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双阳区主要气象灾害分布特征

2018-04-25 10:57鲁向东
农业与技术 2018年5期
关键词:自然灾害分布特征

鲁向东

摘 要:影响双阳区的主要气象灾害包括:暴雨洪涝、干旱、大风、雷暴、冰雹等。利用1959—2015年气象资料,统计主要灾害性天气事件的时间变化特征,总结发生规律,对各气象灾害的强度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气象灾害影响程度及形成机理,并结合双阳区孕灾环境,分析气象灾害危险性等级的分布特征,为趋利避害,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关键词:自然灾害;分布;特征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532061

1 暴雨洪涝

洪涝灾害一般是由长时间降水过多、区域性暴雨或局地性的短历时强降水引起,暴雨可引起次生灾害、冲回农田、农业水利设施等;涝害是因农田积水过多、雨水过多地域集中,长时期的连阴雨天气使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作物根系缺氧而成灾。暴雨洪涝灾害是双阳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灾害之一,因而对其发生特征的分布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暴雨天气是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因素,影响双阳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华北气旋、江淮气旋、蒙古气旋以及东北冷涡天气。

暴雨的月分布特征:双阳区暴雨天气过程主要集中于6—9月,详见表1,其中7月居多,占56%,8月次之,占35%,有4次暴雨发生于6月,占7.2%,9月最少(仅发生1次),占1.8%,而7、8月也是双阳区历年的主汛期。

暴雨的年分布特征:1959—2015年双阳区暴雨发生次数存在以下特征:暴雨发生次数存在年际特征规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暴雨较多,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10a间为少发期。1994年和2010年暴雨年发生次数最多各发生4次,最少为1a 1次或1a內无暴雨发生;暴雨发生次数有增多趋势;暴雨发生次数有周期性的轮回,双阳区中东部海拔相对较低,且河网密集,暴雨极易引发洪涝,为暴雨洪涝高发区。山河街道的柳树水库下游,双阳河与饮马河交汇处新安村西顺、跃进、马场、徐家、裴家、东营等村组为暴雨洪涝灾害多发的高危险区,南部和西部地区海拔相对较高地势起伏明显,多山和丘陵植被较好,为暴雨洪涝灾害次低和低危险区。

自1959—2015年双阳区由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22次,其中2达到特强以上洪涝年份标准,出现在1991年和2010年,强洪涝级别2次,中度洪涝3次,轻度洪涝15次。

2 干旱

干旱是双阳区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对经济和粮食生产均有极大影响。对农作物而言,干旱是指久晴不雨,植物体内水分大量欠缺,导致植株生长发育不良而减产的一种农业气象现象。干旱程度决定于前期降水量、持续天数、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风力、地下水位以及作物的种类、生育期、生长状况等。干旱主要分为春旱和夏秋旱。夏秋旱发生时正处于作物抽穗、授粉、灌浆阶段,是农作物最需要水的时期,又称“掐脖旱”,会造成籽粒果实不能成熟,减产严重,故而其影响较春旱更为严重。

对双阳区干旱状况进行判别,春旱指自4月下旬—6月上旬有连续2旬降水量都小于5mm的年份;夏秋旱指自7月下旬—9月上旬有连续2旬降水量小于10mm的年份。以此为指标分析双阳区干旱情况,自1959—2015年共发生14次春旱,发生频率为24%;发生6次夏秋干旱,发生频率为10.5%。春旱发生的频率较高,这主要是由于春季气候干燥,大风天多,土壤水分蒸发强烈所致。春旱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年代际特征,20世纪60年代和21世纪初为春旱频发期,而20世纪90年代为春旱少发期。对于夏秋旱而言,发生频率较低,但呈增多趋势,20世纪90年代发生过2次夏秋旱,20世纪60、70年代和21世纪初各发生过2次。其中2000年与2001年连续2a少雨,导致2001年发生严重春旱与夏秋干旱,形成双阳区历史罕见旱灾,水库塘坝干枯,禾苗枯死,农作物全面减产。2014年夏秋少雨造成严重夏、秋干旱。

