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方言版《猫和老鼠》的跨文化交际

2018-04-26 10:27袁其美
青年文学家 2018年9期
关键词:文化适应文化整合猫和老鼠

摘 要:通过跨文化交际当中的文化适应理论和双反应模型(对偶模型)理论,来解释方言版的《猫和老鼠》在中国广大地区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即我们根据不同方言地区的语言和文化进行文化整合,适应和满足了不同方言区,人们心理上的精神需求。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方言;文化整合;文化适应

作者简介:袁其美(1992-),女,四川宜宾人,四川大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02

一、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理论是上个世纪70年代由Schumann创立的文化适应模式,是对一种新的文化的适应过程。它对新文化的适应状态有四种:一整合: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又积极地调整策略去适应新文化;二同化: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完全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积极融入并改变自己想要融入到新文化的社会;三边缘化: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既不能融入新文化,还抛弃自己原有的文化。四分离: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很重视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保护,拒绝接纳和融入新文化社會。

方言版《猫和老鼠》的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很成功,是我们根据不同地区方言文化所做的文化整合,适应和满足了不同方言区人们心理上的精神需求。

二、双反应模型(对偶模型)

跨文化交际当中,双反应模型又称作对偶模型,指在面对外来文化采取的两种不同的反应机制。1.热反应机制:当外来文化威胁或者侵犯到本土文化时,并且本地文化受众只有较低的文化开放性,就会产生文化冲突或文化对抗;2.冷反应机制:当外来文化没有侵犯或者侵犯到本土文化,并且当地文化受众具有较高的文化开放性,这样就会产生文化融合,或文化整合,这是一种具有创意性的跨文化交际。

各个方言版本的《猫和老鼠》就是从语言的使用者,社会文化,认知心理方面对当地群众的语境、心理、口味和审美所做的一次冷静的适应和调整。

三、语言和文化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得以传承与交往的载体,文化是语言产生的基石,方言则是文化与习俗的活化石。无论是哪种语言或方言都不能超越当地的文化独立存在,它的内容与形式都折射出当地的文化与习俗,以及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当我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必须要遵守当地约定俗成的文化习俗和语言规范。

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对方的生活观念、文化习俗、语言规律,以及风土人情,即我们传统汉语所说的“入乡随俗”。因此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对异地或者异国文化的敏感性和容忍度,即对对方的文化风俗,认知观念,思维习惯、合作态度的程度。

四、方言版《猫和老鼠》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我们都知道产自美国的《猫和老鼠》的主人公Tom和Jerry之间是没有对话的,也就是住了背景音乐以外,是没有声音的,即传统的哑剧。但到了我们中国之后,我们中国各地的影视作者在原版动画的基础之上,进行对主人公Tom和Jerry配音,添加对话内容,不仅出现了适用于全国小朋友的普通话版,还出现了适用于各个地区的方言版,而且方言版更受欢迎,不得不说,这是一次巨大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其表现如下:

(一)运用了方言区的本土语言

成功的跨文化交际,首先必须遵循当地的语言使用规律,即要操当地的语言或方言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猫和老鼠》方言版的配音和翻译可以说得上是一次很成功的再创造,它已经大大地超越了普通语码转换的翻译范畴。在新创造过程中,创作者们迎合不同方言地区受众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在语音、语调、方言词汇的选择上更是恰当地表现不同方言地区人们的语言表达习惯,并且结合不同方言地区特殊的语言幽默特点,使得这部原本只为儿童创造的简单动画片,变成了一部老少皆宜,不同你年龄阶段的人都爱看的动画片。如下面两个方言版本:

1《火炮节》(四川方言版第三集节选)

(风车车:Jerry):“哟!四号。火炮儿节斗嘛,幺儿,幺儿快点儿起来了。老汉儿给你说,你看今天啥日子哦?”

