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018-05-08 17:28
中华儿女 2018年9期
关键词:敬礼

还记得地震年龄最小的救人英雄林浩吗?那一年,废墟下的他表现出了与其年龄所不相称的成熟,从废墟中背出了两名同学,导致自己头部和上身多处伤痕……

还记得青川那个“举牌男孩”徐广吗?那一年,他手举自制的纸牌,上面写着“你们辛苦了”,感谢前来救援的官兵志愿者,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还记得“敬礼娃娃”郎铮吗?那一年,左臂受伤的他躺在小木板做的临时担架上,用稚嫩的右手向抬着他的解放军战士敬礼,这个镜头永远刻在人们的脑海里……

一场灾难让孩子们在困境中成长,谁都是一边受着伤,一边学坚强。10年了,当年的孩子们都已经长大,他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但谁都明白,“地震男孩”是他们人生路上永远不会消逝的印记。

林浩——“我不是挂在墙上的英雄,也是个普普通通的人”

地震,改变了包括林浩在内的10多万四川人的命运。那场地震夺走了一手把他带大的外公和天天在一起玩耍的表妹。他们的突然离去,让林浩心里充满恐惧。也正是在地震中,林浩的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时年9岁的他,被压在了地震的废墟之下,组织唱歌来激励同学,在冲出地震的教室后,又折回了废墟,救回了两名同学……

这些报道彻底改变了林浩的人生,“汶川地震中年龄最小的抗震英雄”“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影响世界的20位少年”等荣誉纷至沓来。2008年8月8日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他和姚明一起作为旗手带领中国代表团入场,成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年龄最小的国旗手”。

“当时我使劲爬,爬出来之后又把我一个同学拉出来。他昏迷了,我把他背出去后交给校长。”那一年,林浩几乎把自己这段救人的经历讲了上千遍,他平均每年收到一百多场活动的邀请,当时他的睡眠时间很少,只能利用活动间隙睡觉,有时和别人说话,说着说着就睡着了。

地震后的两年,林浩被当成了人类与灾难抗争的一个精神标志,正在上学的他经常会被邀请参加活动。如果他说参加活动会耽误上课,对方就会轻描淡写地说一句,“缺一节课补一下就好了”;如果他推掉一些活动,就会被人指责耍大牌,被批评没有感恩之心。

林浩在生活中逐渐体会到了“英雄”两个字的重量。“哪一次考差了,别人就会指着我说,你是小英雄,怎么学习成绩那么差?”还有人指着他说,“你是小英雄,怎么能玩游戏啊?怎么能去拍电影呢?这是不务正业!”林浩说,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英雄应该是完美的,“他们有一种道德洁癖”。林浩很委屈,他怀念以前在映秀镇放学后偷吃邻家地瓜的日子。

“最初的两年我是浮躁骄傲的,以自己为核心,觉得满世界的人都知道我。之前我在山里面,也许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地震是一个转变,也有了接触社会的机会。一切都太突然了,根本没有做好准备。那时候心里很煎熬,一度想回老家,但是老家也有流言蜚语。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方面想知道自己是谁,另一方面外界又要告诉你是谁。”林浩说。

林浩说自己是没有童年的。地震以前,他要自己挣零花钱,每天早晨五六点,就和同村的大哥哥,背着比自己还高的蛇皮口袋去捡废品。有一次他上了一辆大巴车,光顾着多捡几个瓶子,在车开了很久后才反应过来没来得及下车。

“地震前,我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留守儿童。地震过后,我的生命里多了很多东西。”地震改變了林浩的整个家庭,带走了他的外公和表妹,以致于很多年过去,他都不愿再回忆和地震有关的任何细节。地震后涌来的荣誉也改善了林浩一家的生活水平,他结束了留守儿童的生活,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那时候他的梦想是考清华大学建筑系,想修震不垮的房子。

在岁月的磨难中,林浩认为必须停下脚步去反思,在精神上给自己“洗个澡”。让自己明白路该怎么走,确定好目标。将这些目标分段,思考怎么一段一段地去实现。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专业上的,别人不认可的时候,应该怎么去调整自己、反省自己。问自己正在做的事是不是想做的,还要问自己到底是谁。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林浩接触到了电影。这些年来,他出演了很多影视作品,包括《大太阳》《我的特一营》《满山打鬼子》《情笛之爱》《哺乳期的女人》等。以前林浩的普通话并不是太好,这给他的表演带来很多困扰。为了练台词,林浩坚持每天六七点钟就起床,重复练习枯燥的绕口令、诗歌和口部操,如今他已经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了。

“想去建筑系,因为想要修震不垮的房子,希望能够通过最直接的方法去帮助别人。随着不断的成长,发现帮助别人的方法有很多。那时候我才慢慢发现,表演、做演员更多的是在做公益。通过这样的方法,比最直接的方法更能帮助人。成长过程中,人的目标是在不停地变化,我的本心是没变的。最初是要帮助别人,两者之间本质上其实没有变化。”林浩说。