干旱灾害危险性呈现自西北向东南逐级递减的分布特征,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海拔相对较高、密集河网外围的奢岭和鹿乡、双营大部分地区,东南部山区为低危险区。利用双阳区的历史降水资料及多年和近年来旱情调查分析,将双阳区干旱灾害进行危险性分级,严重区域旱区分布在原佟家乡、长岭乡、石溪乡的白浆土及破皮黄土的山坡地,面积约10000hm2;双阳区西部偏北,包括奢岭和鹿乡大部分地区海拔相对较高又在密集河网外围,为干旱灾害高危险区,中心区和双阳河下游(东北部)多为平岗地,为干旱灾害次高危险区,由此至偏东南部山区干旱灾害危险性依次减轻。

3 大风

瞬间风速达到17m/s称为大风,风力为8级,统计时,1d中出现过大风即作为1个大风日。双阳区地处中、高纬度西风带气流区,盛行西南风、冬春两季多西北风,春季大风具有风力强、时间长的特点。春、秋季大风通常会带来浮沉、扬沙乃至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春、秋季出现大风天气时降水较少,亦可能引发森林火灾;夏季至秋初大风主要是伴随短时强降水、局地强对流天气,具有局地性强,破坏力大等特点,此季节大风可以使作物倒伏,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大风天气对农业生产、农业设施、电力设施及广大群众生命安全都会带来严重影响。大风类型主要包括:气旋大风、寒潮大风、冷锋后部大风和夏季雷暴大风等。

统计1959—2015年大风气象资料,分析大风的时间变化。因探测环境的改变使大风日数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也存在明显的年际的变化特征。其中,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70年代中前期、21世纪初为大风频繁发生期,而20世纪60年代初期、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为大风天气相对较少的时期。双阳区大风天气的月际变化是春秋两季最多,夏季少发,见表2。

大风灾害危险性与地域地形地势相关,双阳区北部、中部灾害风险较高,南部、西南部山区风险较低。

4 雷暴

雷暴也是我区主要气象灾害之一,由于双阳区属于半山区地势,雷电和雷电灾害时有发生。形成灾害也比较严重。人、畜、通讯设施、电力设施均有遭遇雷击事故发生。

统计1959—2015年的雷暴天气日数,其中,20世纪60年代、80年代—90年代前期以及21世纪初为雷暴多发期。统计得出每年平均有30.8次雷暴天气,1993年出现雷暴次数最多为52次,1959年和1961年出现雷暴次数最少为16次。而雷暴发生日数最多的月份是5—9月之间,6月、7月2个月雷暴日数最多,雷暴频次和强度决定雷电灾害发生机率。

根据地形特征及雷电灾害次数普查,雷电灾害危险性大体分布为由东南向西北部逐级减小,山河羊圈顶子水泥厂及周围山区、吊水壶旅游景区雷暴频次和强度最高危险性亦较高。

5 冰雹

冰雹常出现在强对流天气系统中,常伴随雷雨大风,发生时常常砸坏大片农作物、果园、损坏建筑、威胁人畜安全,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双阳区冰雹多年活动路径有3条,均为东西走向,分别为北路:奢岭至新安;中路:鹿乡—双营—长岭;南路:石溪—太平—山河。其中南路在山河镇附近冰雹发生几率最多。造成的灾害最为严重。

根据气象资料的分析,冰雹发生次数存在年际变化特征,进入21世纪冰雹日数呈减少趋势。2006—2015年冰雹次数发生较少,这与气象部门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密不可分。冰雹每年夏、秋两季最多,成灾较重,大田苗期雹灾往往会造成绝收,降雹时间白天多于夜间,午后居多。

按照承灾体的易损性对双阳区进行冰雹灾害危险性分区,中心区域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冰雹灾害的危险性最高,由中心向外围随着承灾体易损性的减弱灾害危险性也随着减弱,太平镇和山河办事处的山区为低危险区。

6 小结

本文分析了长春市双阳区气象灾害危险性等级的分布特征,为趋利避害,防灾减灾提供依据,对双阳区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自然灾害分布特征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28例医疗纠纷起诉案件特点分析
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