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涉华报道汉译研究

2018-05-01 20:48张利黎颖诗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3期

张利 黎颖诗

【摘 要】 本文在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下,选取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工具,以南海争端相关英语报道及其汉译为语料,从标题和词汇两个方面探讨新闻语篇中意识形态对涉华新闻汉译的影响。研究表明,西方媒体在南海争端报道中所隐藏的意识形态,能被译者所发现,并借助改写、删译、增译、解释和合译的翻译方法,将其转化为与目标语读者意识形态相符合的汉译文本。

【关键词】 涉华新闻报道;批评性话语分析;南海争端;新闻汉译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迅速崛起,国际社会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增多但傲慢与偏见仍随处可见。由于意识形态差异,中西方对2016年的热点话题——南海问题的态度也截然相反。在翻译涉华新闻时,译者是否能辨别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差异,如何对英语原文进行解构,又如何在重构汉语译文的过程中抵消这些差异来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意识形态将对新闻的正确传播及中国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

批评性话语分析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生成它们的历史背景来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而解释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关系(辛斌,2005)。鉴于此,本文选取2016年南海仲裁案前后《国家利益》、《经济学人》等西方媒体对南海问题的报道来分析英语原文作者是如何将其意识形态施加到新闻中,译者又采取了何种翻译方法重构新闻信息,以期为涉华新闻的翻译研究提供借鉴。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与新闻翻译

Van Dijk认为文本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文本却会被语言使用者,准确的说,被语言使用者的心理活动过程赋予意义”。因此,“我们需要理清新闻作者和新闻读者分别在生产新闻时和阅读新闻时的认知表现和策略”(Van Dijk, 1990)。本文中的南海问题相关新闻报道属于政治语篇的范畴。Van Dijk认为政治意识形态不仅存在于政治语篇的生产和理解中,还存在于政治语篇的再生产过程。而这个再生产过程,本文认为即翻译过程,“再生产即翻译过程的意识形态要符合某些群体的基本规范、价值和其他准则,为该群的目标和利益服务”(Van Dijk,1990)。 对于政治语篇的翻译,本文分析新闻翻译中最常见的改写、删译、增译、合译和解释五种翻译技巧(刘其中,2009)。

三、南海问题的新闻汉译

本文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对新闻标题和词的选择两个方面探析新闻及其翻译背后的意识形态。

1、标题

西方主流媒体的新闻标题往往都有丰富的话语蕴涵和言外之意,体现着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韦忠生, 2014)。语料分析显示,增译是标题翻译最常见的翻译方法,当国内媒体需要援引外国的报道时,采用增译法既能表明原文的出处又能表明文中观点不代表自己的立场。例如:

例1:

原文:Courting Trouble (July 7th, 2016 Economist)

译文:英媒:南海仲裁后的麻烦

中国作为不承认南海仲裁庭仲裁结果的一方,即便是仲裁案裁决后也不会有任何的麻烦。所有的一切不过是西方通过该仲裁案给中国制造麻烦罢了。在此,译者添加了“英媒”,能够让国内读者清楚认识到该新闻的来源是外国报刊,并不代表中方的立场。

另外,增译和改写常被一起运用在标题的翻译中,旨在缓和由不同意识形态造成的冲突。“改写就是受权力所操纵,服务于权力的”(Lefevere, 1992),如:

例2:

原文:My nationalism, and dont you forget it( Jul 23rd, 2016 Economist)

译文:英媒:“南海与民族主义我说了算”

此例原文明显含有政治性责难。西方国家常爱指责中国人权方面的问题,而该标题可以说与西方价值观里中国领导人就是一个独裁者相契合。因此,原语标题便使用了独裁者语气,威脅其他国家不要干涉南海问题。然而在译文里,明显看出译者对该观点的不认同,除了在标题前添加“英媒”外,还把原文的“dont you forget it”改写成“我说了算”,缓和了威胁语气。

2、词的选择

由于作者的立场、角色、目的和想法的不同,相似的意思往往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也是语境特征的功能之一(Van Dijk, 2006:737)。在新闻语篇中,词汇的使用,特别是一些本身就带有偏见色彩的词汇的使用,是新闻作者隐秘或直接地表达个人政治立场最方便有效的手段。如果译者能成功辨别隐匿在词汇后的意识形态,通过选择不同的词汇来表达作者的观点也是一种处理意识形态差异的有效手段。本文从词性、模糊表达和专有名词的选择上探析隐藏在词及其汉译背后的意识形态。

