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红尘之外的理想生活

2018-05-12 02:05耿艳菊
新青年 2018年5期
关键词:闲书校门红尘

耿艳菊

带孩子来园子玩的时候,我总是会带本书。园子花草丰美,空旷清幽,适合孩子玩耍,也适合读书。来园子里散步玩耍的人多,读书的却寥寥。两年里,也只有我这个早已走出校门的、已做了母亲的人,很不合时宜地捧着本书,跟在孩子后面跳来跑去,然后在孩子安静地看小蚂蚁或者玩土玩石子的时候,逮住空闲看几眼书。

碰见我的人,也多是踏出校门多年的,总是会说:这么用功呀,看的什么书啊?各种目光,各种语气的都有。我总是报以微笑,风轻云淡地回答,啊,闲书。问的人就笑了,很会心的样子。

也真的是闲书啊。所谓闲书,早已在校读书时就界定好的,是那些无关考试的散文小说啊。可是这些却与我息息相关,这一生终是离不了的,像维持生命的水,像呼吸的氧。哪怕带孩子玩耍的空闲,没有了书,我也会变得六神无主。

她是多少个问我看什么书的人,我已经数不清了。但是,我却记住了她,这个其貌不扬,胖乎乎的女人。我回答了她的询问之后,她并没有像很多人一样笑着离开,而是很亲切地坐在我旁边的草地上,和我聊起来。

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大女儿在老家读小学,奶奶照顾着。小儿子和我的孩子差不多大,她自己带着。话锋一转,她很突兀地问我:“我还能去学校读书吗?”

我静静地看着这个依旧天真的母亲,很用力地点头。得到我的肯定,她的话更多了,向我讲她的困惑和矛盾。孩子还小,她有点舍不下孩子。她也不知道自己去读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只是就有一个很强烈的念头,再次回学校读书。

因此,当她看到我在看书时,就觉得极其亲切,和安慰,和认同。在那样一个风朗朗、霞光四溢的傍晚,我们因了一个读书的话题,从陌生变得熟悉,而敞开心扉,而相谈甚欢。

想起自己刚毕业那会儿,猛然踏入社会,学校和社会,两种环境的巨大反差,我一下子难以适应。那时候太不懂事,每天下班后,总给妈妈打电话抱屈,总向她说,要是一直能读书就好了。妈妈笑我说,傻孩子,人呀,哪能一辈子只在学校读书呢。

的确,以前,常听人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总以为矫情。很多事情,只有自己身临其境的时候,才体会到其中的意味。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中人,谁也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肩责任,一肩世俗,红尘紫陌里,很多时候,我们不仅仅只属于我们自己。

而那些红尘之外的理想生活呢?多想抱着书本行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多想坐在阶梯教室里听老师讲讲文学,讲讲诗同。可是,我和那个胖乎乎的女人一样,有着同样的不舍和牵挂。我只能暂时把理想的生活掩藏,在我作为一个女儿,一个妻子,一个母亲的同时,在繁杂世俗的生活里,拿出书本来稍稍安慰理想,一个不切实际的梦——一辈子在学校读书。

其实,我并不是一个用功的学生,我只是喜欢那种洁净、简单、轻松的氛围。那是我理想上的桃花源,純真、无邪,简单地活着。

(编辑·李军)

猜你喜欢
闲书校门红尘
渡红尘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风雨中陪考
无事读闲书
国内“奇葩”大学校门盘点
别让校门隔开知识与生活
红尘一丈 浮生若梦
一兜橘子
静静地坐在墙根,捧一本闲书
红尘千错恍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