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老戏院

2018-04-20 03:00殷德泉
苏州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大戏院沪剧戏院

殷德泉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苏州古城还很小,出了城门便叫城外,居住人囗不足60万。而小小的姑苏城约至八十年代前后却拥有20多家戏院。既有城里观前文化圈的开明大戏院、新艺剧场、大华剧场(北局周围)、万利剧场(宫巷朱鸿兴北)、美琪大戏院(宫巷蔡汇河头口)、丽都影剧院。(乐乡饭店斜对面)、鸿运剧场(西脚门原土特产商场顶楼)、观前影剧院(玄妙观三清殿北)、桃坞影剧院(东中市的原名中国大戏院)。还有城外文化圈如石路一带有:皇后大戏院(后改大众电影院)、金门大戏院(后改新华电影院)。阊胥路(俗称小荒场)有三家场子:一家专唱各种地方戏的易兴戏院、一家专唱江淮戏的东方戏院、一家专唱常锡文戏的金明戏院,还有石路上的光华戏院、和平戏院后改人民剧场。在胥门有:胥门戏院(后改跃进影剧院),以及复兴、大都会、迎仙等(还不包括电影院)。那时的戏院可谓星罗棋布,盛况空前。虽时过境迁,大多都消失了,但老戏院留给一代人的温暖微笑记忆犹在。

戏院往往是一座城市的地标,老戏院亦承载了人们对于城市旧模样的记忆。一座座老戏院,画着时代的影子坚定地矗立在城市的角落,上演着剧本生活的悲欢离合,记载着几代艺术家的精彩演绎,也留下了那时候我成长生活中几多难忘的看戏往事。

过年开明戏院看大戏

过年是小孩最喜欢开心的假期,吃年夜饭拿压岁钱,家人团聚,跟随大人走亲访友,充满年味其乐融融。过年还有件开心事,父亲往往会带着我去听书看戏,那时候文艺生活比较单调,高档些的娱乐享受也就是看电影、听书、看戏。春节里某天晚上父亲对我说,明天带你去开明大戏院看京戏“武松打虎”,突然的快讯让我喜出望外,高兴得难以入眠。不断在想开明大戏院是怎么样的?武松打虎会是真老虎吗?想着想着迷迷糊糊进入梦乡。

翌日春寒料峭,我穿着过年的新衣服、新棉鞋,戴着新帽子,跟着父亲来到北局小公园,这里可真热闹:大商场、电影院、评弹书场、大戏院遍布四周,其中要数开明大戏院最气派了。开明大戏院门前人头济济,祝福拜年声、致礼招呼声,欢声笑语;售票窗上“客满”两字红灯闪闪,还有等人的、等退票的,春寒难挡人气,热闹非凡。我呢则被剧院门口“武松打虎”的广告画吸住眼睛,不一会就被大人拉着穿过人群走进剧场。“呀!”这么大的剧场,约有千余只可翻板的坐椅,紫酱红大幕展现在眼前,台下有乐池据说是琴师们演奏之处。剧场内的灯渐暗,黑黑的,“嗒嗒嗒……咣!”锣鼓器乐声在暗了灯光的乐池中响起来,越来越紧,越来越响,又慢慢轻下来,大幕徐徐拉开,台上的灯光渐渐亮起来。只听见幕后那声“走啊!”短促而滞重,一个身穿黑色英雄襟的英雄,跌跌冲冲走向台中央。坐在我旁的寄父告知我:“这就是武松。”我反问:“这是打老虎的英雄吗?”“对呀,武松和我一样喜欢喝老酒啊,他喝醉了。”寄父中午刚酣酒,边说边头沉下,自顾自小眯会去了。喔,上台来个喝醉酒的武松,他还能打老虎吗?我着实为武英雄担心呢。接下来武松唱京戏,很响亮,还未满十岁的我又听不懂,左顾右盼不静心。这时父亲拉拉我,轻声对我说:“好好看!”不一会只听见台上风声呼呼锣鼓声声,“勿吓,老虎要出来哉。”父亲对我说。越是这样我越担心老虎阿会吃人,手紧紧地拉住父亲的手。话未断音,台上猛地一声,只见一只老虎模样蹿上台中央,吓得我拿手捂住了双眼。突然锣鼓声“砰”的一下,旁边眯眯睡梦中的寄父一吓酒醒,猛虎扑向武松,大锣又“呛”地一声,武松舞起棍棒,一个亮相,双目圆睁,紧接着紧锣密鼓,英雄与老虎大打出手,精彩极了。最后又一个亮相,武松把死去的老虎一拎露出一个人脸,老虎原来是人扮的,终于解除了我心中之惑。我早已把双手移开眼睛,跟着全场观众鼓起掌,兴奋极了。喔,这就是京戏武戏,太好看了!怪不得老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是我笫一次进大戏院,一切感觉都是新鲜稀奇,给我留下了难忘美好的记忆。

