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朱熹蒙童教育思想

2018-05-01 20:48严国霞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朱熹德育小学

【摘 要】 本文叙述了朱熹蒙童教育思想的理学基础。认为朱熹的蒙童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朱熹《童蒙须知》、《训蒙绝句》、《训蒙诗》中。注重基础知识教育:读书教育,强调学习的态度、方法;重视历史知识教育,编写的《小学》一书中将大量的古今圣贤“嘉言懿行”汇集起来;注重以诗歌的记忆朗诵为手段来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儿童,编写《训蒙诗百首》;强化道德规范教育,朱熹的《蒙童须知》以及《小学》就涉及了礼仪、事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

【关键词】 朱熹;童蒙教育;小学;德育

幼儿教育阶段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发展和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发展儿童智力、体力及创造才能的基础,朱熹的幼儿教育思想涉及方方面面,包括读书教育、诗词歌赋教育、伦理教育等。

一、朱熹蒙童教育思想的理学基础

朱熹(1130.9~1200.4),字元晦。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宋以后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

朱熹热衷于亲自讲学授徒,宣扬道学五十余年,他自己曾说道“一日不讲学,则惕然以为忧”。朱熹不仅从事讲学活动,而且在他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编著了大量的书籍,如《四书章句集句》、《周易本义》、《大学章句》、《孟子集注》等四十多种。数量惊人,内容丰富。

朱熹的理学思想博大精深,这些哲学思想是其蒙童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支柱。朱熹融合二程“理”的观念和张载“气”的观念形成了一套解释宇宙万物运行的理气论。他认为天地万事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种元素组成的。“理”是先验性的范畴,属于第一性。而“气”则属于物质性的范畴,是第二性的,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材料。朱熹认为人最初的天性由“理”所决定,即所谓的“天命之性”。“天命之性”是至纯至善的。但万物在后期发展的过程中,“理”和“气”的结合会产生“气质之性”。而“气质之性”不是至善也不是至恶,而是有善有恶,善恶混杂。他认为宇宙万物由理而生,因此天命之性本无二别,是至善的。但是受后天“气”的影响,呈现出千差万别,有善恶之分。由此,朱熹继承和发展了董仲舒和韩愈的“性三品”说,认为圣人之性清明至善,没有丝毫杂浊,不教而善,贤人之性次于圣人,但是通过教育可以达到无异于圣人的地步。中人之性善恶混杂,但通过教化可以达到君子境界。因此朱熹非常重视后天的教育,尤其是童蒙教育。他认为对孩童要及早施教,从小抓起,由此去除人的物欲之弊,恢复本性。教育的作用就是把“道心”即“天理”凸显出来,把人欲藏起来。为此,朱熹对自己的教育思想及以教育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编写了《童蒙须知》、《训蒙诗》、以及《小学》等用于幼儿启蒙的读物。以下将对朱熹蒙学教育的内容、特点、以及局限性展开论述。

二、朱熹蒙童教育的主要内容

宋代以前,蒙学教育的对象主要是皇室贵族和官宦子弟,教学内容主要以识字写字、背诵经书为主,适合蒙童的教材十分稀少。到了宋代,蒙学教育趋于平民化,蒙学读物开始增多,蒙学教材的类型也更加多样,蒙学内容日益丰富。这一时期朱熹编著了许多启蒙教材,其中著名的有《小学》、《童蒙须知》、《训蒙绝句》。

《童蒙须知》的内容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宜。书中的总体内容可分为五部分:“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扫洒涓沽”,“读书写字”,“杂事细宜”。《小学》分为内外篇,内容分为六部分,分别是“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嘉言”,“善行”。

《训蒙绝句》这本蒙学教材主要是朱熹为了普及自己所宣扬的理学思想而编写的,理学色彩浓厚,开启了通过蒙学教育传播性理的先河。朱熹的蒙学教育内容涉及基础知识教育,诗词歌赋类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三方面。

1、基础知识教育

读书教育。朱熹认为很多知识都应首先从书籍中获得,因此他非常强调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关于如何读书,他强调读书有“三到”,即“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三到中首先是心到,其次是眼到,最后是口到。心若不到那么注意力不集中,眼睛就不会往书上看。读书不仅要多遍诵读而且要暗记,这样才会铭记于心。他的门人弟子们便将他的读书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其一是循序渐进,主要指读书要按照人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其二是熟读精思,主要指读书要善于挖掘深层次的东西,要勤于思考。其三是虚心涵泳,指读书要细细品味。其四是切己体察,这要求读书人要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其五是着紧用力,是指读书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其六是居敬持志,朱熹说:“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2]指读书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志气。

历史知识教育。了解历史知识不仅有助于增长见识,更有利于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在蒙学教育的过程中朱熹注重以史为鉴,通过各类讲史活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向孩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朱熹编写的《小学》一书中将大量的古今圣贤“嘉言懿行”汇集起来,以正面教育的方法诱导儿童行“扫洒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学“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如《小学》全书分内、外两篇。内篇主要讲述秦汉以前的古史和道德名言,外篇侧重于汉唐以后历史。如《明伦》中摘录经传子史中讨论父子之亲的名言教训,强调“父子之亲”要体现在“爱亲、敬亲”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3]又如引《礼记》中“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通过这些历史知识教育使儿童掌握必备的知识技能。

2、诗词歌赋类教育

儒家历来注重以诗歌的记忆朗诵为手段来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儿童,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化,从而达到教育儿童的目的。诵读歌诗可以使蒙童“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达到“精神宣畅,心气和平”。[4]这样一方面使儿童在愉快欢乐的轻松氛围中接受教育,增长知识,从而义理渐开。另一方面这种教育方式也有助于使学生受到道德薰陶。在诗教方面,他强调模仿的重要性,朱熹曾说到“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任而作之,盖学而久,自然纯熟”。[5]为了用诗歌教育儿童,朱熹编写了《训蒙诗百首》。《训蒙诗百首》这部教材充满了理学的思想,因此这部教材并没有得到较大范围的流传。但是这类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不仅有助于儿童的文学才能和高尚情操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儿童欣赏美、发展美、创造美能力的发展。这对于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具有重大作用。因而这类教育内容也尤为重要。

3、道德规范教育

朱熹的理学的主旨在于传承封建伦理纲常,这就必然要在蒙学教育中对儿童进行道德规范的教育。朱熹的《蒙童须知》以及《小学》就涉及了礼仪、事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对儿童的衣食起居、平日里的学习、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礼节都有明确的准则。如“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凡为人子弟,须是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声喧哗,浮言戏笑”。[6]做人弟子的,要对人有礼有节,要谦虚。说话的语调要平缓和气,既不能高声喧哗、也不能嬉戏打闹。不仅如此还应当保持好平日卫生,及时打扫所居住的房间,擦洗家具,使居所保持干净卫生。

【参考文献】

[1] 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第一版)[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20-125.

[2] 丁往道著·孔子语录[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9.188-189.

[3] 朱熹著·白鹿洞書院揭示[M].中华书局,1988.32-35.

[4] 王阳明著·传习录[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45-48.

[5] 黎清德著·朱子语类[M].中华书局,1986.72-73.

[6] 朱熹著·童蒙须知[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50.

【作者简介】

严国霞,延安大学政治与法学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

猜你喜欢
朱熹德育小学
春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朱熹治足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