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角下浙东唐诗之路的旅游开发研究

2018-04-21 04:34郑羽蘅
当代旅游 2018年6期
关键词:旅游开发全域旅游

郑羽蘅

摘要:浙东唐诗之路这一概念自1991年被新昌学者竺岳兵提出后,经学界近30年的研究及发展,浙东唐诗之路的社会影响力日益显著,但在诗路的旅游开发模式上明显存在产品单一,串联度较低,旅游者体验度不高等问题。本文将从全域旅游的视角,从产业融合、产品升级、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对浙东唐诗之路的开发模式提出建议,以促进浙东唐诗之路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全域旅游;浙东唐诗之路;旅游开发

浙东唐诗之路指的是唐代诗人从钱塘江出发,由镜湖向南经曹娥江,沿江而行進入剡溪,溯江而上,经新昌沃洲、天姥,最后至天台,全长190多公里的一条具有极丰富文化内涵的古风景线。“浙东唐诗之路”是因唐代450多位诗人在浙东游历留下了1500余首诗作而闻名。唐代诗人李白、白居易、杜甫、元稹、韩愈、刘禹锡、皎然、贾岛、韦应物、孟浩然、王昌龄等都在浙东留下了足迹和诗作,是全国范围内唐代诗人行踪最为密集、留有诗歌数量最多的区域。经考证浙东唐诗之路自然遗产丰富高端,浙东地区山岳景观壮美雄奇;浙江八大水系中,七大水系在浙东;岩溶洞穴、地层与矿山遗迹等自然景观亦是为诗路的旅游线路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因而,浙东唐诗之路可以定义为一条具有景观特色的、深含历史开创意义的山水人文之路。

一、全域旅游与浙东唐诗之路的发展

(一)全域旅游的概念以及内涵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的讲话对全域旅游做出了这样的定义: 全域旅游指的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把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的社会经济资源特别是旅游资源、公共服务、政策法规等进行全方面的提升,以此实现区域内资源的整合、产业的融合和社会的共享等,让旅游业带动社会并推动社会发展,形成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的发展模式。全域旅游的内涵具体可以理解为以下几点:

一是全域优化旅游景观。强调改变过去以景区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发展模式,通过全域的规划,优化统筹各景区、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推动旅游空间从景区为核心向旅游目的地转化。

二是全域景区标准统筹规划。 改变以旅游资源为主要开发建设的传统模式,全区域按照景区的建设标准和服务标准进行建设和运行。做到景区内外皆风景,提高全域配套水平,实现全域旅游景区建设。

三是全域联动发展旅游产业。旅游业既是现代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重途径,以实施“旅游+”促进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以旅游业作为带动产业发展关联产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四是全民共享共建全域旅游成果。全域旅游提出应由过去仅靠景区和旅游相关行业人员服务向旅游者提供服务向全民参与转变,将居民的“局外人”角色转化为参与者,更是受益人。并且通过旅游业带动区域其他产业,提高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使得全民真正做到共享共建旅游成果。

五是构建大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通过综合改革,破除旅游发展的资源要素分数多头的管理瓶颈和体制障碍,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间一进步深化协调管理体制的构建,更好的发挥政府的向导引领作用。

(二)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浙东唐诗之路建设

袁家军省长在今年1月召开的省第十三届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和钱塘江唐诗之路”。如何重新开发唐诗之路的旅游价值,牵涉杭州、绍兴、宁波、台州等多地的整体规划。虽浙东唐诗之路沿途旅游景区丰富,拥有多个国家5A和4A旅游景区以及著名景区30余处,但由于城市的迅速扩张,唐代诗人游历浙东路线多处被拦腰截断,整个游历路线串联度较差,并存在文化体验独特性不明显、文化体验层次低等问题。因此,浙东唐诗之路的打造应结合全域旅游发展的要求,深入研究“诗路”的优势和特色,注重整体体验式文化旅游规划,全面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全域旅游品牌。

