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养老经”

2018-04-27 06:11林萍姗
就业与保障 2018年5期
关键词:养老服务

林萍姗

我国对于养老模式的探索从未停止,从养老机构的建设、老年大学的建成、老年艺术团的发展,乃至共享模式的实验,中国的养老模式开始多样而精彩。新时代下,国家的扶持与社会组织的推动,为许多家庭解决了养老难题,为老人找到了更加舒适而快乐的可能。

传统养老 多样生活

三代同居 颐养天伦

中国传统观念上理想的养老模式,是子女赡养、儿孙满堂且阖家团圆的养老模式,老人在家中享受天伦之乐,安度晚年。国人念家更重孝道,如果条件允许,多不会将老人送至他处养老,而老人也乐于与孙辈玩乐,与之共为家中“二宝”。

当下中国最为广泛的养老模式就是祖辈带孙辈,或帮助子女料理家务、与子女共同生活。老人既实现了家庭价值,又充实较为空虚的内心世界,暮年不孤独。

虽说各省养老保障的层次不一,城市与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差异较大,然而在家养老的这些老人,他们的世界却有许多共同特征。他们不依附于社会群体,而依赖亲情或家庭,对他们来说,家就是“根”,老了以后更要“归根”。哪怕儿孙不与其同住,甚至老伴无法伴其终老,也不愿离开所谓“家”的地方。

他们的心中也许总有一丝孤独,也尽可能地完成他们关于家庭价值的使命。老一辈有老一辈的活法,新兴事物与他们的传统观念或格格不入,养老也只能以最传统的方式进行。

文化养老 探索新知

如果身体条件、精神条件允许,老人也有再学习的权利与能力。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同龄人共同走进学堂,丰富学识、修身养性,何乐而不为呢?

这样的社会需求,促成了老年大学等机构拔地而起,如雨后春笋,迅速蔓延。当然,老年大学的存在必然是老龄化社会的产物,其有效地帮助老人在更加轻松、愉快、充实的条件下安度晚年。

许多城市兴建了老年大学,然而老年大学还是面临供不应求的难题。近年,许多老人为了报名进入理想的班级,不惜彻夜排队。既然老年大学如此受欢迎,为何国家不加大力度建更多的老年大学?其实老年大学的建设也有许多“瓶颈”。

不少老人年轻时没机会上学,且同社会的接触较少,晚年虽在子女的支持下走进了学堂,但其受文化水平的制约,或难以跟上进度。老人的情况参差不齐,学到的知识不尽相同,“文化养老”固然美好,却不适合所有的老人,其体验也有待改进。况且,老年大学的场地、师资、制度以及保障条件等仍旧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以保证老人学习、生活需求,提供更加赖以信任的养老空间。

老人家中的子女或担心: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安全措施是否到位?自己的父母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真的满足了心中所想,收获美好的经历?

未来,老年大学的供应,也需要政府大力扶持。是否能为部分老人减免学费,使农村老人也有机会走进学堂,老年大学绝非经济富裕家庭里的老人的专属福利。它的社会面应该覆盖得更广、辐射力更强,对老人的教育和管理更加人性化、合理化,课程开设更加多样化,使不同文化程度的老人都可以尝到文化养老的甜头,从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平等与身心自由。

老之将至 退而不休

老之将至,退而不休,是许多老人的价值取向。不服老、不舍事业、不愿在家中消极度日等,皆可成为渴望与社会二次接轨的老人重返社会的理由。他们的社会阅历相较于在家养老的老人而言,或丰富许多。

社会上有许多老年人力资源再开发的成功案例,从中折射出来的现象表明,许多老人完全有能力在退休年纪到来后仍旧为社会效力。“姜还是老的辣”,事业型的老人尤其适合这种养老模式。甚至有些老人一旦脱离了社会,宛如失去了安全感,失去“个人价值”,在生命最后的几十年,若心灵寄托被抽空,其幸福感必然骤降。在老人继续其事业的同时,社会保障的跟进成为“保护伞”性质的存在。如果社会无法为老人提供相应的服务与保障,老年人力资源再开发就会出现潜在的弊端,一旦有环节脱轨,问题就会接踵而来。

以同社会打交道的方式养老,是一种个人选择。此类老人有想法、有追求,他们的晚年生活更有规划。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全面提升,将为他们的世界增添色彩。退而不休的养老模式,或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养老模式之一。现代人的事业心与价值观奠定了未来社会的思潮,为社会多做贡献的意识植根人们心间,老了还要继续拼搏、老了还有能力奉献社会,这种价值主张造就了又一种养老模式。

结伴健身 乐享晚年

谈及广场舞,中国人一定不会陌生,我们在公园里、街道边,常常能看到广场舞者的身影。他们多是普通的老百姓,以年纪长者居多,其身材曼妙、舞姿灵动,为社会传递一种积极的正能量。与广场舞类似的健身方式还有扇子舞、太极拳、广播体操等,这些健身方式颇受老年朋友的欢迎。更重要的是,融入期间,不但心灵愉悦,而且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对身体健康有益。

结伴健身,可谓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群体养老模式,老人们聚在一起,活动活动筋骨、话话家常,每日定点、定时、定量地完成健身任务,也契合“全民健身”的思想。这些老人多性格开朗、富有健康意识,在绿化环境、社交环境的成全下,更容易释放身心压力,找寻心灵的自由。

然而,我们也应当注意,自发组织的健身运动,其带头人是否掌握合理的运动技巧,若对老人进行了错误引导,或不利于老人的健康。对于这类组织,尚缺乏管理与考量,与其说是一种风潮,不如正视其中盲目跟风的可能。国家是否能推行更加行之有效的健身舞,安排有专业资格的教练对老人进行指导,使他们参与更加科学而合理化的健身,是未来的一种值得思考的可能。

