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幸福来

2018-05-11 01:21文丨
遵义 2018年9期
关键词:凤冈县易地贫困户

文丨 全媒体记者 李 燕

2018年2月10日,距离大年三十只有5天。

凤冈县绥阳镇大石村的易地扶贫搬迁户陈昌权一大早就忙着收拾行李。这一天,他要离开土生土长的小山村,搬到位于凤冈县城凤翔社区的新家,开启新生活。

坐上政府安排的大巴车来到凤翔社区的新房子,陈昌权有些激动:“以前我住在深山沟里,房子烂,出门不方便,如今赶上了国家的扶贫好政策,我对以后的生活越来越有信心了”。朴实真挚的几句话,道出了他的感恩之情。

就在同一天,和陈昌权一起搬进县城新家的还有另外125户人家, 他们成为凤冈县首批易地扶贫搬迁户。

搬出大山,住进新房,生活有了更好地保障,一切都是崭新的开始……

搬得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的这句既形象生动,又通俗深刻的话,对革命老区遵义有着更特别的意义。

2015年,党中央决定用5年时间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约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这是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事关脱贫攻坚工作全局。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首先得解决好资金问题。近年来,我市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投入的资金不断增大。“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实施230个安置,总投资约118亿元。其中2016年完成项目投资45.64亿元,2017年完成项目投资51.6亿元。据悉,这样的投资量是遵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

有了资金还不够,各级必须高度重视,积极给予政策支持。一方面,市、县等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相应成立了高规格的一定扶贫搬迁指挥部,由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任副指挥长,负责辖区易地扶贫搬迁的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常委或副县(市、区)长兼任县级移民局长,专职负责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并采取“硬抽人、抽硬人”的方式抽调业务骨干专职从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同时,县级党政主要领导都分别负责1个挂帮示范点,按照精品工程、样板工程、满意工程进行打造。

另一方面,各县(市、区)出台了制度规范工程建设管理等文件,对规划建设、安置方式、政策执行、资金管理、建材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明确。除此之外,还明确了责任人加强项目监管。市指挥部利用新媒体,建立了指挥长群、项目工作群、安置点工作群等3个“微信群”,每个安置点明确一名责任人进驻工程现场,适时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反馈安置点项目建设情况,对进度缓慢的项目由市指挥部办公室向县政府下达督办通知书,进行挂牌督办,要求限期整改。同时,市指挥部每月形成易地扶贫搬迁专报报市委、市政府,并对各县当前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单项和综合排名。

2月22日,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调度会召开。会上,副市长廖海泉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出“反应快、动作快、建设进度总体快、搬得快、复垦快”等“五个快”特点。他认为,我市易地扶贫搬迁推进到今天,成效显著,成绩巨大,体现出“五个前所未有”。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亲力亲为的力度前所未有;二是投资的量前所未有;三是搬迁规模前所未有;四是遇到的困难前所未有;五是大家越来越感受到易地扶贫搬迁的这项责任前所未有。

在作为脱贫攻坚“当头炮”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遵义结合实际探索出了一条易地搬迁扶贫的新路子,交出了一张张喜人的成绩单:“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完成87%。其中,2016年实施152个安置点搬迁16800户72339人,完工率和入住率为100%,户均就业1.7人,已拆除旧房15871户,拆房率98%,已复垦复绿15264户,复垦率96%,为全省第一;2017年实施65个安置点搬迁24544户102096人,住房完工率99.7%,完成移民实际搬迁11503户48371人,入住率47%,预计今年6月底全部完工并完成搬迁入住。

稳得住

扶贫,一切都是以人为本。要搬得出人,更要稳得住人心。全面、便利、人性化的综合配套服务,便是长期“稳得住”搬迁户的重要保障。

为了立足让搬迁群众住上新房子,逐步过上好日子,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享有便利的基本公共服务,党委、政府一边不断完善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一边积极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生活、生产上的困难,消除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在统筹对接就学就医方面,各县(市、区)对安置区域学习规划布局、医疗卫生服务站(所)进行了合理调整优化,贫困户搬迁后其子女继续按照规定享受教育扶贫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四重医疗保障”政策,满足了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就地入学需求和搬迁群众最基本的看病就医需求。

