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中国故事更蓬勃生动的传播力

2018-04-25 09:57郑艳华
今传媒 2018年3期
关键词:新闻传播资源整合融媒体

郑艳华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在传媒生态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传统媒体经过磨合、突破、发展,融合,实现蓬勃发展。一是坚守内容真实,实现报道创新。二是加强报道策划,强化报道灵魂。三是新闻资源再利用,扮靓融媒体报道。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与担当,锐意改革、矢志创新,从“相加”到“相融”,形成全方位、多维度传播矩阵,赋予中国故事更蓬勃生动的传播力。

关键词:融媒体;新闻传播;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3-0104-03

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踏上实现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随着新媒体业态发展,全球传媒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在传媒生态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如何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如何保持传统媒体旺盛生命力?传统媒体应对新挑战,主动应战,主动作为。经过磨合、突破、发展,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传统媒体依然发挥舆论主阵地、主心骨的作用。而实现媒体深度融合,正是传统媒体的自我革命。近几年来,新华社把媒体融合发展摆在了最重要的战略地位,锐意改革、矢志创新,坚持内容生产为根本,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构建更加强大的交互平台、应用终端和传播渠道,探索新媒体时代的转型之路。从“相加”到“相融”,形成全方位、多维度传播矩阵,向着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目标破浪前行。

一、坚守内容真实 实现报道创新

新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真与假,是与非,正与反,传播手段不仅改变了媒体生态,而且改变了新闻的定义,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由此带来新闻传播手段和方式的改变。

第一,新闻信源的改变。新媒体传播中,信息疾速更新、传播渠道的剧增使新闻的“碎片化”传播成为必然。生活节奏加快,人们享受着纷繁复杂且真假难辨“信息飨宴”的同时,个人选择的丰富化伴随着辨别信源的能力不足。如何在一个喧闹的空间,海量的信息中屏蔽或过滤掉有害信息或信息杂质,这就需要职业“把关人”,依靠专业人员了。

职业传播者扮演“把关人”的角色,对新闻信息内容严格审核,需要对新闻信息的采集、发生核心事实等逐一验证、过滤、评析、审核政治性、导向性、原则性,消除技术性差错,确保新闻信源的真实性、准确性。传统媒体内容生产的独家性、权威性、准确性和知晓度、信任度、美誉度在受众中构成优势,建立了可依赖品牌,掌握新闻传播的主动权,新闻更具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第二,新闻载体的多样化。媒介传播的信息要取得最佳传播效果,不仅要注重传播内容涵义,而且还要关注传播方式。“传播内容是由大众传媒的言语语言(有声语言和文字语言)实现的,而传播方式则是由大众传播的非言语语言体现的;言语符号向受众传播直接信息,非言语符号则向受众传播隐含信息。”[1]

在传播载体异常先进的时代,新闻传播手段随即发生改变。职业传播者无可置疑地处在报纸、电视、广播、网站、手机、视频、论坛、微博、微信、客户端和海媒等传播载体多样化的环境中:用尽可能最为快捷和清晰的传播手段向受众传递信息。由于受众深度依赖即时信息,对昨天发生的新闻并不在意,他们高度重视即时“说什么”(新闻事实)和“如何说”(传递方式)。可以说,职业传播者如果不懂得或不善于运用新型传播载体传播自己的观点,不懂得或不善于运用非言语传播手段解读丰富的言语信息,不懂得或不善于如何运用媒介和视觉传播方式的优势强化新闻事实传播,他(她)就不能准确高效完整生动地完成新闻事实信息传播任务。新媒体传播中,职业传播者充分发挥传播载体各自所长,传播手段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大幅提升新闻“附加值”,新闻更具吸引力、引导力、影响力。

第三,推出有深度有创意的融媒体产品。移动化、可视化、可体验时代,挤压传统媒体推出可视化、可体验的报道内容。一是报道观念创新。创新观念是纲,没有观念的创新,就没有报道内容、方法、形式和手段的创新。创新报道观念、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把创新贯穿于采集、编辑、制作、传播等全链条各环节。二是内容创新。新闻传播是传播内容,内容创新是新闻报道的核心竞争力。把宏大主题落于凝练文字、短句式,巧視角中,以可视的内容、贴近的语言、亲和的态度,实现入眼、入脑、入心。三是手段创新。将新媒体理念和操作模式运用到报道全过程,把权威、独家、优质的内容制作与形式创新有机结合起来,突出移动化、可视化、交互化特点,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动漫、折纸等各种形式展现,精心制作一批创意融媒体产品,传播效果令人耳目一新,受众乐于阅览和分享内容、转发、评论、点赞。

在党的十九大报道中,新华社以全面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完成新闻原创素材的采集与加工,制作播发了大量文字、图片、微视频、H5轻应用、全景图片等可互动、重分享、强体验的全媒体报道产品。《党的十九大代表是怎样炼成的?》《划重点!一图读懂十九大报告》《点赞十九大,中国强起来》《全息全景!身临其境看报告》《人民大会堂的“十九大时光”》等作品,网民累计浏览量均超过5亿。

