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上文学的一叶扁舟

2018-05-07 15:56胡君意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善感少时吹口哨

胡君意

或许我们都有这样类似的童年:因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足而把希望和渴求寄托在书籍的世界里,寻找自己生活中所没有的东西。我也曾和姚老师一样,幼年时把书当作自己的朋友,幻想着让各种多彩的童话来弥补内心的空虚,掩盖现实中的孤独。我不知道这样算不算是自欺欺人,但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吧。

孔子云:“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少时与当下,姚老师都是这样一个人。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然而亦有不变的东西,它沉淀在心里,总有什么留住了它,想必那就是书的灵气。几十年来,她与书籍和“贤人”共度歲月,过去的箴言都刻在时光的里程碑上,珍藏在书里,由它们默默看守。

记得她曾在一堂课上告诉我们,米切尔的《飘》是让她受益颇深的书:幼时第一次开卷翻阅,仅为书中的情节所震撼;在青涩的少年时代再次品读,对主人公的命运有了一定深刻的感触;待到成年之后,三顾长篇,才发现斯嘉丽所拥有的坚强、洒脱的精神正是我们人生所需要的。由此亦可见,阅历的丰富确实是长年累月慢慢积累的过程。

这也是老师一贯的作风,拓展课外的阅读,再结合她自己的实际经历,教育并感化我们这群处于青春期的懵懂学生。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写的一篇《口哨》,那时老师初来我们班任教不久,彼此都不是特别熟悉,也是这一课让我们更加了解对方。那节课,姚老师讲得声情并茂。从童孩时期的好奇、兴趣,到少年潜意识的叛逆心理,一个富有文艺气息的小女孩也热爱上了吹口哨,直到一次在公众场合下吹口哨丢了脸,从此再也不敢碰它。时过境迁,看到电视上的口哨表演,睹物生情,她想试着重新捡起尘封已久的少时爱好,却发现自己早已吹不成调……读到高潮,老师激动得有些呜咽,同学们也身临其境,心生感怀。之后她与我们交流彼此心事,以真正关爱少年的方式给少年们的创伤送上一点慰藉。

我知道,老师的这堂课不仅仅是为我们抚平伤口,更是想传达给我们更深的意义。虽然我们一下子不能将它全部领悟,但内心却被震荡着、感动着……我想,那是很朦胧的东西,也是很深刻的东西,岁月会让我将它越品越有滋味。

那个学期,她向我们推荐了龙应台的《目送》和《孩子你慢慢来》两本书,给了我们几节课的时间共同谈论感想。同学们各抒己见,在平实感人又带有一些幽默色彩的文字中体会了学习语文的快乐。这两本散文笔调的书,揭示的都是浓浓的亲情,看罢令人莫名感动。它们或许无法媲美《复活》《傲慢与偏见》此类名著,却是生命最纯粹的展现。

这或许也是当初学习《口哨》一课时老师所要告诉我们的,文学之路必有坎坷艰险,但莫要不问沧桑人事,而是要怀着一颗“有情”的心。所谓“有情”,即善感;所谓“善感”,即体验生活,沉醉流年。把这样一颗心融进文学中,让生命的火花燃烧于文字间,永不熄灭,温暖人们的心田,这就是老师要我们和她一起担负的文学使命。

在姚老师教我们的时候,我曾很好奇老师难道已看透一切,没有什么困惑了吗,否则平日里怎会如此自如地面对一切。随后才知,她们这个年龄段的老师,也面临着生活的种种困惑,并开始感怀人生的意义,且行且思,最终才能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能成为姚老师的学生是极其幸运的。而未来的我,将背负着老师所给予的行囊,在文学路上走得更远,去看落雁平沙海角天涯,去看人间三千景色江南北国。老师,我深深懂得,在烟雾萦绕的时光渡口,我在您的启迪下有幸乘上文学的一叶扁舟,顺着无尽的东流水自由漂流,那就一定不会回头,也一定不会忘记,我们师生曾经交集过的那段时光。

猜你喜欢
善感少时吹口哨
我的拿手好戏
常吹口哨益处多
放下在当下
放下在当下
不宠无惊过一生
走失的狗
吹口哨吹朱小美
多悉善感的鹿角虫
不宠无惊过一生
不宠无惊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