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地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形势及对策探讨

2018-04-25 10:57王立勇
农业与技术 2018年5期
关键词:发展形势对策探讨

摘 要:近年积极探索大庆市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也发现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明确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结合大庆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特点和典型经验,提出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5点对策。

关键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形势;对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F407.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532073

中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战略重点,集中力量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绿色食品产业实现长足发展。

1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新成效

1.1 依托项目建设,催生发展新动能

仅2017年,大庆市推进亿元以上省重点项目13个,总投资168.6亿元,完成投资47.5亿元。2011—2017年,累计推进亿元以上省重点项目48个,总投资415.9亿元,完成投资284.5亿元,建成投产项目达到34个,新增精深加工能力257万t,形成了玉米、水稻、果蔬、杂粮、乳品和肉食6大食品产业加工集群,有力的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1.2 依托园区建设,打造产业新链条

近年来,大庆市坚持“全党抓发展、重点抓经济、核心抓项目”的思路,把推进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全市规划建设了杏山、德力戈尔、大广、新河、空港5个骨干农产品加工园区。各园区出台税收优惠、土地转让减免、基础设施配套等综合政策,吸引外阜客商投资和本地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入园发展。目前,5个园区累计入驻企业150家,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0%入驻园区,初步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农产品加工业集聚,上下游配套,地域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业格局。

1.3 依托龙头企业,注入产业带新动能

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核心,采取建项目扩大增量,抓改造盘活存量等综合措施,培育龍头群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加工带动模式。全市有65家龙头企业,通过建设精深加工项目,创办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种苗、饲料、生资、担保贷款、技术服务、产品回收等全程服务,形成了全产业链紧密融合、一体发展模式。2017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2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3家、省级龙头31家,带动了农副食品加工规模壮大。全市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达到1251.7万t(粮食837.7万t、鲜奶300万t、肉食69万t、果蔬46万t),带动种植业基地43万hm2,畜禽养殖量7000万头只,基地农户25万户,户均增收4800元。

1.4 依托优势资源,打造特色地域品牌

把提质量、树品牌、拓市场作为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依托资源和产品优势,积极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全市“三品”标识达到575个、地理标志产品10个(肇源大米、古龙小米、托古小米、连环湖鳙鱼、连环湖麻鲢鱼、连环湖鳜鱼、石人沟鲤鱼、他拉哈大米、肇州糯玉米、肇州大瓜子);制定了重点品牌培育方案,加强引导和政策扶持,加大品牌推介力度。2017年,“黑龙江省农产品地理标志十大区域品牌”评选结果出炉。大庆市肇州大瓜子、古龙小米、连环湖鳙鱼等产品在10个区域品牌中当选。 同时,授予肇州糯玉米、托古小米 “黑龙江省农产品地理标志十大区域品牌”入围品牌。

1.5 依托互联网+,创新销售新模式

创新农产品供给方式,围绕产销互动、两端共进,通过定制营销、互联网营销、品牌营销、合约营销等新方式,实现现代农业全链发展、梯次增值。经过几年的摸索,肇源县鲶鱼沟实业公司创新推出了C2F农产品营销模式:私人订制,把我们的土地策划成2分田或3分田为单位的互联网产品,以消费者认购土地,通过网络预售邀请城市中产阶级到庄园做“地主”,由庄园农工代为耕种;全程溯源,消费者可时实视频观测到空气检测、土壤检测,水质检测,种子检测,肥料检测、育秧、种植、田间管理、存储、生产加工、生长状况,从田间直到餐桌可全程溯源;代储月供,秋收时节,我们会把收割的稻谷运至-10℃恒温仓进行储藏,并按月现磨以快递的形式配送到全国的地主们家中,同时赠送应季杂粮。通过这样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障食材的质量安全与新鲜口感。

2 影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大庆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情况,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品牌培育,产品结构、要素供给和工作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2.1 品牌开发弱

目前农产品初粗加工多,产业链低端产品多,市场区分研究和开发中高端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等现代工具推介产品的能力缺乏,开展品牌营销的理念滞后。

2.2 下行压力大

综合分析,随着国家调结构、转方式战略的深入实施,人们目前以初粗加工为主增长方式转型,转型的阵痛期将在一定时间内持续,产业增长面临的下行压力也将同步持续。

2.3 创新型人才少

多数加工企业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家族式管理居多,企业家群体综合素质偏低,引进高新技术、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等人才匮乏。

2.4 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农产品加工业在发展过程中改革、创新路径不多,破解现代要素流入加工实体瓶颈的措施不强,产品销售渠道过窄,物流成本高,制约市场销售。

3 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对策

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争当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排头兵的意见》确定的工作部署,圆满完成中央和省委交给大庆的政治任务,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为重点,围绕“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市场需求导向,不断延伸绿色食品产业链,由传统种植方式向新型现代模式转变,进一步拓宽两江水稻、优质乳肉、绿色果蔬、特色杂粮种植,增强大庆绿色食品产业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竞争力,统筹推进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和市场开发,优化产品结构、塑造品牌形象、壮大龙头群体,加快推进全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3.1 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横纵延伸产业链条

紧紧围绕升级转型重点龙头企业,纵深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带动产业发展新动能。到2020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力争达到150家,新建续建亿元以上绿色食品产业项目达20个以上,年度投资30亿元以上。支持优势龙头企业通过新三板上市、股权融资、兼并改造等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建设技术开发平台,开发名优新特系列产品,突破瓶颈,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积极落实国家和省关于龙头企业贷款贴息、绿色食品产业结构调整、“三产融合”、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品牌培育等资金和政策支持;按照国务院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意见的部署,积极推动龙头企业承担农机、节水、标准化牧场和农业综合开发等中省投资项目,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新型主体持有和管护,提升龙头企业自我发展和带动产业发展能力。