二、加强新闻策划 报道背后的灵魂

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介间的新闻竞争愈加猛烈,愈加平常。若持续不断地推出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新闻产品,你的新闻产品需特色鲜明,拥有辨识度高的“个性”标签。这离不开幕后策划与组织者——新闻策划。新闻策划,是一个组织者,也可以是一个领导组织,或是一个指挥中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通过对新闻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实现最佳传播效果的创造性活动。”[2]

新闻报道的领导指挥中枢——新闻策划走进大众视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然经历产生、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一篇新闻报道只是反映事物发展过程的一个侧面,一个节点,一个片断,很难反映事物发展的全貌,反映一个事件的本原面目。在各类新闻媒体中,新闻策划位高权重,由领导同志和报道经验极其丰富的高级编辑担纲。他们政治站位高、理论修养高、业务水平高,思路视野阔,决策水平强,善于用“整体论、过程论、实践论”的思维方法组织新闻报道。他们为新闻报道主题定调,善于从主观反映客观的发展过程,不仅报道事物的结果,而且反映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评价事物未来发展趋势,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潜在的意义。他们对报道全过程进行了周密、细致的调研、讨论、指挥并提出意见、建议,是日常报道和重大报道获得成功的保证。在日常报道中,他们善于抓住新闻的本质,善于在发现苗头、揭示本质、把握趋势上下功夫。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当重大国际热点和国内社会热点问题刚露头的时候,新闻策划以高度的政治敏感,透悉事物本质,果断作出判断,善于选调配备人力组织报道,成为编辑记者的“点子库”。

媒体的新闻策划工作是新闻媒体主体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媒体的定位,服从服务于宣传报道要求。因此,新闻每天都在发生,新闻须臾离不开新闻策划。新闻策划在一个又一个持续的新闻报道中,不断总结修正、丰富完富,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得到加强,指挥新闻报道从成功走向新的成功。

媒体的新闻策划工作是新闻媒体主体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的人员构成涵盖报道的各种形态,人才结构优势互补,既各有所长,分兵把守,又独当一面,团结合作。他们中既有沉稳、缜密的同志,又有善于沟通、协调的人;既有精通专业知识的人才,又有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弄潮儿”,才能真正激活强大的策划内在动力,创意制作高质量的新闻作品。

2016年9月2日,新华社融媒体产品《国家相册》正式开播,以每周一期的频率制作播出。《国家相册》充分依托中国照片档案馆的1000多万张珍贵照片,聚焦近现代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和精彩瞬间,结合运用3D特效,动画模拟、虚拟演播室、数据可视化等技术,讲述中国百年历史,讲述中国小人物故事。《国家相册》也因此被称作每一个中国家庭的“相册”。

《国家相册》的成功,离不开所有主创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地撰稿、组稿、约稿、选片、拍摄、剪辑和制作的辛苦付出。他们中既有导演、主述人,还有文字脚本、摄影编辑记者、视频编辑记者,更有制作公司作支撑,持续保证《国家相册》自始至终制作完成高品质水准作品。而新闻策划团队无疑是核心,是灵魂。

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策划以启发式、发散式思路引导、启发采编和技术人员展开“头脑风暴”,经过思想碰撞,指点迷津、理清思路,产生新的灵感,通盘规划,周密谋划,最终选择优化的报道策划方案。这个过程堪比设计一项系统工程,从提出创意之初,到多方论证,到达成各方共识,新闻策划发挥把控走向,发挥核心、决定性作用。每期《国家相册》短视频浓缩丰富信息,标题富有历史厚重感,且多以五个字居多,却言简意不简,如《胜利的日子》《历史的叹号》《国宝的沉浮》《风雪未归人》《一个不能少》《麦田守望者》《对根的情意》《草原爱无疆》等像一颗颗珍珠,把人民、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真诚、客观的态度如促膝交谈,娓娓道来,达到入脑、入眼、入心的传播效果。

三、新闻资源再利用 扮靓融媒体报道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内容生产和制作至关重要。传播者每时每刻无不采集、编审、制作新闻产品,由于面向不同信息载体和信息传播渠道,出现“同质化”产品现象不可避免。融媒体传播中,传统媒体借鉴其他学科理念和产品的优势,融合各门类学科精华,把新闻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放大资源效应。

传播者依靠“权威、独家、优质内容”的强大优势,依照媒体的特点和媒体用户需要,将新闻素材重新组合,制作订制新闻、个性化新闻在各自终端展示,打造出百花齐放、绚丽多姿的传播景象。

一是整合内容资源。党的十九大报告庄严承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新闻报道就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会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为指引,实施“四大工程”,推进“五大能力建设”,书写新时代伟大复兴画卷。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实现中国梦的主角。因此,新闻报道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报道导向,全面充分书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追求新奋斗的鲜活生动故事。“新闻事实蕴含的变动性因素,诸如事物发展、变化、矛盾、对立等,以及受众在接受时可能产生的变化的期待心理,作者对事实(包括事理)的揭秘、释疑等,都有可能成为故事的。”[3]对于媒体人来说,人民在哪里,报道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实践,就是媒体人生产丰富精神食粮的主阵地,就是新闻媒体提供真实、立体、全面内容的主战场。新华社记者践行“四力”,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做真正传人民心声、为人民放歌的“人民记者”。