二、浙东唐诗之路开发现况和面临的困境

笔者参与了2018年3月由省旅游局开展的 “关于天台、新昌浙东唐诗之路的开发情况”的调研。通过与天台、新昌两地旅委以及“诗路”专家进行深入座谈,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归纳提炼浙东唐诗之路的旅游开发现状如下:

(一)丰富的学术研究积累,深入地文化研究

新昌学者竺阅兵在1991年发表了《剡溪-唐诗之路》一文,并正式提出“浙东唐诗之路”的概念。同年,新昌创建了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齐聚新昌。之后的20年余年中,唐诗之路研究社共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二十余本知名的专著。新昌还计划将连续出版《唐诗之路名胜词典》《天姥山志》《新昌史地·唐诗之路专辑》等一批专著,以提高浙东唐诗之路的知名度。相较新昌,天台对于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也颇具深度,2012年,台州成立了多个浙东唐诗之路的学术研究机构为“诗路”的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并归纳出天台山的“诗路”宗教圣地、和合圣地、诗学圣地等六大文化遗产特性,这其中的部分研究成果已被应用于景区的开发中。

(二)景区缺乏整体规划,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浙东唐诗之路虽拥有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但沿途大多数景区还处于旅游开发的起步阶段。景区开发缺乏整体规划,对于吸引物的提取也较为杂乱无章。多数景区还是简单的堆砌历史元素,多出现同质化开发、定位不明确、特点不鲜明等明显问题,无法为旅游者提供深层次的文化体验。“诗路”重要节点之间关联性较弱,多呈碎片化,无法体现唐代诗人游历路线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多数景区缺少完善的基础设施,例如方便的交通路线以及具有规模的停车场等等,因此这些景区虽然拥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自然资源却难以向旅游者提供便利出行的选择,致使一部分的旅游者对浙东唐诗之路虽有浓厚兴趣但仍持观望状态。此外,多数景区的住宿、餐饮以及娱乐配套尚需要进一步完善。多数景区附近缺乏餐饮以及住宿的多层次的选择,因此很难吸引高端消费群体前来游玩。

(三)缺乏旅游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不规范化

浙东唐诗之路沿途每一个节点都对应着大量的文学作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境。随着旅游体验经济的到来,跟随古人旅行的足迹,为旅游者提供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使旅游者从感悟中感受愉悦,完全契合当代旅游者对深层次体验式文化旅游的期望。而浙东唐诗之路所涉及的景区、酒店以及餐饮场所的经营管理人员对于唐诗之路的理解不深,多停留在对于“诗路”这一品牌字面的理解,并缺乏综合的服务能力以及系统的管理知识,难以为客人提供深层次文化体验式服务,以致旅游者很难摆脱“到此一游”的名胜古迹游览模式。

三、全域旅游背景下,浙东唐诗之路开发对策

浙东唐诗之路的开发与振兴是浙江旅游发展的契机,不仅可以盘活浙东的旅游资源,为“诗画浙江”这一品牌夯实基础,并且可以全面提升浙江的人文气质,提高浙江的文化软实力并加速浙江旅游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

(一)串联节点整体规划,推出多层性文化体验旅游项目

全域旅游号召目的地节点、线路、区域综合协调发展构成综合性旅游目的地。针对目前浙东唐诗之路开发现状所存在的节点呈碎片化,开发同质化等问题,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启动全局规划,加强区域之间合作,有效串联节点,针对浙东唐诗之路所蕴含的宗教、文化等不同内涵加以区分整体规划设计不同的旅游路线产品,如宗教之旅、文化之旅、研学之旅等,以满足不同需求旅游者的需求。并针对目前浙东唐诗之路产品独特性不强,体验层次较低,缺乏有效载体等现实问题,深入分析客源市场需求、深入挖掘现有“诗路”资源,设计多层次性文化体验旅游项目,通过观赏、聆听、亲身参与等多种方式从各个感官向旅游者提供文化体验式旅游产品。依托文化创意产业,推出各类唐诗之路相关的旅游创意纪念品,让旅游者不仅可以当场体验文化的魅力,同时将当地文化“带回家”赠送亲朋好友或是留作纪念助推体验式旅游营销。

