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芬顿邮报》的经营特色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启示

2018-05-09 09:27解晓东
视听 2018年5期
关键词:赫芬顿传统媒体内容

□ 解晓东

2005年,阿里安娜·赫芬顿和几位好友为了宣泄对政府的不满创办了《赫芬顿邮报》,同年5月9日打出第一条标语:“从今天开始,由我们来传递新闻和观点”,确立了自身汇集各方观点和传播新闻时事的定位。《赫芬顿邮报》虽名中带“报”,实际上却是一个新闻博客。它喊着“第一份互联网报纸”的口号,逐渐取代了《纽约时报》,“成为全球浏览量最高的英文新闻网站”①。

一、《赫芬顿邮报》的经营特色

起初《赫芬顿邮报》只有5名员工,现如今它已将业务扩展到17个国家和地区。《赫芬顿邮报》为何发展如此之快?它是怎样创造流量的?又有哪些值得传统媒体借鉴的地方?

(一)用户为先的社交特征

“博客人际传播中的传播主体、传播文本特征及博客之间的互动方式,使其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思想交互的公共领域的特征。”②在信息大爆炸时代,网络空间无疑成为了最活跃的公共领域,用户在这里传播、获取信息。在同质化的传媒市场里,重要的不在于媒体想说什么,而在于受众想听什么,能够“优先搜索到”的信息往往更容易进入用户的视野。

《赫芬顿邮报》采用“搜索引擎优化”和“实时流量分析系统”技术,它的编辑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从事专门的新闻采编业务,另一部分通过“实时流量分析系统”技术全天候搜索各类网站,尤其是谷歌网站中网友的热搜词汇,并根据这些关键词撰写成新闻或故事发布。“搜索引擎优化”技术使得网民在检索关键词时,相关网页链接的排序更加靠前,以增加网站流量。

在标题设置方面,《赫芬顿邮报》十分注重用户数据的反馈。它的记者和编辑需为每则新闻制作至少两个标题,并随机分配给各IP地址,直到五分钟后,点击率最高的标题成为最终的新闻标题。它还会在Twitter上征集用户意见来确定更好的标题。

(二)挖掘数据与创造需求

在传播方式上,传统媒体的做法是先寻找读者,而全媒体不需要做人口细分,因为互联网是全人口覆盖的。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媒体的首要任务是“挖掘数据、创造需求”。创造需求指的是创造在线需求,实现在线需求经济。马化腾认为,今天的互联网已经“构建了一个超越空间之上的巨大的网络群体,并形成了一种与传统社会不同的新的人类生活模式,我们称之为在线生活”③。《赫芬顿邮报》致力于从多方面,融合多种方式,为用户提供一种能够满足其参与需求、信息需求、社交需求等的在线生活。它利用先进的搜索引擎技术,针对不同需求的读者推荐内容,使读者不必把时间浪费在寻找新闻上。

它还通过内容用户服务,以内容吸引用户,再收集用户的反馈和互动,创造注意力、吸引广告主,实现循环经济。网络媒体具有开放性的潜力,《赫芬顿邮报》依据名人效应和免费数据资源的强大感染力与号召力,将这种性能挖掘到最大。它的网站内容24小时向用户开放,一经网站编辑审核通过,便可予以登载。

《赫芬顿邮报》立足于新闻社区,在经营网站时,它崇尚用社交媒体的思维方式,鼓励用户发表新闻、博客及个人观点。该网站首页的新闻排序与用户的点击率成正比,浏览量最高的新闻则成为头条。用户不再是被动挨打的“靶子”,而成为新闻博客信息传播的参与者和网站的建设者。此外,《赫芬顿邮报》鼓励用户通过评论、上传图片或链接等方式对新闻内容进行再生产,以增强网站与用户之间的互动。

(三)流程再造与机制建构

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若想转型,其思维和运作方式要有所转变。新媒体是“平台为王”,传统媒体是“内容为王”;新媒体是一种阅读的渠道,传统媒体是以内容生产为核心的行业。传统媒体需把握“上游”和“下游”两个方向,既要做大、做强内容,又要融入新媒体思维,拓宽传播渠道。