(车车风:Jerry的儿子,小老鼠):“哟哦哦,今天是炮炮儿节,放火炮儿了,今天好好儿耍哦,太安逸了哦。”

(风车车:Jerry):“白天,不准放火炮儿,听到没?跟斗我过来看一哈,这写的啥子,看斗没?白天不准放火炮儿!看清楚没?死娃娃。”

2《折腾炮儿》(东北方言版第三集节选)

(Jerry):“啊,这新婚蜜月度得可真累腾呀!啊,哎呀妈呀四号啦!媳妇儿、媳妇儿,今天是咱俩新婚一个月的纪念日啊!”

(Nibbles):“唉呀妈呀!可不是咋的!快,放炮仗啊,二踢脚,麻当子。”

(Jerry):“全来了,哎呀我说媳妇儿,这放鞭炮是老爷们儿的是事儿,那哪是你娘们儿干的活儿啊?你呀,吹喇叭,我来放鞭炮。知道不?今天呢,咱俩好好地过纪念日。”

面对同样的动画情节,四川话和东北话不论是在动画题目的命名,还是对动画内容词汇的选择上,都充满了两个方言区不同的方言色彩。典型的方言词汇就是四川方言的父亲(老汉儿)和小儿子(幺儿)的称谓,以及“死娃娃”都是四川方言对小孩子的昵称;而东北方言当中,典型的东北话当中的口头禅就是“唉呀妈呀,可不是咋的。”以及“知道不?”等等。这些方言词汇的选择,使得动画的对话内容在年龄上更加成熟化,增加了幽默性和搞笑性,使得该部动画片变得更加通俗流行,增加了更多的观众。

以上随机节选的动画配音方言版的《猫和老鼠》,这种跨文化交际首先在语言的语音、词汇上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因地制宜”的选择,采用了普通老百姓经常使用的方言词语,大大地缩短了影片与观众的距离,受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追捧。

(二)适应了方言区人们的文化风俗需要

从上面的选段中的方言词語,就可以看出来,适应了不同翻方言区的人民的文化风俗需要。四川方言中的“风车车”、“车车风”;东北方言中的“二踢脚”、“麻当子”等都是当地人民所熟悉的绰号、诨名,使用这些绰号,就会让观众从内心萌发出一种“乡音情怀”;就会感觉到《猫和老鼠》就是当地的,不存是否是进口的动画影片;真切地感受到这就是我们下层人民乃至这就是我们当地的语言文化交流方式,我们乐于接受,我们习以为常。

(三)整合了中外文化的审美差异

全部方言版的《猫和老鼠》,很好地把作为西方电影主力军的好莱坞动画片和中国地方方言和地方风俗文化的整合。无论是配音,还是情节对话词语的选择上,都做到了以方言地区的观众为中心,适应当地观众的语言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风俗。这种用方言配音的手段早就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下新的影视文化,是西洋文化的本土化的产物,也是一种文化的普遍共享,即我们常说的西洋电影不再是高尚的阳春白雪,而演变成一种通俗的全民文化,下里巴人也可以拥有自己的民俗文化,也可以与世界上的其他文化进行整合,碰撞出新的文化火花。

五.结语

方言版《猫和老鼠》获得巨大成功,我们可以获得有益启示:1.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要善于灵活地处理文化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在语言习惯和文化风俗上;2.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对异文化,培养一种文化敏感性是非常必要的,要对异文化的一些敏感的地方做出及时并且合理的回应;3.我们还应保持一颗平等而宽容的心,尤其是对待一些弱小国家或者落后地区的民族文化时,要尊重当地的语言与风俗,抛弃民族中心主义和对异文化的刻板印象,做到海纳百川,顺应与友好。

参考文献:

[1]Schumann,J‘The acculturation model fo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n R. Gingras(ed.),1978.

[2]蒋宇红.文化适应与跨文化交际[J].杭州商学院学报,2004(3).

[3]牛化旭.从顺应论看方言版《猫和老鼠》的成功与特色[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

[4]李勇.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

猜你喜欢
文化适应文化整合猫和老鼠
猫和老鼠
猫和老鼠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老挝留学生文化适应度调查研究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
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之相关性研究
猫和老鼠
企业并购文化整合与领导参与度
企业并购文化整合之诚心、虚心、信心、恒心
企业文化整合的内容及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