(二)完善基础设施以及配套设施建设,吸引更多高端旅游者

随着旅游者经验的积累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大多数的旅游者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以及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有了相较过去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浙东唐诗之路的开发,从单一节点的景区来看,道路状况、指示牌、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还比较落后,景区周边可选择的配套设施也较为有限,很难吸引到高端的旅游者群体前来游玩。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强调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规划性,不仅做到加强“诗路”沿线各个景区节点基础设施的改进,并更应该强调完善串联节点线路的交通便利建设,使旅游者能够真正做到用适应现代人体验的交通方式重走诗人的唐诗之路。

(三)加强居民文化底蕴、培养一批优秀从业人员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虽然目前新昌、天台两地的浙东唐诗之路的建设如火如荼,以唐诗为主题的景区、特色小镇以及住宿、餐饮遍地开花,但很多一线服务人员、甚至机构管理人员对于唐诗之路文化的理解还浮于表面。全域旅游提倡打破过去“走马观花”,“到此一游”的旅游模式,提倡全民参与到旅游文化推广和建设中去,向旅游者提供深层次的文化旅游体验。因此,政府主导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组织开展各项“诗路“文化相关活动的模式应尽快建立,为“诗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并储备一批优秀的人才,实现旅游者诗路文化情感互动层次的旅游体验,让旅游者在“唐诗之路”旅游中能够“感悟”到诗路文化。

(四)加强政府组织协调,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浙东唐诗之路全长190多公里,牵涉杭州、绍兴、宁波、台州等多地的整体规划。因此“诗路”的开发应确保多主体参与投资、多渠道强化融资,搭建灵活融资平台,强调整体规划,加强组织协调,做到“同一条‘诗路,不同区域特色”,避免同质化旅游开发,大力推动“诗路“全域旅游品牌的统一建设。

四、结语

全域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将对未来旅游的资源保护、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浙东唐诗之路的旅游开发,虽已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但如果不能够清楚认识到现阶段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不能够以全域旅游的视角,全面整体地对“诗路”进行规划,进一步提升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将无法打造一条有质量的“诗路”旅游线路。当然,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期望得到更多专家的指点和重视。

参考文献:

[1]李跃军,汤蓉岚,林荫.试论浙东唐诗之路文化体验式旅游开发[J].台州学院学报,2017,39(01):17-20+50.

[2]章琳,邢益,俞益武.遗产廊道视角下的唐诗之路遗产保护[J].建筑与文化,2015(09):134-135.

[3]高平. “浙东唐诗之路”蕴含丰富自然文化遗产[N]. 台州日报,2017-11-15(004).

[4]庞亚君.通向和合天臺的“唐诗之路”[J].浙江经济,2018(10):54-55.

[5]邱德玉.基于浙东“唐诗之路”的剡溪山水文化旅游产品开发[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3(06):67-71.

[6]曹正霞.谈“唐诗旅游”的问题与策略[J].发展,2009(11):62.

[7]胡正武.唐诗之路的人文与自然景观[J].台州师专学报,2002(01):72-77.

[8]袁因,周一渤,竺岳兵,傅璇琮.唐诗之路:中国文人的山水走廊[J].艺苑,2008(10):61-64.

[9]陆晓冬.浙东唐诗之路形成的社会经济动因浅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6(03):170-173.

[10]张保伟.全域旅游时代下常州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8(17):29-30.

[11]贾亚力,凌利,白林.全域旅游视阈下德州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J].德州学院学报,2018,34(04):68-72.

[12]王杏丹,刘俊雅.“全域旅游”对民族地区的文化涵化影响与涵化路径引导[J].中华文化论坛,2016(09):142-147.

[13]何兰兰.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旅游精准扶贫研究[J].现代商业,2018(23):31-32.

[14]江舸.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08):36-37.

[15]李柏文,曾博伟,陈晓芬.全域旅游的内涵辨析与理论归因分析[J/OL].华东经济管理:1-4[2018-10-02].

猜你喜欢
旅游开发全域旅游
金华非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
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嘉峪关市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探索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基于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的旅游专业群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