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作文能力浅谈

2018-05-03 03:06台增洁张玉彬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15期
关键词:小学生情境语言

台增洁 张玉彬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日常的作文教学应从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入手来组织作文教学,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的动力,有兴趣就有作文的潜力,学生有了写作文的兴趣就不会对写作文产生恐惧心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呢?

首先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愉悦的作文情境,激发学生想要表达的欲望,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如,用语言来描述情境、用图画来再现情境、用实物来模拟情境、联系实际生活情境等。在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情绪就会是高涨的,思维就会是活跃的,因而学生就能轻松地入境生情,融情于境,自然而然地就想到要用文辞来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情感。

其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写作,随意表达。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随时把自己所见所思记下来,写下来,串联起来,日积月累,聚沙成塔。在一次作文训练中,教师可写下许多不同内容的作文题目,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作文题目去写,或者针对同一内容作文,教师可帮助学生提供多个题目,让学生去选择有话的题目去写。如,在写畅想上海2010年世博会和学生身边的新农村建设的作文中,可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些题目:《世博在我心中》《情系世博》《相约世博,欢聚上海》《我身边的新农村》《我为环境治理作贡献》等,这样做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题目的多样性和训练的趣味性,又为学生提供了尽情施展潜能、显露个性的机会。

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对生活的体验是作文的源泉,要写好作文,必须联系实际生活,仔细观察实际生活,理解感悟生活的意义。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如,有位语文教师带学生走出教室观察生活,大家兴高采烈,看滿山都是红橘挂满枝头,学生在游记中写下“金秋硕果累累,万山红遍,是丰收的季节,看到农民丰收的喜悦,古代诗人也不会光是悲叹秋风扫落叶了”。在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方面,引导学生不仅要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生活是学生学会观察的广阔天地,是作文的源头。小学生生活空间比较狭窄,对事物缺乏观察的机会和意识,因此,要积极引导小学生多接触社会,多参与各种实践。让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留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三、培养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重要的是引导小学生积累好写作的素材。只有广泛地重视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1.关注生活的积累。

要积累生活,教师就要开放作文课堂,把学生带出教室,带进大自然,带进社会,引导和鼓励学生体察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开放作文课堂,会极大地丰富学生生活,拓宽学生视野,开阔学生胸怀,这不仅是作文训练的需要,更是生活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因为这些积累对学生的一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重视语言的积累。

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就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因此,在教学上,要坚决摒弃琐碎的内容分析,重视朗读和背诵,把工夫花在指导学生读原文上,真正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学习语文和做其他任何事情一样,必须遵循它的自身规律。语言积累的过程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理解、鉴赏、记忆、运用,从而丰富语言积累。拓展课堂内外,拓展语言积累。语文阅读课上,不但可以读现代的书、报、杂志还可以读一些古典名著和唐诗、宋词,不仅可以读名家名篇也可以品读同龄人的优秀习作。总之,积极引导学生的语言积累兴趣,巧妙激发学生的语言积累欲望,让学生被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对阅读、背诵的需求和欲望。积累有了内驱力,就可达到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让学生的语言仓库中有较丰富的语言储备。

实践证明,作文教学只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那么学生的作文能力就一定会逐步得到提高。

猜你喜欢
小学生情境语言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我是小学生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