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的“朋友圈”

2018-04-26 10:27廖妙清
青年文学家 2018年9期
关键词:文征明朋友圈艺术风格

廖妙清

摘 要:文征明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造诣极为全面,被誉为“诗、书、画三绝”。他艺术风格的形成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焦点。本文试图从文征明的社交圈入手,分析他的诗书画风格形成历程,探讨他曾经交往过的师友对他诗书画风格的影响,总结文征明的社交圈与他艺术风格形成的关联。

关键词:文征明;社交;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0-02

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仲,号衡山,江苏长洲人。明代中叶最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画家之一,与祝枝山、唐寅、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与其他三位不同,文征明的出身优越,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正统教育,他的成才及其艺术风格的形成,都与他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文征明的幼年,天赋不高,祝允明和唐寅在幼年就以“聪慧绝伦”而出名,而文征明“先生生而外稚,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或疑其不慧。”[1]父亲文林科举出身,更看中后天的教育,所以在文征明年龄稍大后就多处拜访名师。就在文征明被所有人不看好的时候,唯独文林器重他,这对年少的文征明而言是莫大的鼓励和支持。在多年勤奋苦学后,文征明终于克服了先天的愚笨,成为一代才子。可见,文林重视教育问题,影响着文征明的为人处世,文征明的艺术风格也实受家学渊源的影响。

一、诗作风格的影响

吴宽,字厚博,苏州府长洲人。成化八年(1472年)会试、廷试皆第一,历任吏部右侍郎、吏部尚书等官职。文征明的父亲与吴宽是同年进士,交情深厚。在成化十四年(1478年),吴宽丁忧回到长洲。于是文林令时年9岁的文征明拜在吴宽的门下。吴宽将自己毕生所学的古文心法悉数传给了文征明,并在公卿之间称颂。在吴宽的带领下,文征明结交大批文人雅士,这对其扩大眼界和生活交际圈也提供了不少便利。

吴宽虽为吴中人,却属于茶陵派。诗文主张宗法唐代,尤其是中晚唐诗。在吴宽的《后同声集序》中曾写道“尝观古诗莫胜于唐,其间如元白、韩孟、皮陆,生同其时,各相为偶。”可见元稹、白居易、韩愈、孟郊等中晚唐诗人都深受吴宽的欣赏崇拜。文征明学习于吴宽,必然会受到吴宽崇尚中晚唐诗风的影响。文征明不仅在诗文方面继承了吴宽的文风,在行为处世方面,也深得吴宽教诲。在文征明的一生中,处世交往,清操自守。

都穆,字元敬,吴县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今世,官至礼部主客司郎中,加太仆寺少卿,致仕归。生平著作《周易考异》《史外类抄》《南濠诗话》等。文征明与都穆同为吴中人,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文征明跟随父亲文林自京城返回吴中,因此有机会与都穆结交,此时文征明年仅16岁,开始跟随都穆学诗。“余友都元敬实授之法”,都穆尽心尽力教授文征明作诗的技巧,“余每一篇成,辄就君是正”,文征明亦常向都穆请教如何作诗。

都穆对于诗的取向和当时诗坛崇尚的唐诗、元诗有别,他尊崇宋诗,将元诗与宋诗相比,将元诗比作“石”,将宋诗比作“山”,认为元诗比不上宋诗,只是“太山之卷石”,少年文征明学诗都穆,诗歌带有鲜明的宋诗风格。文征明与都穆都曾研究古文辞,其子文嘉《先君行略》记载:“(文征明)稍长,读书作文即见端绪,尤好为古文词。时南峰杨公循吉、枝山祝公允明俱以古文呜,然年俱长公十余岁,公与之上下其议论,二公虽性行不同,亦皆折辈行与交,深相契合。……南濠都公穆,博雅好古。六如唐君寅,天才俊逸。公与二人者,共耽古学,游从甚密。且言于温州,使荐之当路。”[2]从中可看出文征明在少年时代就喜欢古文辞,并且与杨循吉、祝允明、都穆、唐寅共同探讨演习,研习古文辞的风气在当时的吴中形成,吴中文人也掀起了一场古文辞运动。这场运动主要是针对科举制度影响下急功近利的不良学风,因此提倡学习古代优秀作品,取学广泛。都穆诗的主要精神为“真”,文征明对都穆诗歌的“性真”的特点多有赞美。都穆对文征明诗歌的潇洒也十分喜爱,二人的深情厚谊在诗文创作和书画收藏中不断深化。

