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有序培养的系统学分析

2018-05-02 07:46蒋桂英李鲁华王江丽帕尼古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4期
关键词:农学专业实践能力

蒋桂英 李鲁华 王江丽 帕尼古丽

摘要:本文以系统论观点作为指导,针对当前农业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探讨如何将系统论应用于农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培养“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创新训练”+“创业技能”过程为主体框架,做到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系统统一,促进农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有序培养。

关键词:系统观;农学专业;实践能力;有序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4-0111-02

系统论是上世纪40年代由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冯·贝塔朗菲首先明确提出,后经许多科学家发展形成的。该理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整体性、关联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1]。目前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实践教学形式完备,学生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达不到专业要求,难以满足“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需求。针对以上问题,系统论的观点为新形势下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全局考虑、系统规划,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关联性角度,优化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按照“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的培养程序,完成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业技能的培养。

一、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包括农学实践和农学实验两大部分,构成农学专业的“全程实践”。农学实践主要通过农学实践基础即农事操作课程和综合实习完成,农学实验主要通过专业骨干课程实验完成[2]。上世纪90年代中期,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通过设置农学实践基础(农事操作)、专业主干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习完成相关实践教学。并且,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农学实践基础课程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50学时增加到64学时,给每个自然班分配1亩地,种植四大部门九大类别作物,使同学们对农作物有一定的感性了解。起初这一设想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随着新疆棉花种植经济效益的提高,为该课程分配的实验田只种植棉花,64学时的农学实践基础基本成了学生挣班费的场所,达不到“基础实践”教学目的。

2009年石河子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为培养“厚基础、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不强的问题,专业主干课程学时压缩,如作物栽培学课程由72学时压缩到64学时,课程实验由20学时10个实验缩减为12学时6个实验,且属作物形态观察的实验数占到50%,结果本应在农学实践基础课堂完成的作物形态识别,开在了作物栽培学实验课堂,导致没有课时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学生普遍认为实验的知识性薄弱,对课程的认知度和关注度下降,达不到专业能力提高的教学目的。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满足实习单位的要求和学生对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整个生产环节的参与,农学专业综合实习将以前按专业实践要求的分散“三段制”实习,即第六学期专业核心课程上完后6月份的教学实习、第七学期9月份的生产实习、第八学期毕业前的毕业实习,合为第六学期4-8月份的“一段制”实习,实习地点为科研单位、基层团场和企业,每个点2-3名学生。虽然农学专业已建成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规范化的实习环节,但由于实习经费的短缺,实习指导教师无法做到巡回指导,学生不知道如何展开专业实习,实习日记成了生活流水账的记录,更谈不上撰写科学、严谨的实习专题。同时,实习单位对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践基地教学活动随意性较大。分散实习造成了学生成为科研单位和公司不花钱或少花钱的“高级技术工人”。

鉴于此,用系统论的观点改革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统筹设计实验、科研训练和综合实习,注重专业实验和生产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二、应用系统论的观点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一)从系统的整体角度发现问题

围绕专业特点,遵循“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的实践教学规律,顺应兵团现代农业发展和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构建与科研、生产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由于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学生背景知识差异大,如来自某些地区的部分学生从未见过水稻,而来自另一些地区的学生可能从未见过棉花,他们难于理解这些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解决办法是实行分段式实践教学,从最基本的作物形态辨识开始,通过作物种植,学生对作物形态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带着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再学习专业课程,更加主动和积极。因此,基本技能训练应从基础实践开始。

专业实践是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的关键,借助于专业课程实验、小学期创新训练、教学和生产实习等环节实现。课程实验、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给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的平台,小学期制创新训练为学生提供了分析问题的平台。借助科学、合理的符合专业特点的专业实践,使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简单接受过程变成技能锻炼过程;使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中训练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考、分析和探究问题中获取、应用和更新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创新能力和训练专业技能。

综合实践通过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实现。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环节给学生提供亲自解决问题的平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透彻和牢固,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可以得到很大提高。总之,借助循序渐进的全程化实践教学,达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的。

(二)从系统的层次角度分析问题

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分为有序递进的三个层次:一是以农作物生产基础训练为主;二是系统的专业主干课程实验教学;三是以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为主,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学生实践能力循序渐进提高的思路,优化了农科类专业教学与科研、生产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从系统的关联角度解决问题

大一借助《农学专业概论》课程,主要通过讲授作物新品种、栽培新技术、新型农具、新型灌溉技术及精准农业技术等和参观学习,提高学生对新疆现代农业的感性认知,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感。大二结合农学实践基础课程,把作物形态观察纳入到农事操作环节中,建设“作物形态观察图库”,有计划地进行农作物生产实践的“启蒙教育”,使学生能结合一年级植物学综合实习所掌握的技能,对大田作物的形态进行系统了解和学习,实现实践教学从植物学到作物学的科学对接,确保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兴趣的同步提高。

大二和大三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安排两期小学期,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第一期小学期为大二第四学期末2周,开设“作物生理研究法”课程。第二期小学期为大三第六学期末2周时间,依据专业主干课程——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三个方向,开设“作物研究法”课程,通过播种、管理、调查、数据采集、处理以及写作等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倡顶岗实习,组织学生在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实践,引导学生进行创业锻炼和创新训练,实现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全员育人的新模式。同时,从组织、标准、制度和反馈四方面全程监控实习效果。总之,借助于“一年级的认知实践”+“二年级的专业实践”+“三年级的创新创业实践”+“四年级的综合实践”,达到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培养目的。2013年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学生就业率达到90.04%,其中企业与基层就业率达到49.43%,考研率达到34.87%。

三、结语

以“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为主体框架,遵循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培养循序渐进的思路,构建了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与科研和生产服务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按照“创业与创新”2个出口培养学生,使“创新与创業”意识始终贯穿于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从低年级开始进行创新教育和培养,在高年级开设创业培训,使学生在创新中不断成长,在创业中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汪应洛.系统工程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陈雨海,邢金亮,等.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农学本科人才[J].高等农业教育,2002,(3):70-73.

猜你喜欢
农学专业实践能力
基于现代农业的农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研究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