2018年3月,林浩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参加了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几所学校的艺考。遗憾的是,他没有收到任何学校的复试通知,只能继续学习,备战高考。

这些年来,林浩面对质疑,总是无比地坚定,他说:“地震让我重生,我这十年来没有忘记感恩,一直在走,不停地坚持着,一辈子都会做下去,认真地去做,才能对得起自己。这些年来,有很多好心人帮助我,感谢他们给了我勇气,无论精神还是物质上,给了我很大帮助。我不是挂在墙上的英雄,也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不努力就对不起帮助我的人。”

郎铮——“身为新北川的羌族孩子,我很幸福”

2008年5月12日那天,郎铮才3岁零一个多月,许多记忆都是碎片。

后来,爸爸妈妈告诉他,他被埋在废墟下十几个小时,是亲人解放军救了他的生命,是杨卫华伯伯拍摄了他在担架上敬礼的《敬礼娃娃》照片。

郎铮的父亲郎洪东是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情报大队教导员,他说:“从郎铮牙牙学语开始,我就有意培养他坚强的性格,教他做人的基本礼仪。学走路的时候,他常摔倒,我从不拉扶,而是鼓励他自己爬起来;他喜欢和我玩‘立正敬礼‘齐步正步的游戏,且进步神速,不到两岁,就熟练掌握了敬礼要领。我为他小小年纪能在那么个特殊时刻向救他的军人叔叔敬礼,倍感欣慰和自豪。”

地震之后,郎铮特别害怕黑暗,即使睡觉也要开着灯,而且时常在睡梦中惊醒,哭闹着不肯再睡,他害怕一个人待在房间里,也不敢一个人去上厕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害怕听到“地震”“北川”等敏感字眼。从前,这个懂事的男孩都是自己每天乖乖睡十几个小时,震后一段时间他必须要抱着妈妈,让她讲故事哄着才能睡着。那些日子里,妈妈给他讲三只小猪分别用稻草、木头和砖头盖房子的故事。震后一段时间,每当讲起这个故事,郎铮总会若有所思,喃喃自语地加上一句“只有地震才能摇倒”,可见地震带来的阴影挥之不去。待身体愈合后,他被送去做心理疏导,一年后才逐渐恢复正常。

2013年“五一”前夕,驻渝某红军师装甲团邀请他们全家到部队参观。郎铮兴奋地跳了起来,因为当年救他的李帅叔叔就在那里。他们全家也为这趟感恩之旅做足了准备:郎铮画了好几幅泥画,爸爸妈妈准备了一块“求助危难显真情,举手敬礼感恩情”的牌匾,外婆亲手绣了9双羌绣鞋垫,一同送到了部队。

郎铮从幼儿园开始就是小组长,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也喜欢坐在小区和公园里画画,画童话中的人物、房子、奥特曼和小汽车。懂事后他就明白了:解放军叔叔是救人的,长大后我也要救别人。

从拍摄“敬礼娃娃”起,杨卫华就和郎铮一家结下了不解之缘。郎铮很黏杨卫华,也喜欢和他玩耍。“那些年里,我们不仅是朋友,更是亲人般的感情。”郎铮的爸爸郎洪东说。“郎铮上一年级时,杨哥也一起送孩子到学校。郎铮加入少先队,第一次戴红领巾、第一次升旗,杨哥都在现场见证,并用相机记录下了点点滴滴。”

在郎铮的眼中,杨伯伯就像铜头铁臂的外星人、变形金刚或奥特曼,所谓的“癌”,只不过是“外星人”害了伤风感冒一类的小病,很快就会康复,而且永不复发。

郎铮说:“2015年2月14日,爸爸妈妈带我探望肝癌复发的杨伯伯。我想哭,但哭不出来。握着他温暖的大手,我像往常那样微笑地看着他,静静乖乖地依偎在他身旁。杨伯伯给了我一个红包。他声音有些嘶哑,耐心问我的学习生活近况。他清晰记得,我还有8年多就要考大学。他语重心长地鼓励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锻炼好身体,全面发展。他还想看着我娶媳妇……可谁知道,那次相见竟成了我们此生的诀别!”

