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佳人易得,同志难求

2018-05-09 01:52潘彩霞
百家讲坛(红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黄炎培佳人

◎ 潘彩霞

图/ 春 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有志青年誓死不做亡国奴,纷纷寻求抗日救国之路。上海女青年姚维钧也辞别家乡,一路辗转,最后到达贵阳,考入了为躲避战乱从上海迁至此地的大夏大学(今上海华东师大,抗战时期迁址更名为大夏大学)。在大学里,她和进步同学一起投入到了如火如荼的抗战宣传中,她们发传单、编节目、上街头演讲,鼓动民众奋起抗日,日子过得充实无比。她还在这里邂逅了自己后来的丈夫黄炎培。

1941年12月的一天,大夏大学的演讲台上一位圆脸大眼、性情敦厚的先生正在作抗日演讲,他的上海乡音、爱国激情瞬间感染了台下的姚维钧,原来他就是应邀来演讲的知名民主人士黄炎培。

作为同乡,已经32岁的姚维钧虽然没有见过63岁的黄炎培,却对他仰慕已久:他十几岁失母丧父,靠勤工俭学完成学业;青年时轰轰烈烈办教育,担任浦东中学首任校长,又开创了职业教育的先河……

其实,在给好友的信中,她也不止一次地透露自己对他的爱慕之情,但使君有妇,爱再热烈,她也只能埋在心底。不过此时的情况不一样了:他的妻子已经在一年前病逝,他含泪写下的悼妻诗“谁说天长地久来,吾生万念一时灰”让闻者无不动容。在他激情演讲的背后,她也看出了他的忧伤和落寞。埋藏近二十年的情感复苏了,她决定与他结识。

不久,她鼓足勇气给已回重庆的黄炎培写了一封信,说愿拜他为师,并介绍了自己的学习情况。二人的通信就此展开,她称他“任之(黄炎培的字)吾师”,他则叫她“维钧学友”。

渐渐地,同样离别家乡为救国奔波、同样的忧国忧民情怀让他们的心靠得越来越近。二人经常在信中交谈彼此的想法,从国家谈到个人,从工作谈到生活,黄炎培因思念妻子而紧闭的心扉也渐渐打开,他也慢慢走出了悲痛,相互间的关切与欣赏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升级为密切的异性朋友。

作为盛名在外的民主人士,黄炎培的妻子去世后,登门说媒者众多,对此,他一一婉拒。经历过坎坷命运,洞察过无数人心,他需要的是一个事业上理解他、情感上又能与他“火烈烈”的诗心相契合的女子。此时姚维钧寄来一首《沁园春》:“孤鹤高飞,越海冲天,别尽旧人……无言久,有一腔热血,相映红轮。”她的才情和词中流露出的憧憬让他情不能自已。回信中,他以一篇洋洋洒洒的《论家庭再造》表明了自己对婚姻的认真态度,并附一信笺表达了鲜明的爱意,将自己与姚维钧的感情和家国之情合奏:“我和你只有两颗鲜红的心,两颗并成一颗,怎么样可以发生效力,把世界和我们的国家弄好一点……”

尽管他从未见过她,尽管他们之间隔着31年的时间长河,但这份感情让他珍惜。在信中,他多次坦诚地对她说,因为想念她,“我又哭了”。她不得不哄他少哭,“哭果然能使胸中畅快,但损害眼睛,观吾师照相上之眼,知为多哭所致”。

面对他情到深处的炽热奔放,她既意外又感动,但她又是智慧和理性的。毕业前,他给她寄来一笔钱,她婉言谢绝,坚持原封不动奉还。

阅人无数的黄炎培深深折服于姚维钧的品格,此后更加敬重她。二人相识的几个月中,经过百余封书信往来、多首诗词唱和,他已认定他们互为灵魂伴侣,并约定了见面的日子。

1942年8月,姚维钧大学毕业后来到重庆,通信八个月的二人终于正式见面了。佳人虽姗姗来迟,见面却是惊喜,她一头短发,服装简朴,甚合他意。对于爱,时间既是分钟,也是世纪,他再也不想等待,六天后,二人就举行了婚礼。在告亲友书中,他写下了八个字:“佳人易得,同志难求。”

婚后,姚维钧一边在巴蜀中学执教,一边承担起抚育黄炎培未成年子女的任务。黄炎培忙于公务常常晚归,她便在家中眺望等候,并作诗云:“观音岩上久徘徊,贩者纷纷饱橐回。”黄炎培则答复:“观音岩上市声稀,夜夜夫人迎我归。”二人之伉俪情深由此可见。

抗战胜利后,黄炎培主动奔走于国共和谈,姚维钧则全力支持他;他从延安访问回来后,他们闭门谢客,他口述,她执笔,合作完成了《延安归来》。他与毛泽东那著名的“窑洞对”(也称“黄炎培周期率难题”)就出自她笔下。然而和谈失败了,因不满国民党内战,黄炎培带头发表署名文章批评蒋介石,预料之中,他被列入暗杀名单,家人也跟着陷入危险。

接着,他迎来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她不得不跟随他奔波逃难,以致腹中的孩子不幸早产。他们一度靠卖字为生,但对此磨难,她毫无怨言,毅然选择和他一起面对。共同的救国情怀把他们紧紧系在一起,1948年,她过生日时,他感激地写下:“出处商量关大计,将才许国两心齐。”

磨难过后是平静。次年,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盛情相邀下,71岁的黄炎培出任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长,姚维钧放弃自己喜爱的教师工作,做了他的秘书。

公务之余,他们常常在书桌旁书文写字,葡萄架下吟诗赋词。她生病住院,他写下相思的诗篇;他出版诗集,她亲自作序;他把自己最满意的书法作品送给她,并特意题写“赠我爱维”。

走过艰辛与动荡,她为他生育了四个子女,陪他走向事业的顶峰。为了纪念这段不平凡的岁月,1954年,共同生活12年后,黄炎培特意定制一部紫红色封面的纸夹,里面是古色古香的信札,重新抄录了二人写的书信、诗词等,并收集成册,取名《灵珰百札》。

后来,黄炎培受到打击。作为他的亲密助手,姚维钧的处境可想而知,短短时日内,不到五十岁的她头发全白了。但她无怨无悔,声称既爱他,就要与他荣辱与共。

1965年,黄炎培病逝,不忍独活的她也于三年后跟随他一起去了。

世事沧桑,终归要化作云淡风轻,唯有二人的《灵珰百札》留下了他们合奏的爱之歌。

猜你喜欢
黄炎培佳人
黄炎培与两位夫人:君为国而生,我为君而生
霞映佳人是云肩
黄炎培的“三多”:行路多、读书多、著述多
黄炎培教子从小事做起
打 得 好
黄炎培感动了日本特工
黄炎培的延安五日日记
佳人有约
一曲佳人歌,半世桃花劫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