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芬兰教育的符号

2018-05-05 02:11MarjuMarkkanen
新阅读 2018年1期
关键词:芬兰场所纸质

文/Marju Markkanen

读书习惯从我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书引领了我整个人生,我学到了知识,学到了与人交往的各种能力,我非常享受阅读的过程。

从阅读中我获得了无限的力量。我在芬兰的时候是一个兴趣颇为广泛的读者,阅读不同类型的书。这个星期到了中国以后,从南京的新化到北京的延庆,翻译一直陪同我拜访了多所学校,会见了50多名校长。大家一致向我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突然间,我觉得发现了另一个世界。为了保持一种学习的能力,保持一种探索世界的能力,昨天我在书上阅读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中国的京剧,这都是纸面上的,但是到中国以后我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要想成为一个好的阅读者,其实书本上的阅读可能还不够,更重要的还是要去实践。

芬兰是世界上阅读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缩写)测试中,芬兰的成绩非常好,也是识别教育国度芬兰一个很重要的符号。芬兰也是世界上阅读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曾经,芬兰人均阅读量能够保持在每年400多本书。因为我本人在芬兰生活过十几年,我的孩子从能阅读的时候,几乎每天要阅读几十本书,晚上给他读,不读完他就不睡觉,天天都是如此。

特别介绍一下图书馆,为什么要介绍图书馆?近年来,人们从纸质书上的专注力和阅读习惯,逐渐向有声读物和电子书迁移,看电子书的更多一些。全世界都面临相同的变化,纸质书的阅读习惯是不是人类所遵循的?它改变了什么?芬兰所做的就是重建图书馆,以前的图书馆就是一个阅读的场所,现在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阅读的场所。在芬兰一个只有十万人的城市,你看到最好的建筑、最好的设计永远是学校和图书馆。图书馆不仅是阅读场所,人们可以躺在图书馆内类似小屋子的空间里看书,还有很多主题性活动,例如小音乐节的展示。图书馆由读书的场所逐渐变为一个综合体,一个社区,人们愿意去,从而保持学习的兴趣、学习对阅读的兴趣。因为它像是一个温暖的家,人们在这儿很放松,人们不但能学习到知识,同时还能与人交往,还能展现自己,让阅读习惯从有声媒体回归到纸质媒体,还原图书馆阅览的主要功能。

在芬兰,城市再小,也会有一个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城市的必备设施。芬兰的学生、老师、家庭,是三位一体,有必读书目来指导阅读。凡是家长热爱读书,他们的孩子也会热爱读书,包括孩子们的成绩也会非常好。芬兰学校和中国学校教育理念非常相似,努力做到触手可及的阅读,随时随地的阅读。

2008年我从芬兰来到中国,想建立一个公共汽车流动图书馆系统,在每个星期某一天的固定时段,出现在你们家的门口,或者出现在某个学校,确保孩子们能够自由地借书还书,同时还有专门的人根据他们的年龄帮助他们选择书目。为了确保读书的质量,学校有专门的读书证书,每个学生每年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书籍阅读才能获得证书,在获得证书的基础上进行评奖,每个学生都为获得读书证书而努力,同时还会为争取奖项而努力。阅读习惯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机制,包括内在的奖励机制,建立有保障的阅读习惯和有保障的阅读质量。公共汽车流动图书馆体制数十年如一日,未曾改变。学生在选书的时候完全根据个人兴趣,而且选完书以后互相分享,读完书以后也互相分享,互动交流让读书的质量非常有保障。

阅读是芬兰教育的符号。重建图书馆,建立阅读保障机制,贯彻学生、老师、家庭三位一体阅读教育理念。是芬兰一贯坚持的。

猜你喜欢
芬兰场所纸质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四川省图书馆发布2019年阅读报告
芬兰年轻女总理的“开挂”人生
布达拉宫纸质文物修复——以佛经公文为例
远离不良场所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芬兰学校能治愈“厌学症”
在芬兰坐火车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