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在中职德育的价值研究

2018-04-20 07:11张子文
赢未来 2018年1期
关键词:弟子规德育价值

张子文

摘 要:《弟子规》是清代影响较大的蒙学课本,其中许多德育思想对当代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议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其思想内蕴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对公民层面的道德要求,并成为涵养它的重要源泉。

关键词:弟子规;德育;价值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发展到后来,清朝乾隆时期的贾存仁对它进行了修改,并改名为《弟子规》,由此,最终确定了它传世的名字。该书以《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为中心,进行了内容上的扩展引申,阐述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中职德育教育应该继承中国儒家传统优秀文化传统。

1.强调伦理亲情的德育价值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向来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我们今天建设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如果忽视甚至是背弃了传统伦理道德,显然无助于德育工作的实施。曾有一个时期,我们在相当程度上漠视了传统伦理,而近年随着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也渐受重视。收视率很高的中央电视台第十二套节目《第一线》栏目,于2008年3月24日播出了一个节目,标题为《迟来的爱》,节目主持人手持一本小册子向我们讲述,2006年4月,海南省监狱系统在监狱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一本薄薄的《弟子规》,令许多服刑人员,读了以后,浪子回头。我们可以在节目中看到,许多服刑人员向父母深深鞠躬,为老父亲洗脚,与父母拥抱,挥洒悔恨的泪水等一系列令人动容的举动,《弟子规》到底有什么样的力量让在狱服刑人员发生了如些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其实正是《弟子规》中重伦理亲情的德育思想感化了服刑人员。

德教是传统伦理道德的精髓,是为政之本,教之本源。以儒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施政、刑法的关系上主张德教为主为先。孔子即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而在德教的各方面教义中,《弟子规》突出强调的孝悌二字:“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以孝悌为其德育思想的核心,孝既孝敬父母,悌既友爱兄弟姊妹。这种强调确实是独具慧眼,以亲情维系的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家庭的稳定和和谐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础。而与其他情感相比,血浓于水的亲情更具有激发人心的力量。家庭结构和家庭的稳定性是影响德育工作及德育对象的重要因素,许多社会问题则直接与家庭相关联。而与传统的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观念相比,目前的伦理亲情存在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数量不断增加、家庭意识的淡化、家庭关怀的缺损;随着我国开始步入老龄社会,老人赡养及相关伦理问题等等。针对这一系列家庭问题,《弟子规》重视家庭教育,重视伦理亲情的德育思想,正可被我们借鉴,用以指导今天的德育工作,滋养我们的心灵。上文所述《第一线》栏目中,也正是伦理亲情的力量洗涤了一颗颗蒙尘的心灵,学习《弟子规》所产生的德育成就也再一次证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魄力。

2.重视人格塑造的德育价值

对个人的发展来说,完美的人格是致关重要的,这也是德育工作成功的目标之一,《弟子规》要求人要“谨而信”,要“泛愛众”,要“能亲仁”,把德育与人格塑造紧密结合起来。中华民族传统的德育思想历来重视对光明伟岸的完美人格的追求,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了文才与品德的协调发展、行为与心灵的谐美。这是人本身外在与内在的和谐,也是人们进步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和谐文化建设所要求的人本身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等。我们往往可以在《弟子规》的道德规范中得到启示。

《弟子规》教给我们人自身品格修养的和谐,比如行为要严谨,“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出门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纽扣纽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贴切,鞋带要系紧,保持仪容的整齐。“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要注意清洁卫生。“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要注意应对礼貌等等。又比如《弟子规》要求为人要讲诚信,不可“闻过怒,闻誉乐。”这样才不会“损友来,益友却。”常言“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是什么?就是严谨,诚信。一个的品行和人格可以说是决定其个人修养和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所谓“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品行高尚的人,名声自然高,人们所敬重的是德行,并非外貌;才能大的人声望自然大,人们所信服的是真才,而并非夸大其辞的言论。这些古人们用以指导个人日常言行举止的教导,用于当代,又何尝不是促使人们达到文质彬彬的完美人格的标准。

能博爱的人自然是仁者,而现实是“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同样是人,品行才能各有高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能亲仁”,人言近朱者赤,近墨者墨,向仁者学习,是提高自己的最快捷的途径。“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些教义,字字珠玑,超越时空,给我们当代的道德教育提供了行为的规范。

