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中国画繁荣发展

2018-04-25 06:39
国画家 2018年2期
关键词:中国画绘画人生

中国画学会成立6年来,以倡导继承、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团结当代中国画家,推动中国画创作及理论研究,探索中国画现代发展规律,提升中国画在世界文艺格局中应有的位置为宗旨,以学术立会为本,连续主办参与了许多有学术含量的画展和理论研讨,取得了较高的学术影响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也使得中国画学会受到了全国画家们的热情关注,各地区中国画学会也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可谓状况喜人。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画是中华文化、华夏文明发展中的文化结晶,传统悠久,传承有序,审美内涵深厚,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自成体系的中国画学,它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新形势下,坚定文化自信,学习传统、深入生活,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去满足广大观众对文化艺术的现实需要。

一、大力倡导文化自信,是发展中国画的关键

百余年来,中国在向现代化迈进和转型中,一直处于劣势,受欺、受制于西方列强,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受到了严重摧折,民族自信的消弭直接影响了艺术家的自信,一切都是西方的好,成为一部分人的潜意识,进而把中国文化艺术的现代性理解为西方化,民族艺术虚无主义曾流行一时,中国文化自信心也曾受到严重的挤压。

在缺乏文化自信心、盲目崇洋的情境中,许多画家笔下的作品,呈现出了“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面目。对此中国人不认可、外国人不喜欢,他们只是为新而新,丢失了中国画的笔情墨趣,丢失了中国画的文化精神、审美理念和艺术特征,这实在是令人扼腕兴叹。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发展,中国人民的自信心有了提高,民族文化的复兴更是让我们信心百倍,在中国画领域,新世纪前后的回归传统就体现出中国画家对传统绘画的自信,正本清源、贴近文脉、把握时代精神,实际上是一种自信心的回归和寻找,从这里出发,也许会重新寻找出中国画的现代性发展契机,让中国画有一个中国的现代化,而不是用西方化代替中国的现代化。再者,从世界各民族绘画发展来看,只有那些根植于本民族绘画传统,从民族传统土壤中生发而出、有条件借鉴吸收其他民族绘画营养的绘画,才能与时俱进,受到世界人民的瞩目。

我们提倡树立文化自信,就是希望广大画家尊重我们的绘画传统,重新认识我们的绘画传统,深入研究,从中洗发出可为时代转换应用的精华,在中西借鉴上摆正体和用、古和今、本土与外来的正确关系,画出中国人爱看、外国人承认的中国画作品。

就实而言,文化自信也就是一种文化观,作为一个国画家如果缺失了文化自信,往往就缺失了中国文化观,而缺失了中国文化观的国画家能否画出无愧时代的好作品来就成了一个问号。

我们强调树立文化自信,是要以中国文化观为基础,以传统绘画为根底的文化自信,而不是游离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盲目自信和自大。当今的文化自信,是一种具有世界眼光和中华智慧的统一体,是一种把“古今中外”放在当下的实践和思考。不能把中国画从中国历史、哲学、书法等中华文化中孤立出来,也不能工笔、写意、人物、山水、花鸟各画科互不相关,仅学一科,把博大精深的中国画变成画家的独门绝艺和绝招。

中国画受中华文化艺术精神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和社会功能,注重以文化成,重视人生与生命的提升,进而生发出家国情怀,小生命寄于身,大生命寄家国,绘画即人生,作品即画家,绝不是一招一式所能承载的。

二、中国画在当下的现状

近年来,中国画在国家重视、市场推动的作用下,出现了繁荣景象,学习中国画和从事中国画专业创作的人数激增,优秀画家和优秀作品也层出不穷,作品整体艺术水准也在不断提高,创新精神和传统意识不断提升。在有些领域已经形成新的语境和表现,形成了新的传统。特别在人物画方面成绩较为突出,丰富的题材与生活、典型的笔线造型与技法多样性,完成重大题材的能力,都呈现出极强的创新精神。当代中国山水画发展也很迅猛,传统文脉的回归、对写生的重视、笔墨语言的再转换均有所建树。工笔画的发展也很突出,题材的多样性、手法的丰富性、画家群体的广泛性都给古老的画种增添了新的活力。相较而言,花鸟画特别是写意花鸟画整体发展较弱,虽然也产生一些重要的画家,但后继乏人,缺少真正意义上有写意精神的写意花鸟画。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画繁荣的表象下,仍存在着许多隐忧和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中国画时代发展的课题,有待于我们去深入思考和解决。