上世纪80年代评话名家周苏生专程到苏州开明大戏院

劳动节——万利剧场看沪剧

那时的劳动节气候没有现在热,春暖花开十分宜人。难得一天的节日休假,父亲安排一家出门文艺消遣。赶紧吃了午饭,我与小弟跟着父母,高高兴兴步行去观前街宫巷万利剧场看沪剧,因我家离观前不远,不多会走过石子铺路的皮市街、大成坊就来到了观前街。踏上方石块铺成的观前街路面当然要比小街路道平整多了,只见观前街上熙熙攘攘,十分热闹,挂了好多横幅:“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再往东观看怕,一座刚搭好的绿色牌楼高耸,上面彩条飘飘,充满节日气氛。走过牌楼向着正山门的宫巷走进去没多远就是万利剧场。一看门面不大,哪能跟开明大戏院相比,我也算进过大剧场的今天带着小弟当然要嫌鄙一下的。剧场门口倒是人头济济,我们不管拥挤,移步前去看广告牌只见上写沪剧“僵尸开店”,什么意思完全不懂。由于候场门厅小,检票入场排起了队,入剧场后一看场内也不大,约容百余座,而且是礼拜凳,舞台大幕紧闭,也没乐池,比较简陋的小剧场。父亲拿着戏票对号引领我们入座,还未坐下,只见旁边有人在招呼我父母,“娘舅、舅姆”清晰的上海口音(苏沪两地习惯跟着小辈称呼熟人),喔,原来是方师母,约好了一起来看戏的。离开场还有一些时间,大人们寒暄畅谈着。姑母与方师母是一对戏迷,特别爱看绍兴戏(越剧)与申曲(沪剧),方师母呢是上海派头的女士,移居苏州好多年,乡音未变,一口上海白十分纯正。十足的沪剧迷,还是杨飞飞的小姐妹,凡是杨派申曲没有不看,没有不知,若讲起来更是滔滔不绝。“娘舅,迪只沪剧场子(指万利剧场)蹩脚格,像阿拉上海呀……”方师母习惯自豪地说阿拉上海哪能呀。“阿要买椒盐果玉、南瓜子……”小贩小卖吆喝着,方师母顺手买两包给了我弟兄俩,我们当然高兴又有吃又有看,嘀铃铃……红灯亮一个“静”字,这是要开演了。

场内灯光渐暗,一下子安静下来,乐队音起,低音大提琴响起来,顿时觉得戏韵浓浓,大幕徐徐拉开,舞台上灯光亮起。只听见唱戏声传出,却未见有人出场,原来这是幕后先铺唱,演员再上场亮相出彩。待演员走到台中央亮相一看,怎么跟“武松打虎”的老法服装不一样?穿的是旗袍洋装,新法衣裳,想必没啥劲。待等演员说唱起来用的是上海话,才知道原来如此称谓沪剧。后来领会到沪剧擅演时装戏,苏州人初听容易听懂很受欢迎,不像京戏演古装剧,京片子中洲音难理解。台上一幕又一幕,伲小孩吃吃看看,上得台来一个女演员嗓音沙糯,唱腔悠扬,加之洋琴伴奏特别好听。旁边方师母带头鼓起掌来,全场一片跟掌。我佩服方师母懂行,从此我也懂了演员唱得好可以拍手。又听方师母轻轻地对我姑母说:“台上演唱的女演员是杨飞飞的学生,味道哪亨?”“怪勿得像格。”姑妈应答着。看上去戏迷看戏更有劲。

