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效果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18-05-11 07:57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颈性椎动脉基底

薛 映 城

(广东省普宁市中医医院康复科 普宁 515300)

颈性眩晕为患者椎动脉长度、颈椎高度平衡被破坏,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且多伴有头痛、恶心、耳鸣等症状,是临床常见的颈椎疾病。人体颈椎是脊柱中活动量最大的节段,且随着人年龄增加而出现退行性变化,因此老年者为疾病高发人群,相关数据显示45岁以上出现以头晕为主要症状的患者中近50%为颈性眩晕,若不及时治疗对患者身心健康均有影响[1]。药物、针灸为疾病常用治疗手段,其中针灸通过局部穴位刺激能有效改善动脉供血不足情况,恢复血液循环,从而改善患者症状,且针灸不同与药物治疗无肝肾毒性,副作用小。但临床实践发现由于疾病具有反复发作倾向,仅通过单一治疗疾病有复发可能,临床疗效不理想,因此有学者提出以针灸、手法推拿联合用于疾病治疗[2]。本文观察2014年2月~2016年7月期间62例患者联合治疗的效果,具体情况见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康复科于2014年2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120例颈性眩晕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例,女52例,按随机排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比组58例,患病时间4个月~3年,平均时间(1.7±0.4)年,年龄62~78岁,平均年龄(70.5±2.8)岁,其中男性33例,女性25例;观察组62例,患病时间5个月~3年,平均时间(1.5±0.6)年,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70.3±2.5)岁,其中男性35例,女性27例。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别无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本次研究经治疗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诊断标准[3]:患者有颈部劳损史,颈部检查有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椎管狭窄、颈椎曲度改变等情况,临床出现不同程度眩晕,并伴有恶心、头痛、呕吐等症状,颅脑多普勒检查可见椎基底动脉血流降低,同时患者枕大神经、上颈段有压痛,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眩晕。

纳入标准:患者年龄60岁以上,近期未服用抗组胺、皮质类固醇等治疗药物,符合老年颈性眩晕临床诊断标准,患者无免疫功能,血液、内分泌疾病。

排除标准:有严重心血管、肝肾系统疾病,患者经检查发现椎颈结核、肿瘤,脑动脉硬化、高血压、椎动脉解剖异常等,临床资料不全。

1.2 方法

患者经相关检查确诊后,对比组取端坐位,保持头颈自然直立,对针刺部位皮肤常规消毒,选择1.5 寸28号毫针对风池、三阴交、太阳穴、C3~C5颈夹脊穴、大椎、肩井、腕骨、血海等穴位进行针刺。其中大椎穴针刺为斜刺0.5~0.8寸,沿颈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 寸,其余穴位均以平刺进针,深度为1~1.2寸,进针速度不宜过快,得气后留针半小时,期间对风池、大椎、夹脊穴使用2~3cm艾条套于针灸针柄上点燃进行温针灸,针灸时注意温度是否会损害患者皮肤,艾条燃尽后起针,每日1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手法推拿,患者取与对比组相同体位,由专业推拿师以推、拿、揉等方式对患者颈部进行按摩,按摩约5min后点压患者之后风池、阿是、风府、肩井等穴位,每穴位点压时间为2min左右,按压力度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决定。在放松患者颈部、肩背部肌肉后,患者取仰卧位,垫高头部由推拿师以左手托患者下颏部,右手托枕部使头部与颈部保持45°角,持续将患者头部向上牵引,时间在2min左右。同时让患者小幅度将头向各方向旋转,每日1次,时间半小时,连续推拿7日后休息3d,以10d为1个疗程,本次治疗时间两组均为30d。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颈性眩晕疾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患者在入院及疗程结束后次日以颅多普勒超声对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检查,患者取俯伏坐位,松颈后部并充分暴露,对基底动脉、椎动脉检查使用枕骨大孔作为探查窗,测量频谱为影屏中最高频谱,同时以动脉收缩期峰流速作为定量分析指标。

1.4 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4]:治愈显效: 眩晕症状消失,3个月未复发,经检查血流正常;恢复良好:眩晕明显改善,血流明显改善; 有所改善:眩晕减轻,发作次数减少60%以上,血流有改善; 无进展:患者眩晕无改善或加重,治疗无效。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

入院时指标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椎基底动脉血液流动力学改善效果优于对比组,P<0.05,见表1。