当前,虽然人物画兴旺发展,但很少有扛鼎之作,重表现内容,轻艺术形式,混淆现实主义和写实手法的概念,缺乏书法性和笔情墨韵,缺乏艺术感染力,不能动人心魄,叙述性图解性太强,形象意味大于笔墨趣味。

山水画虽然提高了对传统的重视,重视临摹和纯化笔墨,但对民族文化传统与山水画审美特质理解不够,特别是在写生上受西方绘画影响较大,缺乏中国文化内涵,不耐品,不耐看,大有以写生代创作的趋势以及风景画倾向。

工笔画最突出的倾向是制作性过强,弱化用笔和中国画传统描法,色彩遮蔽了工笔画的本质,有的工笔画将重点放在了面料质地的表现上,以为工笔画就是细笔画。

写意花鸟画由于离书法功夫最近,学者易学成难,师学者乏人,尤其大写意花鸟更是学者甚少,许多大型展览很少有大写意花鸟画入选。另外,也许是为了避开大写意画的繁难度,有些大写意花鸟画向制作效果转变,更有一种“粗笔画”流行当下,以“粗笔画”代替写意画。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关注,因为这些问题的出现和存在,客观上影响了中国画的繁荣与发展,它需要我们大家群策群力地以认真的学术研究去解决,仅仅表示不满更是于事无补。中国画学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它是与中国画相关的一切学问的综合,单从一招一式去解决已很难奏效,它需要从源流上去认真梳理,在千头万绪中探求出正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当前,中国画和国画家都处在一个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从中央到地方,从硬件到软件,从资金到待遇都给予支持,这令西方画家艳羡不已。但是我们面对如此时代却拿不出具有“高峰”水平的作品来,其中原因值得我们静默深思。今天的画家虽然赶上了一个最佳时期,但又是一个最艰难的时期,古代各朝虽也几经改换,但中国文化的基本框架、基本形态、基本生态是稳定的,绘画的目的也是相对单纯的。而当今社会却变化迅速,也变化莫测,中国画传统标准和传统机制已经失效,社会生活、文化教育各方面有全盘西化的倾向,民族文化被肢解和变异,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观有所松动和迷离,这样的形势不是人家非要我们如此不可,而是我们主动地非要如此不可。

所以说,当今画坛没有出现像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陆俨少、李可染那样的巨匠大师,并不是我们笨,而是我们处在一个历史重大转折、社会巨大变迁的时代。有历史、时代转变的复杂背景,有外来文化的多重冲击,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影响下,极易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造成误读和误判,这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许多国画家文化立场和文化观念的确立。

面对时代的新变,我们应该思考在新形势下是否坚守中国画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的范畴,审美趣味、人文价值、文化品性以及“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观念,并将其精髓转化成在世界文化博弈中的利剑,让传统文化焕发出现代意义。我们也应思考从西方文化艺术中吸取有用精华,去粗取精,重新纳入当代中华文化新传统中,创造新的时代高标,新的民族风范和风尚。在这样的时代反应和作为中,中国画也将发生一些与时俱进的变化,而此时何者可变、何者不可变,何者应守、何者应废的重大课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此时倡导坚定文化自信就有了现实意义,这是我们面对古与今、中与西的文化判断和选择,面对绕不开的问题要有勇气去研究解决,在创新与创造中,传统与生活中,在中西借鉴中开拓出一条中国画时代发展之路。

三、深入了解、研究民族传统中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是发展中国画和贴近文脉的关键

华夏文化之文化精神、思想意识铸成中国绘画基本的艺术形态、艺术功能和审美理想。而基本的艺术理念和功能又决定了中国绘画的审美方法、审美概念、表现形式、表现方法、表现语言和品评标准。传统文化中,不管哪个民族、哪个时代,总有些内容只能在当时社会经济条件下有用,但还有一些能持久存在。而哪些有相对永久之价值,哪些是可以改变的,正是我们当下应该思考选择的。而这一选择的条件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其核心理念及其文化机制有全面的了解;二是对当下时代变化、社会转型和新的文化动向有所观察、体悟。致使中国画在新时代有新面貌、新气象。这是我们这一代中国画画家、理论家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画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学问的一部分,可称为中国画画学,同于中国传统诗学、经学、医学、礼学、武学、书学等。它们统统源于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思想追求、认识方法。

中国文化体现了传统认识方法中的整体意识。长期农业社会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动物、植物,天地万物三才合一乃一有机整体。个人心性一整体,人格即生命自动、自发、自在、自立,非外力支配使用,可谓君子不器。个人生命一整体,合于一家,家为一整体;合为一国,国为一整体;合为天下,天下一整体;合于一道,一道有人道、群道,有天道,合为一道统。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意识中很重要的一个命题和重要概念。道是万物产生的由来,是万物万有之前的存在,又是万物万有存在之道理、规律,既无始亦无终,无生为化,有生为育。

