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研究

2018-05-08 02:22成积春刘慧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传承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

成积春 刘慧

摘 要:新时代大学生是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何有效地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成为高校必须要重视的问题。高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应统筹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三大课堂”,建立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创新路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进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3B-0021-03

高校是精英人才的汇聚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中,高校肩负着重要责任,应主动承担起文化育人使命,积极开辟多种路径,有效传播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與精神深入大学生心中,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本文拟就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问题作粗浅探讨。

一、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统筹“三大课堂”,创新传承路径

协调统一“三大课堂”,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化培育功能,通过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让学生过好“认知关”。课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过好“认可关”。再者要发挥社会实践的强化引领功能,在社会实践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引领作用,使大学生真正做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第一课堂——于课堂教学中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4年3月,教育部下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课堂教学是高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好“第一课堂”,需要科学设置课程,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师资力量,改进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评价。

1.科学设置课程,精选教学内容。高校应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在传统文化专门课程设置上既要有选修课,也要开设诸如《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传统文化通论》《中华传统文化选读》等必修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设为必修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切实地去学习这些文化课程,通过对系统知识的学习,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除了弥补课程设置上的不足,高校还应组织专家学者编写课程教材,精选教学内容,使得传统文化课程趋向专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因此,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中,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的同时,还要融入责任教育,培养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格培育的过程,对大学生的文化教育应该致力于人格的提升,这不仅是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大学生个人的高尚追求。

此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各大高校应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会贯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般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来学习传统文化,进而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高校应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文化教育的主导力量,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优秀教师的培育与指导,因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必要和迫切的。高校要积极引进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门人才,定期开展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培训活动,以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教师不仅要具备教的能力,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保证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富有成效,还要具备学的能力,在平时能够自觉、主动、积极的坚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要学思结合,不断地更新思想、开阔视野。

3.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理想的大学课堂应是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果仅仅靠教师单纯的讲授,很难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过程中,真正地将优秀传统文化入心入脑。

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人物,事件,名言名句,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开阔思维,进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熟练应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意蕴深远的中国画与书法艺术,播放戏曲,展示建筑、园林、雕塑的相关图片,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完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变单一的评价为多元的评价。目前,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多为终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化,不能真正检验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效果。高校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要贯穿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全过程。除了期末考试,还可以通过课堂辩论,知识竞赛,才艺展示等课堂活动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第二课堂——于校园文化中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高校应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好其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将传统文化教育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知行合一。

1.高校应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出游,参观当地纪念馆、博物馆、档案馆、历史文化古迹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图片展等,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切身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高校还可以定期举办传统文化专题报告会,邀请相关专家在理论上深入讲解,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影片,如《圣贤教育,改变命运》并让学生及时撰写观影感受。通过影视的直观功能,让优秀传统精神根植于内心。

2.以师生为主体,定期举办读书会活动。鼓励师生参加读书会活动,交流传统文化学习心得,日益增进师生的传统文化涵养。教师可提供诸如《大学》《论语》《孟子》《孝经》等优秀传统文化著作,师生共读,相互交流讨论阅读心得,阐发自己的认识、感想。

3.举办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系列讲堂,如孔子大讲堂、洙泗讲堂、春秋讲坛等。除了邀请传统文化方面的专家,对中国古典文化传统进行深入解读,还可以邀请社会上各行各业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受益者,讲解自己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所感所想。

4.举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书画比赛,征文比赛,历史话剧大赛以及国学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自觉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度。

5.高校广播台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广播台可以每天定时播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故的有关内容,让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到优秀的传统文化。

6.学生公寓是大学生的重要活动场所,也可以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宿管部可以开展“宿舍文化节”,鼓励学生精心设计,在每天生活的寝室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在宿舍小环境中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这能够使学生耳濡目染,陶冶大学生情操,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

7.建设好学校的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为广大学生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让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和学习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资源。