组别基底动脉右椎动脉左椎动脉入院时治疗后tP入院时治疗后tP入院时治疗后tP观察组(n=62)28.6±4.548.6±5.1233.154P<0.0525.1±5.841.6±4.218.143P<0.0525.1±4.042.6±4.223.758P<0.05对比组(n=58)28.4±4.243.7±5.616.646P<0.0524.9±4.637.5±4.614.751P<0.0525.3±4.139.5±4.617.550P<0.05t0.2515.0160.2085.1044.0090.2703.8594.009P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

2.2 症状改善效果评估比较

观察组眩晕改善率为96.8%,相比于对比组87.9%,观察组治疗效果优,P<0.05,见表2。

表2 治疗效果评估比较(例)

组别治愈显效恢复良好有所改善无进展总有效率(%)观察组(n=62)37167260(96.8)对比组(n=58)30147751(87.9)χ25.606PP<0.05

3 讨论

颈性眩晕发病机制复杂涉及方面较广,包括病理生理、解剖、生化、生物力学等,有学者发现机体椎动脉狭窄为疾病发病主要原因,动脉狭窄后椎基底供血不足,从而导致患者局部脑组织(脑干、大脑半球后部、小脑等)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眩晕,若不及时治疗对患者生活会造成严重影响。颈性眩晕临床症状以眩晕、恶心、头痛等多见,在中医学中可归属于痹症、眩晕,《灵枢·海论》中曾记载脑为髓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同时《素问·至真要大论》一书中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口问》一书中曾提及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5]。由此可见颈性眩晕发生与肝肾亏虚,气机阻滞、气血不荣、脑髓失养等有关,故临床治疗多选择有荣窍定眩、活血通络行气效果的治疗方式。

针灸有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效果,其操作简便、安全,临床应用广泛,是颈性眩晕治疗常见手段,有学者发现颈性眩晕者以针灸治疗,能有效通过针刺、热力对患者相关经络、肌肉进行协同刺激,从而扩张椎动脉,改善脑代谢、脑血流量,增加血氧供应、缓解局部痉挛,有效减轻患者疼痛[6]。针灸不仅能改善颈基底动脉供血,还能纠正血流变、血脂异常,改善患者颈椎失稳情况,有效恢复颈椎力学平衡、改善微循环,从而缓解患者眩晕等症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以针灸治疗的对比组治疗率为87.9%,结果表明以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良好,绝大部分患者症状可消失、缓解,但仍有12.1%患者达不到理想治疗效果。这可能与单种治疗方式患者恢复较慢,施针者技术、手法以及患者耐受等情况有关,因此临床提出联合治疗,在针灸治疗基础上进行手法推拿。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率为96.8%,明显高于对比组87.9%,同时观察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比组,P<0.05,结果表明针灸、推拿联合,能提高颈性眩晕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促进局部血流循环恢复。手法推拿通过揉、推、摩、点、拿、滚等手法解除局部痉挛,有效减轻局部炎性水肿,使受压神经恢复,从而改善肌群之间血液循环,恢复椎动脉血流量,促使脑部供血正常,进而缓解眩晕症状[7]。同时手法推拿中通过一定正骨手法,能纠正颈椎关节紊乱,使颈椎恢复正常生理曲度、稳定性,两者联合能产生协同作用,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对老年颈性眩晕者以针灸、手法推拿联合治疗,其眩晕症状改善良好,椎基底动脉血供恢复好,疗效高。

参 考 文 献

1 陈睿,孙苏闻,孔婷婷,等.加味益气聪明汤联合针灸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效果观察.山东医药,2016,56(18):59~61.

2 周明,刘志军,常峥,等.针灸联合加味益气聪明汤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4(3):50~53.

3 龙亚秋,谢平畅,朱敏贤,等.平衡针结合中药辨治颈性眩晕临床研究.中国中医急症,2012,21(3):352;379.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5 张俊,贾秀丽.养心氏联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2):187~188.

6 覃婷,田思奇,夏琴琴,等.针灸治疗颈性眩晕60例临床疗效观察.中医临床研究,2014,6(2):49~50.

7 陈茂兰.针灸联合养血清脑颗粒用于颈性眩晕治疗的疗效观察.中医临床研究,2012,4(11):32~33.

猜你喜欢
颈性椎动脉基底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解答立体几何问题的向量方法——基底建模法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磁共振显像对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诊断价值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