结伴健身的趋势较好,然而对周围居民造成困扰的现象也同时存在。老人们需要被温柔以对,如何使他们很自然地走入正确的轨道,仍为一项社会难题。

共享生活 养老尝试

随着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养老尝试,这是新时代老人对身心自由的追求,也作为一种养老探索的延续。

“共有产权养老”

2017年12月12日,北京市民政局、国土规划委和住建委正式发布国内首个共有产权养老试点项目——恭和家园。其养老模式以“居室分割定向出售、公共服务空间持有经营、限龄人群居住”为主要内容,保留养老建筑设计规范要求,户型设计为一居室而非单间,建设方向为集中式居家养老社区而非养老院,让老人体验家的感觉。该项目更设有一键呼叫系统、智能家具设施等,老人赞不绝口。

养老照料、医疗保健、餐饮活动在此公共空间占四成面积,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于一体。选购时,企业和购房者分别占5%和95%的份额,每户老人每月需交3000元服务费,在家中就可享受社会化养老服务。

共有产权养老项目的服务对象为60岁以上的老人,在购房费以外加收服务费的做法也得到了多数住户的认同。老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养老服务跟进了,多支出一些钱是可以接受的。不过,这种养老模式未必适合生活拮据的老人。

而就目前恭和家园的现状而言,其发展也面临着经济挑战。

恭和家园院长庞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按照现有标准,恭和家园在3年内服务费收入无法涵盖成本支出。计划中住户和服务人员比例达5∶1,人员成本占总支出的三分之二,且居室没有政策补贴,短期内无法达到收支平衡。”

目前,共有产权养老项目尚未覆盖全国,其辐射力相对较小,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险阻。不过,共有产权养老深受许多老人子女的喜爱,有着固定的社会市场。他们为父母挑选养老住宅,最中意的还是配套设施齐全的共有产权养老房。

“互联网+智慧养老”

“互联网+智慧养老”模式由居家养老平台和智能终端组成,接受其服务的老人每人可收到一部手机,作为老人专用终端呼叫器与服务信息中心连接,可实现一键拨号功能,并提供紧急呼叫求救和求助功能。此外,助餐、助洁、助行、助浴等服务也为上门服务的范畴。

例如,2017年,河南省安阳市在省内率先开建“无围墙养老院”,由政府买单,为六类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助老员通过APP的提示,可知当日所接工单,为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忙完活儿,助老员又通过APP进行任务交接,赶往下一户人家。助老员的服务受服务信息中心监督,老人可获得安心的保障。

当地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在全市推进,未来最终将实现城区全覆盖。

“互联网+智慧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线上线下紧密联系,在各部门机构的监管下,养老服务相对周到。不过助老员的业务能力与专业素养的程度不一,政府部门可适当地对之进行培训,颁发证书,此举对老人而言更加负责。

“中央厨房”养老

在众多养老模式中,“中央厨房”养老模式有其特殊的意义,它满足老人对事物的需求。

老人将每天想吃的事物报给社区,社区汇总后报给养老机构,养老机构的膳食中心根据老人的菜单统一配餐,而后通过餐车将食物进行配送。

其中,免除了人力、场地、沟通等问题,更加直接而有效地为老人提供餐饮服务。养老机构的在其中可实现盈利,老人免除了路途之劳,各取所需。

而其中我们最为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就要“摆上台面”了。老人将伙食交给机构,机构如何保证事物的新鲜、安全,餐具的卫生、材质以及机构的送餐资质?其监管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当下,“中央厨房”养老模式尚未成熟,也未全面推广,其中要做的工作仍有许多。相关机构、组织需要进一步的方案,明确各项大小事宜,使接受服务的老人知根知底,甚至应当聘请专业的营养师对老人的膳食进行引导,合理配餐。

“医养结合”养老

“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是发展中国特色养老事业的重要尝试。

以浙江省衢州市为例,当地以“医+养”为核心,依托优质的医疗技术和完善的医疗服务建立交流平台,为社区百名60岁以上的空巢、残疾、独居老人提供医疗帮扶、情感沟通、生活护理等服务。根据老人的病状轻重,或进行日间照料,或助行、助医。社工与志愿者公共完成卫生服务站与家庭双向对接,使老人在医养结合的模式下渐渐恢复健康。

当地的服务内容包括上门走访、收集资料、身体护理、生活支援、精神支持、健康养生讲座、慢病管理等,取得较好的成效。

“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需要较大的人力、无力,社会爱心人士的参与无疑能为该模式锦上添花,在践行的过程中扩大影响力,在探索之中前进。

“旅居养老”

“旅居养老”为近年国内逐渐兴起的新型养老模式之一,老人在不同季节相约旅行,一边旅行,一边养老。既亲近自然、结识挚友,又放松了身心。

“旅居养老”对于旅途中的享受、养生相对侧重,老人与伙伴分享自己的故事,在体验各地风土人情的同时收获真知,这种乐趣是平日里在家中无法感受到。

这种养老模式深受爱好旅游的老人的喜爱,不过老人的子女对此就有不一样的想法了。有些子女认为让自己的父母外出游玩,是养老的最好方式,丰富老人的精神世界,有利其身心健康;有些子女则认为老人在外的安全未必能得到保障,万一遇到突发事件,他们难以第一时间赶到老人身边……

自由与安全,是“旅居养老”的矛盾之一,如何让老人在旅途中获得更好的体验,相关部门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此类老人提供服务?

“旅居养老”是一种很美好的养老模式,如能践行到底,快乐养老也莫过如此了。

猜你喜欢
养老服务
养老生活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房产与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