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边学”的理论视角与理论意义

2018-04-23 03:23周方银
世界知识 2018年8期
关键词:单极东亚经验

周方银

古代东亚国际关系的丰富经验

提出“中国周边学”概念,在目前还是一个比较大胆的想法。但这个想法并非没有基础,它的基础不仅是几十年来中国周边外交的实践,更有古代东亚国际关系的丰富历史经验。

2003年,韩裔美国学者康灿雄(David Kang)曾发表文章,指出如果仅仅从基于欧洲历史经验提炼的国际关系理论来理解亚洲,会导致认识上出现很大的偏差,因为亚洲的经验、文化、国家行为模式与欧洲国家有较大不同。为了更好地解释亚洲国家的行为,需要对历史上以及当前的东亚国际关系做更为深入和符合实际的研究和分析,需要从亚洲的视角来理解亚洲,而不能只是把亚洲或者东亚国家之间的关系作为西方国家关系理论的一个普通案例来对待。

这一观点实际上指出了现有国际关系理论在经验基础方面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对东亚国际关系历史经验的重要性未能予以充分的重视。几十年来,西方国际关系学者基于西方国际关系经验,对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霸权稳定论、民主和平论、相互依存理论、均势理论,以及关于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理论,从战略的角度,对制衡、追随、对冲、卸责、搭便车等等行为进行了分析,对国家之间的联盟、战争、承诺等等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对国际体系、国际社会、国际秩序、全球治理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取得了颇为丰富的理论成果。但相比之下,非西方、非欧洲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则被忽视。这样的做法,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偏误,也会导致理论未能实现真正的包容性和普遍化。

国际关系学者不宜认为只要搞清楚了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就能够很容易地解释亚洲国家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把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不一致的地方,理解为是一些经验上的例外,是细节性的问题。在理论建构的过程中,一些重要的反例、与现有理论的不一致之处,本身具有重要的价值。东亚国际关系所具有的丰富历史素材,以及近几十年中国周边外交的实践,本身是十分重要、富有特殊价值的可用于发展理论的材料。其在理论上所具有的价值远远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古代东亚构成一个充分演化的国际体系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东亚地区自成一体,构成了一个充分演化的国际体系,从而构成一个十分有价值的理论分析对象。大体上,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古代东亚体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总体上是一种单极体系,它经历了反复的建立、制度化、瓦解、重建的过程,为人们分析单极体系,包括其动因、机制和过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材料。

东亚体系大体上可被视为一个稳定的单极体系。在任何时候,中国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体系内的中心国家,对此具有十分稳定的预期。对于中国的中心地位,朝鲜、日本、越南在不同程度上总体予以接受,或者,它们经常在认为其他国家会接受中国的中心地位这样一种假设下采取行动。某种意义上,中国与其他东亚国家的关系与二战后美国及其盟国和伙伴国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相似性。与之相比,在欧洲大陆,并沒有形成长时段具有稳定实力和优势地位的霸主,相关国家也没有形成某一国会长期持续地保持霸主地位的稳定预期。而与缺乏这一稳定预期相对应的,是对霸主地位展开的反反复复的代价高昂的残酷争夺。针对这一现象,西方学者发展出了均势理论,但对于东方国际关系体系和秩序的理论建构则存在很大的不足。

冷战结束后,国际体系中曾经出现了只有一个超级大国的情况,美国人说是一种单极体系,但是,这个单极体系只运行了20多年就越过了其顶峰,美国的优势地位已在一定程度上走下坡路。也就是说,这个单极体系并没有充分地展开,很多特性还没有比较充分地呈现。它作为一个研究样本的典型性有明显的不足。

其次,在东亚国际关系中,实力不对称是一种普遍现象。两千多年以前,孟子就已提出,“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如何处理实力不对称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稳定的秩序,是古代东亚秩序中一个近乎永恒的话题。东亚秩序与1648年以来的欧洲秩序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东亚国家之间的关系总体上是一种实力不对称结构下的关系,中国在总体上处于无争议的实力优势地位。相比之下,欧洲长期处于多极争霸的体系格局之中。虽然欧洲国家之间也有实力不对称的现象,但这不是体系性的特征。从体系层面,长期是诸强争霸的格局,中小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大国争霸过程中的砝码,或者沦为附庸,或成为大国之间的缓冲区。在强大体系压力的作用之下,其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而长期没有被作为具有中心性的问题来加以对待。

第三,古代东亚在很长的时期内,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自我运转的国际体系,有限的外来因素未能使这一体系的基本特征受到根本性冲击,因此它构成了一个分析上比较纯粹的案例和理想形态。

第四,是文化对国际秩序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儒家文化圈构成了东亚国际体系, 特别是所谓朝贡体系的核心区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日本、朝鲜甚至试图在一定范围内构建自己的小中华体系。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东亚地区中小国家所面临的国际环境远远没有欧洲那么恶劣,加上中国面临的体系压力比较小,这为文化在这一国际关系体系中发挥作用提供了颇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文化独立于权力、利益方面的作用能够更充分的发挥和显现。这为人们分析文化的秩序作用、文化在国际体系内作用的发挥、文化在国际体系中的社会化和制度化,提供了难得的研究样本。

最后,是儒家文化的现代化过程及其对周边外交的影响。鸦片战争以来,或者自更早一些的东西文化相遇以来,东亚国际体系对来自西方的冲击的反应、适应的过程,是一个大规模的体系转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发生了实力对比、国际制度的深刻变化,而且东亚国家的文化也经历了一个深刻的转型过程,儒家文化也在努力适应现代化的压力和要求,并同时顽强地保持着其一些内在的要素。传统文化的这一转型过程,也影响了当前中国周边外交的一些底色,使其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如当前中国外交的一些重要理念,包括“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及结伴不结盟、对话不对抗等一些观念和政策,大多可以在儒家文化中找到其对应的内容。过去几十年,中国先发展经济实力,然后承担更大国际和地区责任的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儒家传统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以王道治理天下的思路。在“不干涉他国内政”、“不输出中国模式”的前提下为国际社会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做法,也在精神上契合“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儒家思想的政治路径。

从中观的角度,在古今两个时代,中国与周边近邻国家关系发展的实践,特别是古代东亚国际关系实践,也为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些重要议题,如制衡与追随、硬制衡与软制衡、对冲及其应对、冲突与危机管理、结盟与同盟瓦解、信号传递与信号的接收与理解、经济手段的政治作用、国内政策的国际作用、国际规范的国内传递、体系变迁过程中的国家策略选择等等,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并可能启发新的理论思路。

总体来说,中国与周边的关系研究,有着丰富的、尚未充分整理和研究的历史材料,有很多具有理论价值的经验事实,也有许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开发的理论议题。加强这个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可能做出具有创新性的成果,这在国际关系及区域研究方面,也具有深刻的方法意义。

(作者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周边战略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单极东亚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东亚汉诗史(多卷本)”简介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我校东亚研究院一行应邀访问韩国东亚大学
单极电动机
未定的东亚多边体制与能动的中国东亚政策
单极射频低温等离子体杀菌的实验研究
电磁学与电动力学中的磁单极—Ⅱ
东亚书院的赓续与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