总之,文征明的人生道路离不开其父亲文林的引导,在年龄稍大后,文征明得以受到吴宽、都穆等文学前辈的教诲,也来自于文林的举荐,他们引领文征明走向宗宋诗、中晚唐诗的道路。

二、绘画风格的影响

沈周,字启南,长洲人,善于诗画,他出身于知书达理的家庭,家族世代大都学识渊博。沈周对于书画的喜好缘于家族传统,他的伯父和父亲都因善于诗文书画而备受家乡人民的推崇喜爱。沈周的一生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所以有更多时间精力寄情于山水自然,博览群书,只求精神上的自由放松和心灵上的无所拘束,他精于收藏鉴赏,对一切政治时事漠不关心,因而交友颇广。

根据现在的研究證明,文征明正式拜沈周为师的时间在弘治八年(1495年),此时文征明已经是26岁的青年人了,因为其与文征明的父亲文林是朋友关系,后来沈周便成为了为文征明奠定绘画基础的老师。文征明追随沈周学画一直延续到沈周1509年去世,时间长达15年。沈周的绘画技巧、审美追求和思想内涵对文征明的影响颇深。

文征明早期追随沈周,而后着力于研究赵孟頫、王蒙和吴镇的书法和绘画,各取所长,融会贯通并自成一格,最后形成两种山水绘画风貌——粗文和细文。粗笔山水是利用苍劲的笔墨将石头表现得酣畅淋漓,并带有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于粗略简单的笔触中显示层次韵味,这种笔法源自沈周、吴镇,并兼取了赵孟頫的枯木竹石《归去来兮辞》;而细笔山水本来是属于本色画,取法于赵孟頫和王蒙,其布景层次丰富,绘画景象繁杂,颜色上则多用青绿重彩,画面的颜色虽然看起来鲜艳瑰丽但却又不失淡雅,装饰性很强。

总之,在绘画方面,文征明堪称山水画苍润秀雅风格之宗,虽然师从沈周,却并未被沈周雄浑豪放的张扬画风所笼罩,反而更青睐秀丽温润的雅致山水,这与他的性格气质密切相关。在文征明自幼接受的教育中,深受儒家传统文化与思想的影响,主张绘画应“温厚平和”,推崇精美、含蓄、秀润的绘画风格,不同于南朝文人的超脱,没有唐代文人的豪放,没有南宋画风的热情,更没有元人的苦闷,他的构图平稳,画风细腻,形成了独特的文氏风格。

三、书法风格的形成

相传文征明学字是从苏(轼)字入手的,在十九岁那年,文征明经历了人生第一个重大打击。在参加苏州乡试时,他考中了长洲县生员,但是因为试卷“卷面差”,写的字太难看,被考官置为三等,考试失利。之后便拜父亲文林的朋友——时任南京太仆寺少卿李应祯为书法老师。李应祯的书法遵循古帖,学识渊博,为人刚强正直。他除了把学书心得悉数传授给文征明外,还鼓励他大胆创新。李应祯看了文征明的苏体字,对他说:“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作为一个书法家,没有人不想有所创新,没有人不想在点画间留下自己的才情意愿,但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文征明矜持的性情决定了他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的书风。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

文征明的行书书写生动,秀丽活泼又有力度,小楷的书写极见功底,节奏平和,法度森严,形态稳重端庄。在书法的成就上,他不仅在行书和小楷上造诣颇深,在篆书、隶书、草书的书写上也取得一定成就,这是他临写古帖,反复琢磨的结果。

文征明的书法取法众多,各体兼能,且皆有所成,他不受当时馆阁风的影响,从宋元上溯晋唐,并大胆创新,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成为吴门书派的领军人物,主吴中书风数十年。综观文字,他似乎都是在谨守法度、不愈规矩上用意。

也许与文征明自幼愚钝,于是更加勤奋好学,付出的努力远超过他人,并且将其影响到家庭中,其子文嘉所做《明日歌》知道今日仍广为传颂,成为劝学惜时的名篇。终其一生临池不倦,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文征明为御史严杰母亲书写墓志,尚未写完便执笔而逝,作为书法家,可谓最完美的谢幕。

参考文献:

[1][明]王世贞:弁州四部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明]文征明:甫田集三十六卷本[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273册[C].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3]柯律格:雅债:文征明的社交性艺术[M].北京:三联书店,2012.

[4]蔡清德:文征明与金陵书家交游考略[J].艺术百家,2000.

猜你喜欢
文征明朋友圈艺术风格
翻翻他的“朋友圈”,见证一段书法史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浅谈“长青壶”的艺术风格
文征明习字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文征明最娴雅的小楷
《文征明 雨馀春树图诗》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