8.图书馆是一所高校重要的文化支撑,是极其宝贵的教育资源,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能与作用。图书馆可以开展“每周推荐”活动,即每周给学生推荐出两三本传统文化必读书目,供学生阅读。再者,图书馆要与时俱进,充分开发利用移动网络资源,积极推广移动图书馆,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栏,推送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手机上阅读,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第三课堂——于社会实践中实现中华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通过社会实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对传统文化较高层次的传承与弘扬。高校应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的机会,同时大学生也要积极投入社会实践中,更好的诠释与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高校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选取学校周边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进行社会调研活动,从研究的角度出发深入发掘中华文化资源。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例,尼山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同时也是济宁市唯一一个历史文化名镇,尼山镇有孔子诞生地尼山夫子洞,高校可以抓住这些周边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参与到尼山本地所举办的刺绣、剪纸、庙会等活动,使大学生真正走进尼山,走进孔子,走进传统文化,调动学生社会调查的积极性,调查后及时撰写调查报告并交流展示。通过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调查活动,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感悟地域传统文化特色魅力。

2.组织学生开展公益性活动。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于实践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高校可以利用课余、周末、寒暑假时间有序地组织学生到周边的养老院、孤儿院开展孝亲敬老、关爱儿童活动;与空巢老人、特殊群体、残障儿童、留守儿童等建立起长期的帮扶关系;开展“学雷锋,献爱心”的仁爱实践活动,使学生将仁者爱人的优秀传统文化付诸实践。

大学生公益性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拓宽传统文化传播渠道,发挥导向作用,进而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除了高校积极参与高校安排的公益性任务,大学生也要自觉开展公益性活动,通过躬身实践更好的领悟传统文化精神,并将传统文化传播开来。

3.高校应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道德氛围,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美德,高校应倡导大学生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同时大学生也要有意识的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将道德实践贯穿于自身生活与学习的点点滴滴中,努力做到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起责任意识与义务意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校可以树立“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道德模范,并宣讲其光荣事迹,从而在大学生心中树立起道德标杆,以榜样的力量带动群体力量,激励大学生践行传统美德,在校园中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4.开展传统节日教育实践活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分支,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高校应抓住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不再是简单的拉横幅,而是开展具有实质性意义的主题演讲,文化论坛、文艺汇演等活动,让学生从中体会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底蕴与内涵。

二、建立完善保障体系,落实高校文化传承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和形式上,而是要在现实中落实,这样,才能达成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目标。要使高校有效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予以保障,建立并完善保障体系,才能推动高校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构想变为现实。

高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当地政府应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度,充分开发当地传统文化文物资源,组织评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免费对外开放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资源,为大众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便捷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多方投资、融资,为有效文化传承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新时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高校应积极借助互联网平台,构建立体化网络传承体系,形成“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这就要求高校要引进一批高层次媒体技术人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技术支持。

高校要真正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高校领导与广大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并有意识的创造条件,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只有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思想上提高重视度,才能为文化传承提供有力保障。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高校担负着培养国之栋梁的责任,同时也要担负起传统文化教育的使命,协调统一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大课堂,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全方位的传承与弘扬,除了三条主要路径,各高校也要依托本校的优势与特色,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积极探索与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自觉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融入三大课堂的学习体验,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内涵,从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自信感,进而自觉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在全社会形成学习与践行优秀文化传统的良好氛围,传播社会正能量,促进国民精神文化素质提高,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为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课题名称: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5Z055)”。

参考文献:

[1]张岂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

[2]王小卫.图书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研究[J].中华文化研究,2016,(3).

[3]张业华.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融入高校育人工作的路径[J].学周刊,2017,(23).

[4]张亚男.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16.

[5]何春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3).

[6]张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及其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

[7]焦连志,黄一玲.当代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培育——全球化與网络化语境下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7,(7).

[8]王金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2017,(3).

猜你喜欢
传承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孝文化的传承路径
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之道
工匠精神:应用型人才职业价值观培育中的现代性传承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