(1)词性。韩礼德认为,词汇分类是体现语言概念功能的手段之一,它指的是通过语言,对外部世界进行认知、归类。与中文相同,英文中大多数词语也具有自己的词性(褒义、中性及贬义)(Halliday, 1994)。新闻作者通过使用不同词性的词语来控制新闻报道的立场。研究发现在关于南海新闻的英文报道中,新闻作者以采用贬义词居多,而这些贬义词,在译文里往往被译者处理为中性词或直接删去。改写是将原文中贬义色彩词汇处理成译文中性或者客观语境的最常用翻译方法。但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选择对应词汇来应对意识形态的冲突,译者会选择直接把这些贬义词舍去不译。详细分析如下:

例3:

原文:Its behavior there disdains international law, scares its neighbors and heightens the danger of conflict with some of them and with America itself. (Feb 20th, 2016 Economist)

译文:但现在中国在该海域的行为已经破坏美国一直以来的善意,不仅违背国际法,而且对周边国家也造成严重的威胁,甚至产生地区沖突的可能。

西方媒体在南海争端事件中描述中国用了“disdains”一词,给读者一种中国是野蛮的法律破坏者的形象,这正是新闻作者想要给西方读者建立的对中国的印象。而译者通过解码原文,剔除其中的主观因素后,将该词改写成“违背”,使得译文听起来更加合理公正。

另外 “defiant”明显是一个贬义词,用来描述某人以一种激进的方式来拒绝做某事。在西方人的眼里,即使海牙仲裁庭的结果出来后,中国仍旧我行我素,违反法律,占有着争议岛屿,正好完全符合“defiant”的形象。然而,对于中国读者,这一切就截然相反了。因此,译者用“态度强硬”来改写“defiant”,这样做既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想法,又体现了中国保卫国家领土的坚定立场。

在西方新闻中,类似用来表现中国故意不服从裁决的用词十分常见,如flouts(藐视),译者用改写的方法将其译为违反;“mutter”(嘀咕),译者将其翻译成“强硬表示”,表明中国的坚定立场。“frenetically”是一个极具个人感情色彩的贬义词,译者很难既保留原文对中国行为的强烈谴责又表达目的语读者对此的充分理解,因此,直接把这个颇受争议的“frenetically”删去不译。

(2)模糊表达。模糊是语言的本质属性,它体现在词、句子、语篇各个层上,它使语言本身成立一个意义潜势系统,能够以有限的手段表达无限的意义,也给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的美学调配提供了可能,使译文与原文能够达致模糊对等(赵彦春, 2001:9)。在西方媒体提到中国南海的九段线时,模糊的表述尤为多。比如在描述南海九段线时,西方媒体采用模糊词“appear”和“show up”。在西方话语权的控制下,原文读者很容易就误以为中国对南海岛屿的主权是毫无历史根据的,是强而为之的。这一切都是深受中国威胁论影响的西方读者对中国的成见,这样的成见正是由西方媒体所打造的。可是中国目的语读者完全不会有此想法,因为九段线的存在合理性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完全有历史依据。因此,译者就把这两个模糊词省略不译。

(3)专有名词。除了以上的翻译方法外,在涉及南海争议岛屿时,由于中西方对岛屿专有名词的称呼不同,所以翻译时常用到解释(或加注法)。加注法就是通过注释的形式在译文中补充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弥补汉英文化的差异,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具有特殊文化色彩的词语(陈宏薇, 2004:109)。

因为西方不承认中国对“黄岩岛”这些岛屿的主权,在称呼时自然不会用它们的中文名,而用“Huangyan Islands”。但是,在将英文翻译成中文时,译者在直译其英文名后再加注斯卡伯勒浅滩(中 黄岩岛),以避免目的语读者产生误解。

四、结论

西方媒体意识形态里认为南海诸岛根本不属于中国,尤其是在海牙仲裁案结果出来后仍认为中国“非法”占领争议岛屿,建构中国蛮不讲理的形象。但中国意识形态里则认为中国对争议岛屿的主权是有理有据,不容置疑。在涉及南海问题新闻的标题和词汇中,中西方的意识形态大相径庭。为了缓和意识形态冲突,译者在处理南海问题新闻报道的汉译时采取了改写、删译、增译、合译、解释五种翻译方法,这使扭曲、抹黑、污蔑中国的报道还原了真相、满足了目的语读者的认知期待、维护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don: Edward Arnold, 1994.

[2] Lefevere, A.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2.

[3] Van Dijk T A. News as Discourse [M]. Hillside, NJ: Erlbaum, 1990.

[4] Van Dijk T A.Politics, Ideology and Discourse [M]. Politics of Teaching, 2006.737.

[5] 陈宏薇.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6] 刘其中.英汉新闻翻译[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53.

[7] 韦忠生.英语新闻语篇的解读与翻译策略——基于中国南海冲突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4.

[8] 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9] 赵彦春.语言模糊性与翻译的模糊对等[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4)9.

【作者简介】

张 利, 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料库翻译.

黎颖诗,南华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语料库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