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幼儿礼貌教育

2018-05-06 18:07林丽
文教资料 2018年2期
关键词:主动性误区

林丽

摘 要: 礼貌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要求。人们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对其进行礼貌教育。幼儿的礼貌教育存在误区,没有认清礼貌的真正内涵,不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强调从外部行为塑造进行礼貌教育。要想使幼儿的礼貌教育有实效,应该丰富礼貌行为教育的内容,尊重幼儿的实际心理发展水平,不对其做出过高要求,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内心对礼貌认可并自觉转化为外在行为。

关键词: 幼儿礼貌教育 误区 原因 主动性

人们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礼貌教育。无论是出于文化传承,还是为了孩子以后的发展,家长们对此不遗余力。在幼儿早期教育中,礼貌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如何理性、科学地看待、实施幼儿的礼貌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礼貌教育存在误区

1.幼儿因为不打招呼而遭到谴责

一成人带孩子出行,路遇熟人,成人打了招呼,让自己的孩子称呼对方,孩子没有吭声,这时成人说“没有礼貌”。

打招呼是人与人交往必备的起始行为。成年人在遇到熟人时不仅自己打招呼,还会教育幼儿打招呼。幼儿顺从,就会得到赞扬,做得不好就会遭到批评。成人把打招呼看得很重,会因为自己的孩子不向他人打招呼而觉得丢脸。

2.幼儿不谦让的表现遭遇谴责

一个2岁的孩子玩旋转木马,非常感兴趣,非常急切,兴奋地往前走。这时另外一个年龄差不多的孩子也往前走,在入口处两个人挤在了一起,第一个孩子用手推了第二个孩子一下,第二个孩子没说什么,也没有哭,继续向前挤。这时,第二个孩子的妈妈不高兴了,大声斥责第一个孩子:“怎么这么没有礼貌?”我们的文化提倡谦让,怎样才算谦让?是不是对待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求谦让?

3.礼貌教育起始时间早

孩子很小的时候,甚至还抱在怀里的时候,家长们就会对见到的认识的人告诉孩子应该如何称呼对方。幼儿肯定不能理解大人的这种教育,也不一定会做出大人期望的行为。但是有些成人会用幼儿是否很好地打了招呼对幼儿的行为做出评价。不适当的评价会对幼儿产生伤害。幼儿对成人的这种评价是否理解都是问题。

二、教育误区产生的原因

1.文化传统对礼仪的重视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中国人从古代开始就重视“礼”,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只不过,古代社会对“礼”的重视是把“礼”作为一种伦理制度看待,通过“礼”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确宗法关系,维护固有的统治秩序。但是,作为道德修养,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1]。中国古代教育从蒙学开始就重视儿童的伦理道德规范教育,长幼有序、谦让、尊老爱幼。在几千年的文化熏陶下,我国对礼貌教育极为重视。

2.现代社会对礼貌的重视

现代社会稳定和平,儿童教育受到了极大的重视。部分成年人认为礼貌是成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的家长甚至说,一个人可以学习不好,但一定不能没有礼貌,把礼貌作为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最基本条件。成功不容易,对于怎样才算成功人们也有不同的理解,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在与成功有关的条件中,礼貌也许是最容易培养的内容。

3.克己复礼的教育传统

克己复礼,一般的理解是把其分成两半,“克己”和“复礼”,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任性,管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其超出一定的度,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从这一思想出发,成年人要求孩子克制自己的冲动,要忍让,要按照大人告诉你的规矩做事。

三、理性看待礼貌教育

1.弄清楚礼貌的内涵和外延

“礼”的主要含义有四个:第一,仪节,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如礼节。第二,行为准则,符合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如礼教。第三,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如礼让、礼遇、礼赞、礼尚往来。第四,表示庆贺、友好或敬意所赠之物,如礼物[2]。“貌”,指一切有形事物的外形、样子。因此,“礼貌”就是礼在一个人身上的外在表现。

和幼儿礼貌教育有关的主要是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礼节、礼物。打招呼仅仅是礼貌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打招呼是礼貌,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大声喧哗表现了对环卫工人、对自己所处环境中其他人的尊重态度,坐公交车时不要独自占有一个座位、没有人让座也会自己抓牢站稳是对其他乘客的尊重,出去游玩不乱跑、乱撞、乱爬、乱蹬、乱写、乱画是礼貌的具体体现。诚实、守信也是礼貌的表现。不能把礼貌仅仅局限于打招呼,也不能因为幼儿不打招呼就谴责其不礼貌。让礼貌教育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礼貌之花才能遍地开放。

2.礼貌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

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得到普遍认同。他认为,童年期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0—5岁、5歲—10岁和10岁以后三个阶段。0—5岁阶段,儿童只能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道德认知不守恒,也不懂规则对社会行为的约束性。5岁—10岁阶段,儿童对行为好坏的评定,只根据后果,而不是根据行为者的动机,道德判断的标准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10岁以后,儿童的道德判断受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支配,外在的道德标准内化于己。既考虑自己的利益,又考虑他人利益[3]。处在不同阶段的儿童对道德的认识和理解是有其阶段特点的。

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不必过早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要尊重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在幼儿心理没有成熟之前耐心等待。操之过急,甚至加速发展,让孩子变成懂事的“小大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会带来一定的危害,要把孩子当孩子来看待,根据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教育。

3.礼貌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礼”可以说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了。“礼”的形成不应该是外在强加的,而应该是内在认可、接受的。有的人对克己复礼有另外的解释,把“克”解释成“能够”,“克己”是能够自己做主,“复礼”是实践礼的要求。一个人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仁”,也就是人生正途,走上人生正途是完全靠自己的[4]。

我们会发现,当孩子因为争抢、没打招呼受到批评时,看着成人不高兴的脸色,孩子一脸懵懂,他实际上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惹成人不高兴了,胆子大的孩子会不服气地反驳成人,结果遭到成人更加严厉的批评,因为他又犯了一个错误,没有听从大人管理。顺从式的教育并不能让人发自内心地认可,仅仅是表面上的服从。这种教育效果不好,还易压抑人性,甚至对人的心理造成摧残。

尊重儿童,相信人的内心有向真向善向美的欲望,把这种欲望激发起来,让儿童体验真善美的好,小心培育儿童内心真善美的幼苗,用合适的方法浇水、施肥,让其沐浴阳光雨露,儿童自然会用美好的行为对待周围的人。

参考文献:

[1]briskly.礼貌[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4%BC%E8%B2%8C/3520033?fr=aladdin,2017.10.13.

[2]六耳银狐.礼[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4%BC/2325032?fr=aladdin,2017.09.16.

[3]IOU_Becks. 认知发展理论[EB/OL]. https://baike.baidu. com/item/%E8%AE%A4%E7%9F%A5%E5%8F%91%E5%B1%95%E7%90%86%E8%AE%BA/7876079?fr=aladdin,2017.09.10.

[4]傅佩荣.告诉你真正的“克己复礼”[EB/OL].http://cul.china.com.cn/guoxue/2012-01/11/content_4754328.htm,2012. 01.11.

猜你喜欢
主动性误区
冬季洗澡的误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预学的实效性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看病常有四个误区
当前我们对军事体育认识的几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