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花开法源寺

2018-04-24 05:23晓晨
旅游 2018年4期
关键词:古寺丁香花泰戈尔

晓晨

在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有座古老的寺庙——法源寺。法源寺原名悯忠寺,始建于唐代,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在北征辽东时阵亡的将士所建。寺名“悯忠”二字,意悼战士英灵。

古时每逢花期,法源寺花香四溢,吸引着不少文人墨客前来吟诗作赋,明时便有了闻名京城的“丁香诗会”。僧人备好素斋,邀集文人名士赏花对诗,纪晓岚、龚自珍、林则徐等人都在这里留下过墨迹和诗篇。

如今,法源寺仍保持了丁香诗会的传统。每年4月,寺内花香袭人。伴随着满院盛开的丁香花,诗人、书画家与广大市民在这里吟诗作画,弹琴奏乐,弘扬民族精神,吟咏太平盛世……此时,整个寺院洋溢着和谐美好的气氛,令人流连忘返。

从陶然亭地铁站出来,一路向北,穿过盆儿胡同前往法源寺。寺门前街道两侧的情形与刚才路过的街道截然不同。左側是一片城市绿化带,爱好体育的市民们在这里运动、健身。法源寺影壁一侧则人头攒动,原来这里聚集了不少下棋、聊天的人们,好不热闹;在影壁另一侧隔街相望的地方,就是法源寺的大门。

进入法源寺,偶尔能看见一两个抱着书、身着佛袍,甚至带着眼镜的年轻僧人,他们是中国佛学院的学生。如果不是他们身着佛家弟子特有的服装,仅就他们拿着书本互相谈话交流的神情,让人很容易认为是几位普通的大学生。历史上,乾隆皇帝曾经御书“法海真源”赐予法源寺。如今,拥有中国佛学院和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的法源寺更增添了几分学术气息。除了以学术著称的中国佛学院,法源寺当以花闻名。

法源寺也称为“繁花之寺”。老北京曾有“法源寺的丁香,崇效寺的牡丹,极乐寺的海棠,天宁寺的芍药”之说。法源寺里前庭后院都种植了丁香,尤以大雄宝殿与悯忠阁之间所种丁香为最,除了紫丁香和白丁香,还有南洋马鲁古所生的洋丁香,其花为十字四瓣,淡紫、洁白,由内而外,边缘颜色渐深。丁香盛开时,白的如雪,紫的似霞,纤巧灵秀的花瓣团团簇簇,层层叠叠,满院生机,弥散幽香,伴着钟磬佛乐,更显古寺幽远严深。

早在1924年春天,诗人徐志摩就陪同印度诗哲泰戈尔来到法源寺观赏盛开的各色丁香。当时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在寺内留下了一张合影,被当世流传,称为“岁寒三友”。林徽因清馨淡雅若“梅”,泰戈尔沧桑坚韧似“松”,徐志摩清癯飘逸如“竹”。据介绍,当天几百株丁香怒放,泰戈尔心情大好,夜幕四合,大家请泰戈尔回城。老诗人执拗地说:“不,不,我不走。我很少有这么高的兴致,我要在这儿坐到深夜好好领略丁香花香和夜色,求求你们,别夺走我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徐志摩陪泰戈尔留下。夜深时,泰戈尔低声吟诗,徐志摩激情难已,在丁香树下做了一夜诗,一时成为佳话。

从大雄宝殿两侧再往里进,院内悯忠阁佛殿掩映在重重树冠背后。院子里满是植被,看树冠就可猜到,这便是法源寺闻名的丁香树。丁香花花团锦簇,姿容娟柔,玲珑隽美,外朴而内秀,不独花色明丽,又兼香气郁馥。丁香在诗中常被称为“百结之花”,佛家常用丁香结来暗喻自己的心结。花开的时候,特别是晚上,远远飘来浓郁的花香,让人如痴如醉。阳春三月,古寺清幽,漫步其间,心无旁鹜,徐走徐驻,朵朵小巧精致的丁香花,不仅是悦目之物,而且是世间与佛神交的媒介。细心体会之下,古寺里的丁香也饱含禅意哲理,与佛祖弘传的世尊法教暗暗相合。

丁香的花香还吸引了不少鸟雀。树下还散落着专门为鸟准备的食物,很显然这些乌都是这里的常客。鸟雀在树间来回穿梭,叽叽喳喳的叫声和着树下念佛的声音,愈加显得庄严的法源寺空灵悠远。古寺里的花有灵性,所以,花在风里自在摇曳,独欢而自醒。一簇小小的丁香花,可以让你的心静下来。静观那晶莹剔透的花瓣,倾听花开的声音,看它们在风中微微的颤抖,特别是仔细观看那花托、花萼、花瓣和它们之间的连接与过渡……问问花儿,能否在花里给自己一寸休憩之地,让自己沉思默语。冥思之间,或许你就顿悟了佛祖“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或“拈花一笑”的禅意了。

TIPS

·门票:5元

·地址:西城区法源寺前街7号。

·开放时间:8:30至16:00

·公交:北京地铁4号线菜市口下车,D口出,沿街向西走100米,在第二个胡同,即西砖胡同向南,尽头即法源寺。

猜你喜欢
古寺丁香花泰戈尔
丁香花
[印度]泰戈尔《飞鸟集》
流着泪写作的泰戈尔
惦念
美丽的丁香花
如此理解
傅宇博??《秋山古寺》
古寺“建”在纸上
丁香花
深山藏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