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经典(四)

2018-04-21 02:57孙文韬
老年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邹城金刚经刻石

□ 孙文韬

石上梵音

僧安道一为北齐时的主要书经者,山东平阴一带有北齐刻经5处,安道一题名者有3处。平阴北齐刻经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当数洪范池镇南大洪山半腰处的二洪顶刻经。其它几处是天池山、云翠山、黑山。其中,“大空王佛”四字竟高达11.3米、宽3米,“佛”字高4.25米、宽3米多。据专家认定:从甲骨文至北齐,此“佛”之大为汉字之最。安道一的书艺甚高,开一代新域,在中外影响很大:“清跨羲(羲之)诞(韦诞),妙越英繇。”日本书道协会曾建议中国书协应立安氏为“书仙”,以与王羲之“书圣”并驾齐驱。康有为、郭沫若也都对其给予过极高评价。虽无确证,但多数专家认为,安道一应是平阴东阿一带人氏。

《铁山摩崖》(局部1)拓片

《铁山摩崖》(局部2)拓片

学界公认,北齐时代自都城经泰山至邹城的广泛刻经分布,与僧安道一书经刻经群体直接相关。邹城“四山摩崖”中的《铁山刻石》享有盛誉,亦称《小铁山摩崖刻经》《匡结刻经》,位于邹城城区北铁山之阳一倾斜约45度的巨大花岗岩石坪上。刻石南北长66.2米,东西宽16.4米,面积1085.68平方米。刻石正上方有阴线刻巨龙、云气、佛光图案。佛光下镌字,右侧刻佛教《大集经》,左侧刻《颂文》,经文下部刻《题名》。《大集经》部分,南北长33.55米,东西宽12米。经文共17行,940字。由于年深日久,风化剥蚀,现能辨认795字。经文内容为佛教《大集经·穿菩提品》,文字排列整齐,行距匀称,界格清晰,一般每字在40~60厘米间,最大者78厘米,最小者30厘米。字体以隶为主,然篆、楷意味亦浓,又夹行草。用笔以圆为主,个别笔画辅以方笔。

《铁山摩崖》(局部3)拓片

大字鼻祖

《泰山经石峪》,又名《泰山佛说金刚经》,摩崖石刻,北齐天保间刻于山东泰山斗母宫东北一公里山谷之溪床上。刻石无撰书人姓名,因笔法与山东邹县尖山摩崖《晋昌王唐邕题名》相近,后人或以为唐邕所书。又与《徂徕山大般若经》相似。《徂徕山大般若经》上有“齐武平元年王子椿造”字样,因此,后人又有推测为王子椿所书。清阮元《山左金石志》,则认定其为北齐天保间(公元550--559)人所作。字径50厘米,字体介于隶、楷之间。据民国初拓本计,石刻存960余字,是现存摩崖石刻中规模空前的巨制。

通篇文字气势磅礴,其优游自如、从容不迫之仪态,若具仙姿;其用笔安详从容,包融篆隶而妙化为楷,结构舒博壮健,斜倚相生,颇含浑穆宽阔之趣。被世人尊为“大字鼻祖”和“榜书之宗”。清杨守敬曰:“北齐《泰山经石峪》以径尺之大书,如作小楷,纡徐容与,绝无剑拔弩张之迹,擘窠大书,此为极则。”《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多有一些不常见的俗字,其中,“万”“无”二字竟与现行通用的简化字相同!这对于研究我国书体的历史演变和书法艺术成就,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在泰山经石峪观赏刻石,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双重享受。巨大的石屏在山谷间延展,溪涧水声配合着满目青山作为背景,仿佛山谷成为虚拟的寺院,梵音呗语就在草际竹间。

《泰山金刚经》(局部1)拓片

《泰山金刚经》(局部2)拓片

猜你喜欢
邹城金刚经刻石
从敦煌写经看唐代《金刚经》的版本与流传
谈秦七刻石
山东民间器乐发展现状调查
《金刚经》六种译本差比句式研究
海中刻石 拙中取意
创新体制机制 增强内生动力加快打造新生小城市
郑淑万
秦始皇刻石还剩多少
邹城成为全省首个提出乡村旅游品牌的县市
农村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