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从自己做金融到“帮别人做金融”

2018-05-03 17:06张玥南方周末实习生吕品
南方周末 2018-05-03
关键词:金融业务金服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记者 张玥 南方周末实习生 吕品

与银行相爱相杀多年,互联网巨头们终于看清了自己。它们选择了“去金融化”的本质是,不放弃金融牌照的同时,弱化金融资产,强化金融服务。

南方周末记者 张玥 发自上海

南方周末实习生 吕品

“京东金融不做金融了吗?”2018年4月博鳌论坛期间,京东金融CEO陈生强的一番话引发了人们的广泛猜测。

他说,“未来,京东金融将把全部的金融资产转让给银行等金融机构,而京东金融扮演的角色是为金融机构服务,将全部业务转为ToB(面向企业),做科技型产品服务。”

几天后,又有互联网金融企业做了相似的表态。乐信CEO肖文杰公开演讲时说,“未来将不做金融业务、不参与金融业务竞争,做各大金融机构最好的合作伙伴”。

早在2017年3月,蚂蚁金服就曾发出类似声音。其宣布将定位于“Techfin”(科技金融),“未来只做Tech(技术),帮金融机构做好Fin(金融)”。

为什么互联网平台的金融业务集体发生了转向?它们会割弃自己的金融业务吗?对此,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以上三家公司,它们表示,“不做金融”不是下架已有金融产品,而是“去资产化”,将主营业务收入转移到科技服务上来,更加明确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的分工。

“去资产化”, 帮别人做金融

京东金融对南方周末记者解释,“京东金融2.0阶段”,模式是B2B2C,第一个B(即企业)是京东金融,中间那个B是机构,可以是政府、金融机构等,最后的C可以是小企业,也可以直接是消费者。在逻辑层面,京东金融将从服务最终客户转变为服务企业。

从盈利方式上,也将从由资产方式获利,变成由服务方式获利。简而言之,就是“从自己做金融,变成帮别人做金融”。

未来京东金融将不再持有金融资产,将金融业务逐步向金融机构转移,成熟一块、输出一块,包括白条、京保贝、京小贷等。金融机构可以在京东金融的场景下,直接做资产、资金和用户运营,京东金融帮助金融机构做相关运营。

此前,在其CEO陈生强对外表态的几天以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网站披露,京东拟以5.37亿元参与安联财险中国增资,增资后持有33.33%股份,将成为第二大股东。但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参与投资安联财险的主体是京东集团,而非外界认为的京东金融。京东金融在2017年已经实现从京东的分拆,尽管目前其从管理上仍在整个京东体系内,但从股权关系上,已经是独立身份。

保险牌照不是京东金融在拿,并不意味着京东金融不愿意去拿金融牌照。京东金融认为,未来不再持有金融资产,不代表不会有金融创新产品出来,而做创新产品就要保证产品合法合规,所以依然需要获取相关牌照。也就是说,是做金融,还是做科技,牌照并不是衡量标准。

他们同时对南方周末记者解释,“不做金融,更多的是指去资产,不以资产为收入模式,不是不涉及金融业务”。其实定位于金融科技、服务金融机构,是京东金融2015年就提出来的方向,跟目前强监管的环境变化没有太大关系。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向?CEO陈生强在今年的博鳌论坛期间曾公开解释过,是由于净资本的限制。

他说,一个机构从事金融业务,有净资本的限制,有多少钱决定了规模有多大,就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代表了银行对负债的最终偿债能力,净资本也代表了金融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越多越好。

企业做金融的“天花板”就来源于净资本,但是京东金融的能力不在于资本,而在于对用户的洞察、在于可以用一个新的模式做好风险定价,在于科技。所以,拼资本金是与它们核心能力相悖的模式。

为什么几大互联网平台同时表态“去金融化”?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监管环境变了,现在强调任何金融业务都要受到监管,都要取得牌照。

而且《金融控股公司条例》可能很快要出台,其中对于达到一定规模,比如5000亿以上的互联网平台要作为金融控股公司来管理,可能还会提出资本金的要求。这对于平台来说合规压力和监管压力非常大,所以它需要轻资产化,以减少监管压力。

“贴标签”是 躲不过监管的

明确科技定位,从公开资料来看,蚂蚁金服可以说是业内最早的企业之一。

在2017年1月的达沃斯经济论坛上,蚂蚁金服CEO井贤栋表示,更愿意用“Techfin”而不是“Fintech”来定义自己,“这不是玩概念,而是从根本上的理念的不同。‘Techfin是用技术能力去助力金融,去服务那些普通消费者、普通商户”。

从2016到2017年,“科技”成为了蚂蚁金服内外频繁出现的关键词。2017年3月,蚂蚁金服宣布向基金业开放,并表示未来会只做tech(技术),支持金融机构去做好fin(金融)。三个月后,井贤栋再次对外发言时说,“蚂蚁金服是一不小心进入金融领域,我们擅长的是科技、技术”,定位是一家科技公司。

他认为,首先,蚂蚁的开放不会走回头路、成熟一个开放一个;其次,对所有的金融机构平等敞开大门,没有亲疏远近之分。支付宝、网商银行、借呗等消费金融产品都已经开放跟金融机构的合作。

一位接近蚂蚁金服的资深业内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蚂蚁金服在2014年成立之初,就提出了“互联网推进器”计划,它正旨在做开放平台,用自己的技术和经验赋能金融机构。