在党的十九大报道中,新华社充分发挥内容权威、丰富、准确优势,在重要新闻探索内容可视化呈现,受到媒体和网民的广泛好评。以新华视点微博为例,其充分发挥原创、准确内容优势,连续推出了20多组图表,如《十九大报告诞生记》《十九大报告中过目难忘的金句》《十九大报告的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这8点!》等,“一图读懂”系列《划重点!一图读懂十九大报告》《一图读懂新一届“两委“是怎么产生的》等图表,有长图或九宫格,既准确、专业,又大气、鲜活,在新华视点微博上转评赞逾千万,并被众多微博、微信、客户端转载,有的图表被网友收藏。“一起关注十九大”微视频,在新华视点微博平台发布29条,总阅读量逾2亿。重大报道可视化,可谓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影响力、传播力。

二是整合采编资源。一个融媒体产品的诞生,必然是新闻媒体集约化发展、专业化管理和集团化运营的结果,涉及调集全社多部门之力跨界合作,多岗位多兵种密切配合,文字、策划、脚本、摄影、视频、统筹、导演、设计、技术、后期、制作、推广、宣传等协同作战,记者不仅有过硬的叙事本领、驾驭重构的话语体系,独到的新闻眼光、精彩的视觉呈现,而且深谙全媒报道原理,掌握跨界融合能力,進行全面统筹指挥协调力量,将不同的载体包括报纸、网站、手机、电视等视为一个“组合终端体”,使新闻资源在速度、幅度、深度、广度实现资源整合“全覆盖”,使报道整体内容更加全面、充分、丰满,努力增强报道贴近性、感染力。

融媒体产品,比拼的就是创意,创意性转化、创意性呈现。在党的十九大报道中,新华社创新思维提炼出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金点子,遴选了普通百姓最关心、最牵挂的诸如民生、教育、就业、养老、土地承包等11个问题,用线条、色彩等元素形象化表达,用图表可视化呈现,激发了用户的共鸣,形成一种裂变效应,关注度螺旋式上升后成为社会热点。如强力制作推出庄重、美观的九宫图《你关心的,就是报告关心的》,在新华视点微博平台一经推送,便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手机被刷屏,在不足5小时的时间里,阅读量即逾千万,转发赞过万。从可读到可视,从“自嗨”到全民刷屏,实现了传播价值的最大化,新颖活泼的创意画风也收获了圈粉无数,实现了让新闻报道既可读、可听、可看,又可互动、可分享、可体验,实现了让有意义的新闻有意思。

三是整合技术资源。一个出色的新媒体产品一定是内容与用户关联度很高的产品,如此才能形成良性闭性闭环,使用户成为传播链上的体验者、互动者、传播者。这一切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新媒体制作技术团队做支撑。一个好的融媒体产品的诞生,从思路、文案、大数据、图片、动漫、视频,后期制作等,都是一个团队精诚合作共同打造出的产物,也因此具有强大的新闻传播力。

事实证明,传统报道遇上新技术,猶如“车之两轮 鸟之双翼”,与融媒体报道形成合力,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打出的“组合拳”使报道创新成为现实。前不久,《经济参考报》发文《谋定思变 企业积极转型“智能制造”》的报道。文章称,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制造快速崛起,成为一张靓丽的国际名片,但也进入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内外多重压力之下,转型“智能制造”成为越来越多制造企业的主动选择,一大批企业依靠转型重焕生机。同样,在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依靠新技术生产,制作出许多内容创新的融媒体产品,打开了与受众互动的通道,提升了内容的品质和价值,重焕生机。然而,融媒体产品竞争激烈,使传统媒体面临技术特别是技术人才、技术装备等严重不足的挑战,这势必对快速发展的新华社媒体融合发展战略机遇存在现实风险。蔡名照社长多次强调,新华社的技术工作要从技术支撑转化为技术引领。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智能化趋势,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驱动媒体转型升级。

四、结束语

在融媒体生态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会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为指引,传统媒体从磨合、突破、发展,融合,从“相加”到“相融”,正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正是传统媒体的自我革命,媒体融合发展态势才能呈现出全方位、多维度传播矩阵,新华社向着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破浪前行。新华社高站位,讲格调,讲品位,讲责任,锐意改革、矢志创新,不断创意制作融媒体产品,唱响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赞歌,谱写中国人民奋力迈进伟大复兴新征程篇章,赋予中国故事更蓬勃生动的传播力,让最有意义的作品成为中国新闻史上一座新的重要里程碑。

参考文献:

[1] 宋昭勋.非言语传播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 蔡雯.新闻编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刘志宣.新闻写作技艺:新思维·新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东方绪]

猜你喜欢
新闻传播资源整合融媒体
国有企业发展养老产业的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MDX数据库的译者参考资源整合对翻译工具能力培养的意义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京津冀一体化视角下河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