戏演一半,中场休息,场内灯光复亮,说话声响起来了,评头论足,有人在说散了场要赶石路看晚上的锡剧,也有人要去赶场看滑稽,看来这些人真正是看戏着迷。远远飘来阵阵五香之味,阿要卖香豆腐干五香茶叶蛋?父亲领会有两个小馋痨坯等着,买了些大家一起品尝。于是热气、烟味、讲话声一片嘈杂,在老戏院里就是这样的随意,如今是体验不到了。戏已一半,这次所看的沪剧是叫“僵尸开店”(据说又名“汪俗泰”)讲一个僵尸鬼开店的故事,不是沪剧的名剧,之后就不曾听说演过。当戏要继续演下去时,方师母让我母亲照顾小弟,以恐吓坏了小孩,让我自己留心,胆小就别看。方师母说僵尸鬼要出场了,大幕拉开演出继续,台上灯光昏暗,乐队奏出的声音也是阴咯咯的,全场观众屏住气,一片寂静。这时的我更加害怕了,连忙用身上穿的外套拉上来挡住双眼,耳听得僵尸鬼上场了,说的倒也是上海话,唱的也是沪剧,没听见鬼话鬼叫,也没听见场内有人喊怕。于是我想偷偷看一眼,慢慢地将衣服移开一只眼晴睁开一看还是一吓,只见僵尸鬼脸色刷白十分难看,走起路来一跳一跳僵哈哈,有点像以前连环画中看到的鬼样。吓得又将衣服拉上挡住不看。再听其说话唱戏,场内还有剧情笑声,又忍不住偷看。忙是蛮忙,一会儿低头一会偷看,最后这个戏究竟演啥内容当然不知。一幕一幕进入尾声,我们弟兄俩的零食也即将吃光,在一片掌声中整本沪剧“僵尸开店”结束了。姑妈说你们先回吧,她要陪方师母去后台看那个唱杨飞飞腔的演员,说有东西托她带给杨飞飞,真正的戏迷情结,方师母全身痴心痴情拴在了沪剧艺术上。

国庆节——易兴剧场看越剧

苏州的秋天,丹桂飘香,满眼果实,也是看戏最美好季节。1963年的国庆佳节,是我们全家人一次难忘的节日。因我二哥所在越剧团要来苏州易兴剧场演出,这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看戏感受,有自己二哥在乐队弹琵琶,更期待要看看二哥的女朋友在台上唱小生。

易兴剧场就在阊胥路上,旁边还有东方与金明两家剧场,是个看戏的热闹之处。那天易兴剧场门口热闹非凡,场子不大客满连加座,而且女观众居多,开场前那一刻热闹得很,只听见姐姐妹妹、阿姨姆妈,一片亲热声。我们全家父亲母亲、大哥大嫂、我和弟弟,因为坐在前排,我们清晰地望见二哥他们乐队演出前的忙碌,整理谱子,乐器定音……“静”字灯一亮,乐队吹拉弹奏越音浓郁,好听,好听!大幕拉开,曲曲越音中,淡雅精致的服饰美轮美奂,在色光的映衬下戏中人台步婀娜,一个个飘然而出。乐队的演奏与台上的演员配合天衣无缝,我看见二哥一会儿抚弄琵琶,点子清晰,一会儿大三弦低音衬托,共鸣悦耳。有这样多艺多才的二哥顿觉十分骄傲,此时此刻我想自己也有这一手该多好啊。“快看呀,你二哥的女朋友要上场了!”大嫂对我轻轻地说,于是我把眼神注意力集中到舞台上,只听见文静优雅的唱腔随着乐队伴奏脫口而出,一个英俊潇洒的尹派小生在台中央一个亮相,迎来台下观众啧啧赞叹,连连说尹派尹派。大嫂是越迷更爱尹派,赞二哥女友台风美音色糯,是有前途的青年演员,所以大家看起戏来更有劲了,不自觉地鼓掌也就多了。好看的戏你会觉得时间快,不一会结束散场了,许多观众涌向后台,向演员求照签名,还有宴请,这是艺术工作者受人尊重的习惯形式。我们全家也到了后台,一是邀请他们去我家赴宴,二是都想看看缷了装的尹派小生,只见父亲笑眯脒的,母亲却不动声色,大哥大嫂客套招呼,尹派小生拉住了我和小弟的手,一旁笑得最甜的当然是我二哥。

过眼红尘去,此一时彼一时。过去老戏院除了开明尚存外,其他已基本不存在,如今只能去寻找老戏院的石基了。毎当我路过那里,仿佛那时看戏的情景重现,韵味浓郁的戏腔,五彩缤纷的戏服,吹拉弹奏的旋律,犹在眼前耳旁。老戏院培养了我看戏的兴趣,日积月累看戏也算有了一定造诣:只有在戏院现场才能直观感受剧场剧情的喜怒哀乐,共鸣演员演艺的真情波动,感受台上台下共振互动烘云托月的现场气氛。懂得欣赏艺术是一种幸福享受。虽然现在的剧院都是高大上的气派与品质,但似乎缺少了以前看戏的放松与随意,缺少了众多戏迷的沉醉与热情,老戏院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年轮中。

猜你喜欢
大戏院沪剧戏院
像素下的微观世界——MCL数码港戏院
戏曲现代戏基于剧种特色的艺术探索——以沪剧为例
原创大型沪剧《担当》演出成功
上海大戏院三月“重生”
70多岁上海大戏院改建
话剧《惊梦》
沪剧《雷雨》海报
沪剧《魂断蓝桥》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