“其实对科技的强调是个战略认知逐渐深入的过程,而且是越来越坚决的,它并不是突然的转向。”他说。

对于由于监管压力而调整口风的说法,他予以了否认,“如果是权宜之计,企业说自己是科技企业,监管就认定你是科技企业吗?以为给自己贴标签就能规避监管是不可能的。”在他看来,这是企业日益意识到科技的战略作用而自然产生的自觉选择。

为什么不做“离钱最近”的金融领域,选择科技?他说,有的公司只看未来三年五年,有的公司会看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前面一种公司可能是利益驱动的,寻求快速变现,如果蚂蚁金服选择这样做,借由巨大的流量也可以获取最大利润,但短期利润最大化不是它的选择,它的选择是为未来筹谋。如果一个公司要做100年,什么东西支撑它走下去?肯定是科技能力,只有保持科技能力,才能永远领先一程,应对不同的挑战。这是它选择这条路的逻辑。

与银行进入“蜜月期”

实际上,在这轮表态之前,互联网公司已经开始了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甚至已经非常深入。

京东金融目前已经与400余家银行、120余家保险公司、110余家基金公司和40余家证券、信托、评级机构合作。光2017年,京东金融就与中国银联、中国工商银行、光大银行等市场头部的金融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京东金融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对外输出的技术主要是人工智能和数据技术两方面,将前沿技术产品化,比如做定向营销的“京东来客”、一站式数据科技服务平台“京东稻田”和风控产品“安全魔方”等。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以银行为例,每次的合作模式都不尽相同,因为每个银行的能力和需求不同。

对于技术已经很强的大型银行,可能需要互联网平台去帮它试水创新型业务,比如无人店铺,这些它们自己也可以做,但计算过开发成本后,觉得外包服务更划算,所以选择对外合作。而小型城商行又不一样,它们想做本地化以外的生意,但整个系统能力不是很强,重新搭建团队很麻烦,也会选择外包。

“现在整个的科技公司和银行已经开始进入到蜜月的合作期。以去年几大行和几个科技巨头结对子开始,这种趋势已经发生。现在行业里大家公认,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在合规和效率上才能实现最佳平衡。”乐信方面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乐信集团早在2013年就创办了“分期乐”平台,拥有分期消费场景。其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未来将全面向金融机构开放,将分期电商、分期借款、信用卡发卡、信用卡分期等一系列产品标准化,让金融机构“拎包入住”,构建互联网消费金融生态的“网上营业厅”。

在银行合作方面,它们已经先后和农行、建行、浦发、交行等做了初步尝试,将分期电商植入到银行App中。接下来,也将和银行合作推出“乐借”开放借款平台,金融机构可以把自己的产品放在上面。技术方面,会输出智能化风控引擎“鹰眼”、自动对资产分级定价的“虫洞”技术平台,以及互联网运营能力。

在收费模式上,每种产品都不同,有的是赚取商品利润,有的是服务费分成,也有按导流用户收费的。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消费金融领域方兴未艾、科技金融仍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同的机构会选择不同的定位。目前互联网公司发现了新的定位或者说更加明确了它们的定位,这对于整个金融科技生态的发展是好事。

它们和银行的直接竞争会减少,合作空间会越来越大。它们之间通过互补合作,能更好地应对客户需求,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创新,降低金融成本,同时提高相关的风险控制水平。实际上过去一段时间,它们的合作已经非常深,效果也非常明显。

竞争合作关系链

“波澜壮阔,又鱼龙混杂。”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这样形容过去几年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他撰文总结,通过三类产品,使得互联网金融机构迅速实现了对金融市场的攻城略地。首先是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2017年第三季度余额宝以1.5万亿元的规模超越了同期招商银行个人存款的总和。第二个是互联网贷款,颠覆了从前的借贷模式,也产生了诸多乱象。第三个是第三方支付,支付宝、微信的支付和线下扫码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付款习惯。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平台的金融业务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如何呢?董希淼总结,经历了合作、竞争、又到竞合三个阶段。

在互联网公司金融业务诞生之初,它需要与银行紧密合作,比如第三方支付的诞生就要以银行卡为载体。而后互联网公司迅速发展壮大,部分代替了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功能,演变为竞争关系。近年来,两者又更多地走向合作,互联网巨头和大型银行之间频繁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如建行与阿里、工行与京东、农行与百度、中行与腾讯。

之所以产生竞合关系,他认为是因为两者存在明显的互补。以信贷业务为例,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低、从业人员素质高、风险管理经验丰富,善于提供大额和中长期贷款;而互联网机构流程简单快捷、用户体验好、场景丰富,善于提供小额、小微贷款。

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技术发展,用户的金融需求和消费习惯发生了深刻变迁,更好地满足用户成为了双方共同的追求。另一方面,金融监管政策不断收紧,对双方都产生压力,加强合作成为共同的需要。

但从另一方面看,双方的密切合作也让金融风险更具有隐蔽性、传染性。双方不同业务之间的关联、交叉、渗透,使风险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在跨行业、跨市场、跨领域过程中易于监管套利。

因此监管部门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国际上,英国率先在监管领域引入“沙盒”概念,指在有关机构的授权下,可在特定范围内进行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创新测试,有效解决了金融体系对于科技创新的风险容忍程度有限等问题。董希淼建议,为了更好地推动互联网公司与商业银行合作,我国可适时推出“监管沙盒”创新机制。

猜你喜欢
金融业务金服南方周末
绿色金融回顾与展望
一份来自南方周末的特别邀请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高杠杆融资难以为继 央行叫停蚂蚁金服ABS产品
蚂蚁金服:区块链申请数全球第一
邮政储蓄银行金融业务管理的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
中小型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