3.2 规范绿色食品原料基地,促进持续发展

按照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新制定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通知的要求,巩固绿色食品产业基础,促进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也是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基础。多年的实践证明,没有规模就没有质量标准。支持龙头企业、工商资本、合作组织紧紧围绕重点产业发展,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模式为基础,创新产业组织形式,吸收农民入社、入股,为农民提供资金、技术、标准化圈舍、种畜禽、种苗、生产资料、产品回收等服务,建设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以主体多元化带动产品基地规模化。大庆资源优势明显,共有“三品”基地面积达到43万hm2(全国绿色食品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玉米3.33万hm2、水稻基地8.67万hm2、大豆1.33万hm2)。支持绿色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三品一标”认证及绿色饲料认证,“三品”认证数量2020年力争达到700个。实施绿色食品示范基地建设计划,2020年,依托重点龙头企业,建设优质水稻、绿色果蔬、特色杂粮示范基地50个,标准化生猪、奶牛、肉牛、肉羊、禽类示范基地50个,引带全市绿色农产品产业加快实现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无害化控制、产业化发展。

3.3 实施品牌战略计划,创新市场营销理念

准确把握消费预期,瞄准中高端市场,坚持把培育品牌、优质产品供给,促进消费转型升级,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品牌化引领、产业化综合发展新理念。实施品牌培育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基地生產、产品加工、品牌培育和市场开发工作,到2020年,培育打造百个市级知名品牌,50个省著名品牌,5个在全国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驰名品牌。在此基础上,建设大庆绿色食品品牌培育库,本着整体推进、重点培育原则,每年集中力量整合培育3~5个有区域影响力的品牌具有较高“含金量”,保持绿色食品品牌良好的口碑和声誉;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创新营销模式。运用媒体宣传扩大品牌影响力,推出一批进入央视国家品牌计划栏目推广产品,引导经营主体更加重视运用互联网新媒体,根据产品和消费人群特点,开展创意策划、创意包装、产品营销大赛等方式进行宣传推介。建设基于政府信誉背书的绿色食品销售体系(省农业委员主办黑龙江大米网)、质量追溯体系(黑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推动大庆绿色农产品由种得好向卖得更好转变,由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

3.4 引聚高新产业,扩建骨干园区

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打造提升肇州杏山、肇源大广、杜蒙德力戈尔和大同新河等骨干园区。到2020年,实现新建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90%入园区,骨干园区营业收入占全市绿色食品主营收入90%。以园区为承载主体,立足产业高端环节,统筹考虑基地产能、市场需求、产品方向,积极引进名企、名牌,引导企业向优势产区、园区集中,鼓励上下游企业组成战略联盟,进行产业链整合,形成一批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龙头企业群体,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骨干园区规划,采取银行贷款、财政扶持、企业投入等多种方式加快园区道路、供电、供水等“七通一平”建设,提高园区的承载能力。

3.5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完善组织协调保障机制。按照省市统一部署,成立市县绿色食品产业化工作推进组, 建立农业部门牵头,部门分工负责,市、县对口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从原料保障、资金需求、市场开发等方面加强服务。协调金融机构落实国家关于支持“三农”发展的各项金融政策,创新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简化担保手续。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开展信用合作,组建和引进资产评估机构,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厂房、设备和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提供资产融资评估服务,进一步创新涉农贷款担保方式,着力解决贷款难、利息贵等问题。鼓励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加工和现代物流销售,对符合支持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项目,在扩大投资、产品生产、盘活存量、打造品牌、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人才引进、用地成本、园区入驻等方面,给予相应政策扶持。引导边远地区把招商项目转移到交通便利、条件较好的产业园区落户发展,建立打破区域行政界限、基础共建、项目统领、利益分享的园区建设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6-1。

[2]李克强.以改革创新动力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J].求是,2015(4):3-10.

[3]农经发[2017]9号农业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 税务总局.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的指导意见[N].农民日报,2017-10-26(7).

[4]陈晓华.2014年农业部维护“舌尖上的安全”的目标任务及重要举措[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2(2):3-7.

[5]陈晓华.我国质量兴农工作的总体形势及工作重点[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7,2(1):3-7.

[6]于康震.加强品牌建设打造知名品牌建设奶业强国[J].中国乳业,2017,8(1):6-7.

[7]马爱国.当前我国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新形势和新任务[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7,2(1):8-10.

[8]高光.关于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思考[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6,6(1):3-7.

[9]中共黑龙江省委办公厅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N].黑龙江日报,2018-1-2(6).

[10]中共大庆市委、市政府.关于争当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排头兵的意见[N].大庆日报,2017-9-9(1).

[11]科学发展案例选编/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M].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12]张晓云.对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结合发展的思考[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4(1):41-43.

[13]张院萍,共同推进农业品牌化转型发展[J].中国畜牧业2017,3(1):13.

[14]孔源,把握法规要义 实现绿色发展[J].中国乳业2017,

9(1):2-4.

[15]黄金龙.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J].农民致富之友,2017,12(1):213.

作者简介:王立勇(1978-),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绿色食品产业开发与管理等。

猜你喜欢
发展形势对策探讨
关于平罗县家庭农场的发展形势的分析
共同物流视角下提高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