们党一代代领导班子经过艰辛的摸索与实践才最终形成了今天相对丰富的理论基础。虽然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道路,但是我们依旧不能放松警惕,高枕无忧,前面的路依旧很长,我们还要面对许多来自国内外的风险与困难。所以,我们必须要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信心满怀,在中共的全面领导下,在不断丰富与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将会越走越宽。与此同时,紧跟时代步伐,踊跃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实践,争取早日实现富国强民的中国梦!

注释:

胡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11-09(3).

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275.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与时俱进
革故鼎新优化数学教学
高职院校工会工作需与时俱进
习近平党建思想的时代特征与理论品格
信息化时代基层党建如何“牵手”互联网
浅析医院党建工作中的人本管理
电视台新闻播音创作空间的拓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