2015年2月26日,杨卫华离世,去世之前,他告诉郎洪东,自己已经安排好郎铮今后读书的事了,初中、高中都在东辰学校读,并且要上一所好大学,选择一个好专业,并委托了他的朋友今后帮忙照顾。

当郎铮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他扑倒在沙发上,拉过被子蒙住头大哭起来:“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伯伯走了,我绝不辜负他生前对我的殷切期望……”

如今,郎铮在重点中学,尽管平时课业重、作业多,但他还在担任班干部。

“我非常喜欢看书,最喜欢的是名人传记。现在看了毛泽东、刘伯温等名人传记,也喜欢军事战争的书籍,以及历史。”郎铮说,平时他都是自己在网上买书,有自己喜欢的,也有老师推荐的。锻炼也是他的必修课之一,他的家中,有足球、篮球、乒乓球等运动器材。书架上,挂着十余块冠军、亚军奖牌,有足球比赛和乒乓球比赛等。

郎铮说:“十年啦,我开始慢慢长大懂事。我知道,身为新北川羌族孩子,我很幸福,但还需要百倍努力,才能真正成为有用之人,不让杨伯伯失望。”

徐广——“要认清明天的去向,就不能忘记昨天的来处”

地震发生时,徐广是青川县马鹿乡中心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学校教学区在地震中被夷为平地。但是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在地震中安然无恙。

那天下午,距学校午休铃响起还有两分钟,仍在睡梦中的徐广突然感觉床在猛烈摇晃。起初,他还以为是调皮的同学在摇床,但隐约感觉寝室里安静得异常,睁眼一看,空无一人。他以为自己睡过了头。很快,他发现宿舍的墙皮都掉光了。楼前大坝传来鼎沸人声,手足无措的老师在楼前叫喊:“娃儿们快出来,地震了!”

徐广小心翼翼地扶着墙壁,走出了宿舍。他吓坏了,全身瘫软,站立不稳,由同学搀扶着。后来,全校师生都转移到了宽阔安全的农田。徐广是全校住宿生中最后一个离开宿舍楼的,他感觉自己被上苍眷顾了一次。他感恩那栋至今“无恙”的学生公寓,以及修建它的工人们。虽然学校的教学区在地震中被夷为平地,但所幸全校师生无一人伤亡。

震后回到家里,父亲不让徐广到处跑。后来,徐广从网上看到地震中满目疮痍与悲恸的照片,悲伤不已。在地震救援期间,徐广在村前的马路上,手举自制的感谢纸牌,上面写着“你们辛苦了”,感谢前来救援的官兵叔叔。这一瞬间被媒体记者捕捉了下来,他也因此成了网络“小红人”。

地震中,徐广家的房子成了危房,不能再住人。2010年,全家人省吃俭用再加上国家补助、贷款,盖了一栋三层小楼,家门口还立着他当年手举感谢牌的巨幅照片。如今,徐广的爸爸在临乡卫生所上班。今年过完年,妈妈从老家前往东莞打工。姐姐也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一家人的日子越来越好。

而徐广的命运同样发生了变化,在地震后不久,他和130名灾区孩子被接到东莞求学,组成了“汶川班”,那是他第一次走出四川。在东莞临时求学的7个月里,徐广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学会了吹葫芦丝、跳拉丁舞和唱校园民谣。

“东莞是我的第二故乡,在那里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逛动物园、跳拉丁舞、吃肯德基、摘龙眼、游览科技馆,还有到青少年宫参加活动。即使现在上网看新闻,看到‘东莞两个字也无比兴奋,情不自禁会点开,期待着出现自己熟悉的地名和人名。”徐广笑着说。

2017年6月,徐广从江油中学毕业。高考后,他对大学想学的专业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什么都想尝试,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文学、历史等,即使自己是理科生。”徐广说,后来静下心来,回想当年在地震中,很多医疗工作者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医生是平凡人,但同时他们又肩负着责任,无私奉献着。”再加上,爷爷和父亲都是医生,也都支持他学医,最终徐广选择了读医学专业。去年9月,徐广考入湖南长沙一所医学院。

进大学后,徐广觉得,大学生活跟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很自由,课余时间多,需要更严格地约束自己。除了学好本专业,课余时间,徐广还报了英语培训班。“国家越来越强大了,今后英语的用处很大。”他还加入了学校的一些社团、协会,喜爱读历史书籍的他坚信一句话:“要认清明天的去向,就不能忘记昨天的来处。”

虽然因为那张举牌的地震照片而“走红”,徐广在学校却很低调。“我想跟其他同学一样,正常上学。小时候经历过不寻常,现在只想过正常的生活。”他笑称,自己在学校人缘不错,同学们都很喜欢他,“特别是女同学”。

才进大学不到一年,徐广对未来的规划已十分清晰。大学要读五年,毕业时如果有机会,他想去重庆或者陕西的军医大学继续深造,今后当一名军医。因为儿时的特殊经历,让他对军人也有着强烈的崇拜感,“如果没有机会继续深造,那就当一名基层医学工作者”。

回忆这十年来的经历,徐广感慨:“很多人,来来往往,聚聚散散,也留下了一些遗憾。”但他卻收获了很多,最大的收获是清楚地知道,自己今后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没有那场地震,可能我现在仍跟以前一样,懵懵懂懂地活着。”徐广说,地震之后,自己沐浴着人间大爱,接触了外面的世界,“激发了自己为社会做一些实事的想法”。

猜你喜欢
敬礼
党旗,向你敬礼!
敬礼
敬礼之后
十月的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