3.道德与文化知识教育并重的德育价值

《弟子规》要求“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做到了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之后,才可以学习技能、知识。我们今天德育工作的理念也正是: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否则,有才无德不仅无法利于社会,却往往变成“危险品”。现在这样的例子已经俯首皆是了。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必须并重,而实际上二者在实践过程中并不存在矛盾,而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

《弟子规》说得很明白:“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对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这些应该努力实践的德行,如果只是在学问上研究探索,却不肯亲身力行,这样最容易养成虚幻浮华的习性,怎能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呢?相对的,如果只重力行,不肯研究理论学问,就容易固执已见,而无法契合真理,这也不是我们所应有的态度。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学业优良的学生,经常羡慕很多事业有成的人,当然也常常痛惜不学无术的学生,常常感慨一事无成的人,即《弟子规》所谓:“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同样是人,卻良莠不齐,随流俗者多,有仁德者少。为什么会这样,仔细分析下去,往往发现其实人们之间的智力差距是有限的,而差距渐渐拉开,是因为人们在道德修养、人格品行上有一定的差异。如果忽略道德修养,只讲学问能力,讲名气大小,讲获利多少,那么“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就没有区别了。

2004年在我们的初级教育中掀起一场来势凶猛的读经运动。其中包括《弟子规》在内的许多经典被作为中小学课外阅读的读本,而同样的读经场景甚至被搬到了大学课堂之上,如河南南阳理工学院2005级普通本、专科学生都被限定选修《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中华文化经典课程。在重视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德育工作渐受重视,其中传统文化经典也渐渐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但同时我们必需认识到,学习《弟子规》等经典,不同于学习其他文化知识,背诵下来显然不是目的,而真正的学习,则是把其中的道德规范化为实际行动,既所谓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并重。

4.构建和谐幸福家庭的行动纲要

家庭有着社会细胞之喻,也是最小的社会基本单位。家庭的幸福取决于夫妻恩爱、父慈子孝、兄弟和睦以及在子女的关照下父母晚年的精神矍铄和身体康健,所有这些,都隶属家庭范畴。因此,《弟子规》把家庭伦理之 “孝”置于道德规范的首位,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平日里着眼于生活起居侍奉父母; 遇事不擅自作主请教父母; 不使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慰藉父母; 父母有了过错 “号泣随,挞无怨”,规劝父母; 直至养老送终祭奠父母。如果说,善养德,德纳福,那么,“百善孝为先”,孝可谓大爱、大美、大善,它居于善与德之前,是善与德的良好发端,因此,孝对家庭说来,则成为美满幸福的源泉。当下,就80后、90后乃至00后说来,大多为独生子女,自襁褓中就受到父母、祖父母的呵护溺爱,何为孝,在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头脑中尚属空白。近些年来,媒体不时披露,当爱情、学业、就业受挫之际,有的年轻人走向轻生。“身有伤,贻亲忧”,身体受到损伤都会增加父母的忧虑,而轻生对父母说来无异于毁灭性的打击! 曾子曰: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可见,爱护身体是孝的重要组成部分,珍惜自己的生命,谓之大孝了!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来,和谐的幸福家庭,在 “入则孝”中得以构建。正是孝的道德规范,使 《弟子规》成为开展生命教育的最好教材。

5.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做到古为今用,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一方面需要传承,另一方面要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儒家思想怎么适应时代的转型。

首先,对儒家思想的研究要改变立场。第一是改变关注点,因为儒家思想大量讲如何尊重读书人、有地位的人,对老百姓不是特别重视。第二要改变观念。儒家思想的内容是很多的,有精华也有糟粕,要区别对待。第三个是导向的改变。过去专注于正面指导人生,现在应该转向关注人生的负面问题,教会人如何面对负面问题。

其次,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两个重要来源,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另一个是传统文化。一方面,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没有中国革命。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又不能代替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可以探讨从中国传统精髓到思想资源、智慧启发,在其中要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两方面都要考虑,不能光讲一方面。

总之,要用批判与继承的态度全面认识传统文化经典的价值作用和借鉴意义,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从细微处着手,紧跟时代步伐,批判继承《弟子规》的优秀思想精髓,发挥其在当代德育价值,在继承和发扬中把中职德育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刘青文.《弟子规》 国学诵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读本[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5,7.

[2]赵红卫.论《弟子规》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管理观察,2008(11).

[3]袁玉立.先秦儒家德性传统的核心价值[J].孔子研究,2005(3).

[4]白云姣.《弟子规》的德育思想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弟子规德育价值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弟子规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