新闻传播的上游是内容,内容应为开放的,这样才能给自己带来无限的内容资源、丰富的市场资源和可能性。限于纸媒的运作流程,记者在采写完新闻后往往要经过编审、排审、校审、印刷的过程。在不被“毙稿”的前提下,稿件有可能在第二天才会见报。而《赫芬顿邮报》的报道在发表后就可与用户“见面”,受众可以随时进行评论。记者则根据受众的评论和需要对稿件内容及标题进行修改完善。由此可见,记者的工作职责与方式发生了改变,使用数据、媒体平台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新闻传播的下游是渠道。对于新闻传播来说,光有内容是不够的,即便内容再丰富、再强大,没有读者的阅读量也是白搭。《赫芬顿邮报》不仅注重内容的开放性,更在传播渠道的开拓上下足了工夫。除了自身的网站传播外,它还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提高关注度,吸引用户,如与Facebook、Twitter等合作,通过社交网站推广其内容;利用名人效应进行传播,吸引了奥巴马、希拉里等一大批名人入驻并开设主页,扩大了自身影响力。

此外,它还进行了移动化传播渠道的拓展和应用。i-Pad上市后,《赫芬顿邮报》及时发布了名为“News Glide”的应用程序吸引用户使用,还针对苹果、安卓移动终端用户设计了相应的程序,满足用户的移动化需求。2012年11月22日,它公布了第一个选举日的报道计划,将社会媒体在平等的基础上与新闻网站和广播报道合为博取选民热情的观众网络。HuffPost Live的实时流媒体覆盖通过将网络上关于生活的讨论更新在iPad应用程序上,为用户提供了最社会化的选举日的平板体验。

随着2008年8月份芝加哥分站开张,《赫芬顿邮报》开启了地方市场的扩张。“第三任CEO吉米·梅曼上任后,赫芬顿邮报迅速开始了国际化扩张,先后在加拿大、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韩国、印度、俄罗斯、日本、巴西等地推出了当地的国际版本网站。”④目前《赫芬顿邮报》“超过一半的流量来自于国际上的受众”。⑤

通过“说一说,辩一辩,理思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建立起一种统摄性、符号化的具有数学结构特征的“模型”载体,实现数学抽象。这有助于学生掌握“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为后续学习含有“归总”等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持。

二、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启示

人类已步入四屏时代,传统媒体未来的发展可能面临非常重要的三个关键点。

(一)重视平台的作用

当内容传播平台只有纸媒时,受众对平台的需求越来越追求便捷化。在市场经济的选择下,报纸出现了“瘦报”的发展态势。网络媒体盛行后,借助互联网传播途径,新闻传播的载体逐渐依赖于以网络为传播途径的手机、电脑等。比起“瘦报”,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载体轻便、传播范围广等特点。“一台智能手机”加“流量”就能满足读者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互联网与报纸的结合“既保持了印刷媒体可以随时翻看的优点,又克服了报纸书籍发行反馈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缺点”。⑥

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⑦在这种媒介环境下,集合了互联网传播迅速、使用便捷于一身的新闻客户端大行其道,且成为许多传统媒体转型的首选。

2014年上海报业集团先后推出了主打时政的“澎湃新闻”与主打财经商业的“界面”;2015年南方报业集团先后推出“并读”和“南方+”。此外还有《新京报》的“热门话题”,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的“九派新闻”,《新华日报》的“交汇点”,《东方今报》的“猛犸新闻”,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的“上游新闻”,《财经》杂志母公司——财讯集团的“无界新闻”以及第一财经于2016年推出的“DT一财”等移动新闻客户端纷纷上线。这些新闻客户端承担了媒体转型的重任,依托移动信息技术,开始探索“互联网+服务”的新模式。