在无缝对接低保、医保、养老保险“三类保障”方面,按照“钱随人走,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从高从优落实政策,做好搬迁群众低保、医保、养老保险以及特困人员供养的衔接。同时根据县级财力情况,对迁居初期因收入减少、支出增加造成家庭生活临时困难的搬迁群众发放过渡性生活补助;对缴纳个人医疗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有困难的群众给予救助。

此外,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化管理,贫困户参与,公司保本微利”的模式,建设经营性公司、小型农场、公共服务站“三个场所”,委托特定的经营性企业,引导搬迁群众将可经营性资产交由企业统一经营,经营所得收益用于补贴安置区物管、水电等基本生活开支和扶持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降低搬迁群众的生活成本,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增收。

凤冈县针对易地扶贫搬迁户,开设了技能培训班(李燕/摄)

然而,易地扶贫搬迁,带给贫困户的不仅是环境的改变,更多的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多数人离开了世世代代耕种的土地,无法较快融入城市的生活节奏,故土难离的情怀在短时间内无法割舍。

为了帮助搬迁对象中无业可就的老年人继续保持农耕习惯,缓解他们“进了城吃根葱都要花钱的焦虑”,减少生活开支,全市采取统一规划,政府补助流转费用方式,按照户均不少于0.1亩的标准,在安置点周边集中流转部分好田、好土,配备给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作为“菜园地”使用,确保搬迁对象“离乡不离土、新居留乡愁”。

截至目前,全市探索建立了集体经营性组织81个,合作社66个,龙头企业+农户经营公司21个,大户+小户经营组织22个,初步实现了经营性和公益性相统一,为搬迁群众后续发展致富拓展了新渠道。

能致富

易地扶贫搬迁,不是搬完就了事。

如果说之前的“搬得出、稳得住”是“输血”工程,那么“能致富”就是“造血”工程。据了解,遵义市总搬迁人口近20万人,如果再加上水库搬迁移民,相当于搬了一个余庆县。

近20万人的搬迁安置是否妥当,事关整个脱贫攻坚战的成败。如何保证他们搬得出,并在移居地安居乐业,脱贫致富,这是易地扶贫搬迁中最本质的问题,也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2016年和2017年最主要的任务是建设和搬迁,那么从现在起,最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如何做到安居乐业、持续稳定。决策者们深知:如果没有强大的产业支撑,一味地单纯搬迁并不能使贫困户真正脱贫。只有真正的产业作为后续支撑,才能真正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桐梓县楚米镇桐楚大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了让该安置点568户2438名贫困户在当地就业,县政府与林达集团北京品城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桐城·百味坊”项目,将安置点内所有商业门面171间约11400平方米无偿交付该公司打造。这一项目的实施,除增加桐梓农产品附加值,带动桐梓美食走向全国外,更将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

在播州区,为了配套后续支撑产业,依托退耕还林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采取大户流转或自主流转等模式,加快“三地”流转利用步伐。三合镇刀靶安置点依托村级集体经济,由果蔬专业合作社流转186亩土地用于种植花椒,由大户转包73亩用于种植大葱和甘蓝,退耕还林700亩用于种植李子,实现了“百姓得实惠,产业得发展”的双赢目标。

在凤冈县城凤翔社区安置点,通过完善社区功能配置,解决了32人就近就业。除此之外,还招商引资了7家用工人数较多、劳动强度不大、技术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安置点创业园,吸纳搬迁对象劳力近1000人就近务工。

……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据统计,2016年和2017年,全市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中具有劳动力的有24808户59325人;已经就业的有42001人,户均就业1.7人,实现了一户一人以上就业。

当前,当脱贫攻坚已步入最后的攻坚阶段,在取得良好成绩的基础上,也不能忽视一些存在的问题。遵义市副市长廖海泉认为,全市上下特别是县(市、区)“一把手”要从认识上高度重视,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和重大政治任务来看待对待,从思想上坚定信心,从方法上牢固树立建设期打好阵地战、后续保障打好持久战的思想,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完善后续保障机制,真正实现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致富”。

猜你喜欢
凤冈县易地贫困户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凤冈县关工委的“桑业”情怀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凤冈县召开2016年老干部暨关心下一代工作全委会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