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的回眸

2018-05-04 02:30刘朋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传承创新

刘朋

摘要:《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又称《四美图》是金代以来,流传在平阳以古代人物为题材,节日期间在房舍厅堂张贴为主的、民间年画性质木版雕刻画,它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木版年画。图中线条继承盛唐气象,气势恢宏却不失温婉细腻。线刻精致入微,体现匠人高超技艺,是我国木刻版画中带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本文欲探究《四美图》中在线条刻画方面对线描、刀刻以及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从而得以探讨其对当今艺术创作的启迪与当代创作者的对待艺术创作的自省。

关键词:传承;创新;工匠精神;艺术自省

一、窈窕倾国,前世今生

1909年,沙俄大佐柯基洛夫将盗开了额济纳旗黑水城佛塔中的窖藏,现存最古老的中国古代年画《随朝窈窕呈傾国之芳容》又称《四美图》(以下简称《四美图》)始露芳容。这一幅版画是用墨版印在一张竖二尺五寸、横一尺多的纸上的。内容是描写我国历史上的四位美女,就是汉成帝宫中婕妤、后立为后的赵飞燕;曾经怀抱琵琶出塞和番的王昭君;后汉完成《汉书》的班姬;晋朝石崇的爱姬绿珠。柯基洛夫将《四美图》盗走之后,藏于当时俄罗斯亚历山大三世博物馆。1914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狩猎直喜博士,到欧洲旅游考察,途经俄国时,获得了影印件。持归日本后,便在日本《艺文》杂志上发表出来,标明是宋金时代的中国版画。这是这幅稀世佳作首次面世。

进入新世纪,一大批学者投入民俗学研究中,这其中的年画艺术更是被称之为“民间美术的龙头”。所以在“申遗”过程中,《四美图》是绕不开的中国木板年画扛鼎佳作。它的留存为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年画的珍贵性、独特性、艺术性。

二、传移模写,气韵犹存

《四美图》从整体上看,古朴典雅,装饰性强,繁而不乱,别具风韵。构图完整丰富、人物塑造性格迥异。然而在画面所传达的出的气息来看,唐风扑面。头饰、衣饰花纹都与唐代《捣练图》(如图1、2所示)高度相似,这足以说明四美图是对唐代绘画风格的继承。画中线条疏密不一,松弛有度,用丰富的线条勾勒出繁重的衣饰花纹,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富有张力,高度还原了盛唐气象,所以称之为华丽的回眸不足为怪。

四个人物的形态都刻画的惟妙惟肖,显示了作者传神写照的杰出本领。这种画面风格的传习,在敦煌壁画《都督夫人礼佛图》中所表达的人物开脸、衣饰、头饰等也都有着高度的重合。四美图线条圆润有力,搭构合理,疏密得当,使绘画在雕版上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唐代贵族所推崇的丝织品轻薄、透亮,也为画家表达物象提供了直接的参照,也就有了“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之类的描述。

因此,《四美图》在对于质感的表达上,很好的传承了唐代的绘画形式,面部线条平滑纤细。人物衣袖飘飘,如迎风垂柳。栏杆后湖石嶙峋苍劲,线条厚重,与石后牡丹花的纤弱形成鲜明对比。

三、以刀代笔,匠心独具

“金平水本”已经成为中国书籍史上的一个特定名词。无论从印刷品的质量还是书籍现存的数量来看,金代是山西刻书的鼎盛时期,使得元代的刻书也继续向前发展。金代书刻,以平水(一名平阳,今山西临汾)、燕京为中心,形成全盛期。

在人物的上边,刊有楷书“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标题。仍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楷书之遗韵。(如图3、4所示)此十字取法颜真卿早期代表作品《多宝塔碑》,行笔潇洒平稳,转折棱角分明,行笔流畅,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并且通过现存图版中的“之”、“芳”等字清晰的连带结构,依旧能够窥见雕刻匠人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高度还原的绝妙技艺。

在标题下的长方框中,刊有“平阳姬家雕印”发售店标,也可以认为是最早的商用标志之一。图版中每一位美人的面部上方,刊有长方框的“王昭君”、“班姬、“赵飞燕”、“绿珠”的题名。

在山东嘉祥武氏祠所出土的《荆轲刺秦王》画像石(如图5、6所示)所描绘的场景中,对于秦王、荆轲都有竖框内加文字进行人物身份标注的例子,这种形式在《四美图》中也有所体现,这也是多人物情况下标识处理的一种沿袭。

所以说这是一幅在绘画技术方面相当写实、在雕版印刷方面精致入微的划时代的版画杰作。有趣的是图中王昭君的执笔法也为后世书法史的考究存留了一份真实的史料。

四、结语

历史的长河大浪淘沙,各种艺术形式经历着兴衰无常、褒贬不一的命运。年画,就是这其中的代表。当然年画的兴衰并不是几句言语所能阐述明白的,这其中滋味,人各有知。

在经历了宋元版画巅峰之后,从年画的艺术高度、制作水平都大不如从前。所体现出的的就是制作水准低下、题材单一等问题。被誉为明代最高水准的雕版印刷品《水浒叶子》也早与同时期的日本相去甚远。现在看日本的雕版绘画而回观我国之年画,不免遗憾。

现在,在中国的城市与乡镇依旧有一批“守艺人”在默默坚守这方净土。让我们仿佛看到最真切、最纯粹的艺术传承——也许可以称之为灿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中国年画艺术吧。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传承创新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