(二)创新与技术协同发展

“在外部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迅速变化、面临新的传播技术、新的媒体形态、新的竞争态势的今天,原有的机制、原有的思路和原有的办法更不一定能够确保成功。”⑧这就需要传统媒体因时而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传播技术,提高新闻产品的生产能力,增强品牌运营能力。

2017年年末,阿里安娜·赫芬顿在接受腾讯的采访时说《赫芬顿邮报》需要创新,本质是创造出人们需要的好的内容,这就需要很多的调查性报道,好的写作和优质的思考。《赫芬顿邮报》一方面创新版面设计,推出17个国际版本、11种语言的版面内容,扩大了读者群,开拓了市场。另一方面,它注重新闻视频和动态图片的制作,以及网络电视的使用。《赫芬顿邮报》在聚合新闻内容时加入了原创视频,2012年更是推出了HuffPost Live网络新闻视频频道,满足了不同喜好受众的需要,丰富了新闻报道与传播形式。

在创新方面,我国也有成功的媒体案例。以南方报业为例,2002年至今,《南方日报》共改版12次,不断创新党报办报理念和运营模式;创新国内周报的新闻视角,使《南方周末》一纸风行三十多年;创新都市类报纸的营销策略,使《南方都市报》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创新国内报纸融资结构,21世纪报系下的《21世纪经济报道》《理财周报》《21世纪商业评论》《商务旅行》和21世纪网等媒体品牌先后崛起,成功实施媒体多品牌战略。

图为人民日报客户端“帮(公益)”板块中来自《新消息报》的题为“回族夫妇帮助孤寡老人每天提供10份爱心餐”的新闻截图

《人民日报》的新闻客户端加之微博、微信、纸媒,融合视、听、“说”等多种传播方式,借助手机报、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传播形式,使得《人民日报》逐步实现并完善了全媒体形态。

全媒体时代,“互联网的规则则是‘用户为导向、技术为驱动、平台为基础’,一切都是建立在‘技术基因’和‘技术基础’上的,唯有真正培养起‘技术基因’,才有可能实现转型”。⑨

(三)参与式的服务

互联网时代,用户参与应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着眼点。拿举着“用互联网的方式做手机”旗帜的小米手机来说,2011年8月16日,第一批小米手机发布前,早在2010年12月就推出了MIUI手机操作系统和手机社交工具——米聊。该工具旨在让发烧友参与手机系统的开发,根据发烧友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技术和系统,并每周更新、不断完善。在“米粉”的参与下,一项项符合国人使用习惯的创新在小米手机上陆续诞生。

小米手机的成功经验,传统媒体亦可引以为鉴——提供交流平台,参考受众的意见。传统媒体不仅要以媒体的视角审视自身的发展态势,更要注重用户参与在当中的关键作用。

注释:

①郭全中.《赫芬顿邮报》模式的启示:第一份互联网报纸如何打造[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09-10.

②罗斌.网络自媒体研究[D].兰州大学,2009.

③张华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赫芬顿邮报》营销策略分析[J].今传媒,2014(1):61-62.

④夏清逸.赫芬顿邮报也要推出中文版了[EB/OL].

http://www.jiemian.com/article/213152.html

⑤KEN DOCTOR :《Newsonomics:Lydia Polgreen’s ambitious HuffPost remake aims for“solidarity” among readers》,April25,2017。 http://www.niemanlab.org/2017/04/newsonomics-lydia-polgreens-ambitious-huffpost-remakeaims-for-solidarity-among-readers/

⑥徐沁.媒介融合论信息化时代的存续之道[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63,64.

⑦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7 -08/07/c_136506155.htm

⑧范以锦,董天策.数字化时代的传媒产业[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6.

⑨郭全中.凤凰涅槃的“三重门”[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03-19.

猜你喜欢
赫芬顿传统媒体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主要内容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赫芬顿邮报CEO:走出纸媒思维 改变自身结构
《赫芬顿邮报》今年将入驻中国Huきngton Post to Expand to China This 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