人为宇宙自然整体之一部分,具体于一人之人生过程中,人生一世,其意义在于能否与道同行,也是与真理同行。同时也体现在对自身,对群体,对整体人群大道社会有何意义的功用影响上,所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项要求。同时,还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之说。

人之成人,自然人转为整体意义之人。为君子,通于群道,通于人生,总全体之大道。

中国人极重视做人,不重物质人生而重精神人生,与自然合一,不尚人为,人心有志有感,人生一世,变化万千,形成无穷人生境界,有所感悟,人心有志,出言成诗,自然而然,非为功利目的,乐而不淫,丧而不伤,止乎礼,发乎情。目击道存,贵能抒情写意,人生情意无穷,感悟所遇不同,境界各异,但又人同此心,亦同此情,就可于大同中迥异寻常,大手笔可做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中国文化重学重问,其心中常有他人存在,重自我表现,其心中常有一己自我,求标新立异,超越他人,成就一己。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把人性上升到天命的高度,“尽性”“成己”也就是进道,学问、思想、行为三位一体,学问可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和而不争,本于自然。

许钦松 九华山胜景 184cm×147cm 2011年

综上所述,文化的理念影响了中国画的艺术精神和艺术理念,艺术功能及形态。

首先在中国绘画的艺术功能上,成教化,正人伦,是体道、悟道、载道的器,是成人修身养性之器,诗言志,画亦然,也是抒发心绪胸怀、性情之器。所以,中国画是个人的、私家的、为己的一种艺术。因而在此概念中,中国画在古时是所有人的一种艺术形式,没有或少有专业职业艺术家,也少有美术学院或教育,如中国文化中诗词、书法都是如此。每个人之人生便是艺术。这是何等高妙的艺术概念和形态,可化腐朽为神奇,可将日常所用化为超凡入圣,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妙而道中庸的境界。这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文化机制。同时,中国文化的整体观念又使中国画成为一种从众的、个人于群体、私人于社会之中的艺术。小我放进大我中方能品其优劣,得其高下。形成以重心性,重道德,重操守修养,人生境界高下为标准的,而又天下共识共赏的审美理念。

中国画是一种格物致知的手段,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就是一种人生学问,在认识体悟上不断提高,又在操练中不断印证,再提高,再实践,这就是中国画的绘画过程。黄宾虹先生可谓做到了如此境界。所以中国画没有创作、习作之分,只是对人生的反思、印证和操练而已。绘画和其他艺术在中国文化中是人生生活的一部分,重过程而轻结果。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各朝各代画者如云,留迹而已,留下的是不同时代画者们的审美理想、人生境界,黄宾虹先生就给我们留下了“浑厚华滋”的审美境界。

中国画在中国文化中,不单纯是一门绘画与画学,而是有着一种文化机制和文化现象的特征,是个人的又是群体的,承载着传播文化理念的作用,因而是从简的,便于传播的,低门槛的,但可登堂入室,成圣成佛。可苦修渐悟,也可一超便入如来境,中国画之程式化与符号化便于学习传播,闻教而自化,能成而有功。山水画的皴法、树的点叶法、人物画的衣纹描法、开脸的三庭五眼,各种画法、套路、口诀,便于传播,便于记忆,便于自学自修。所以中国画是于同体共通观照中,从共性之中求其个性的显现。所以,中国画所画内容基本相同,山水画的结体图式基本一样,花鸟画梅兰竹菊等,人物画仙佛、罗汉、侍女、八仙。如此看来,在中国画传统中,绘画主题、内容是相对次要的,而画法语言相对是重要的,笔墨是重要的,而从笔墨中透出的气息、味道、品格、意境更为重要。所以中国画的审美观念是以与人比德而成为独特的审美概念,人生各有不同,但又有共同之处。人生百态,就有万千境界,中国画就是对人生百态的认知、感悟。所以,眼前所见的实为虚,背后看不见的虚为实。以虚代实,以心象为真,追求内美。心象是对己之心性,对外之事物,以近道之理想,总体合成之形象,格物格己之体悟,学与行之修为。

现在强调中国画的这些文化理念,对我们当下中国画的发展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在相当一段时期,我们所谓的“重视传统”,仅仅只重视传统的表象、图示和技法,但是对其背后文化理念的深入了解还远远不够,这在今后要引起我们大家的重视。

猜你喜欢
中国画绘画人生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独一无二的你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