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屿头村传统民居聚落的演变分析

2018-05-14 06:51
山西建筑 2018年10期
关键词:闽南泉州民居

陈 希 雯

(广州市设计院,广东 广州 510620)

1 泉州屿头村民居分析

1.1 泉州地理文化以及屿头村概况

素有“海滨邹鲁”美誉的泉州,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荟集,文化呈现出多元融合的面貌。泉州石材资源丰富,尤其盛产花岗岩,为泉州民间大量使用石材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屿头村是闽南的著名侨乡,它位于泉州市惠安县洛阳镇东南部,全村797户,总人口3 277人,旅居海外侨胞8 000多人。屿头村因其地处泉州较为偏远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传统民居保留数量种类相对较多。

1.2 屿头村传统民居分类

屿头村现存的传统民居主要分为官式大厝,番仔楼,石厝。其中官式大厝,石厝相对较多,而番仔楼较少。

1.2.1官式大厝

官式大厝是闽南民居各种类型中与中原地区的四合院民居最类似的一种建筑类型。用天井来组织建筑空间布局,各个房间围绕天井四周,并以两侧的护厝来扩大建筑规模。而对于“官式大厝”这一名称,并不是我国古建分类中将建筑分为官式建筑和民居建筑中的含义,而是以官式建筑为样板而建造的一种民居建筑。

官式大厝民居平面(如图1所示)呈水平展开,以天井为中心,以入口塌寿、下厅及正厅为主轴,形成光厅暗房的平面布局,同时将厨房一类的功能用房放置在护厝部分,形成与主轴平行发展的副轴。外墙多用石材和砖,而内部则以木构为主。外围护结构的墙体,常采用下部花岗岩和上部的胭脂砖相结合的方式。石材坚固而粗旷,置于底部利于防潮的同时也符合其利于抗压的受力特性,胭脂砖细腻而色彩鲜艳,砌筑在人的视觉最容易触及之处(见图2)。砖石比例的讲究,不仅关乎美观与否,更涉及用材经济性问题。胭脂砖价格较条石昂贵,色泽鲜艳,是闽南人们喜爱的建筑材料,在官式大厝的正立面所占面积比例一般较侧立面多。

屿头村的官式大厝规模较小(见图2),一般为一进,并且少有护厝,以三间张一落大厝居多,五间张大厝、三间张榉头止较少见。这都与屿头村经济落后,且少有达官贵人不无关系。据当地居民介绍,村中的民居建造时间应当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已100余年。

1.2.2番仔楼

番仔楼(如图3所示)是引入了西洋外廊式住宅的一些建筑因素,而材料的处理、建筑的施工依靠的却是土生土长的小洋楼建筑。“番”字在闽南话中通常是泛指海外,大多特指南洋(即东南亚地区),洋人称作“番仔”,洋式楼房也就顺理成章地叫“番仔楼”。在泉州地区,番仔楼形式相当丰富,有的是单栋洋楼,有的是在官式大厝的前面加了洋楼的柱廊,有的则把大厝的护厝部分做成了洋楼的形式。在这些中西结合的民居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西式建筑的山头,栏杆,窗套等,也可以看到中式建筑的瓦制坡屋顶、起翘的屋脊、山墙等。

屿头村的番仔楼建造时间大概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量华人华侨归国带来了西洋文化,也带来了西洋的建筑风格。屿头村的番仔楼的平面形式相对简单,多为单栋,立面装饰也较少。由于当时钢筋水泥在民居中使用较少,费用较贵,屿头村的番仔楼在建造时主要将钢筋水泥用在楼板、圈梁位置,而在混凝土楼板下采用木梁作承重构件,以减少造价。在垂直受力构件上番仔楼多采用砖石砌筑的砖柱、石柱或承重墙。在运用新材料的同时,番仔楼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采用的闽南传统做法相当地道,不仅使用花岗岩条石和胭脂砖结合的墙体,并且两种材料的结合比例在不同立面变化的情况也普遍存在。而外墙上的石窗,以及一些装饰的柱头,柱础等细节上的处理手法也极具闽南风味。

1.2.3石厝

石厝(如图4所示)民居是以石材砌筑为工艺基础采用石梁、石墙、石柱、石楼板为结构构件的低层民居。

据村中老人介绍,屿头村的石厝民居多建于20世纪60年代,所有的石厝民居采用了极为简单的布局形式和造型,装饰细部基本上没有。作为当地工匠充分利用本土丰富的石材资源创造的民居类型,石厝民居注重建造效率和建筑功能的要求,虽然略显简陋。但在经济欠发达的建国初期,以一种最为经济而快速的营造方式满足人们居住的基本生活。然而,有建筑就有建筑设计,在花岗岩的切割大小比例,打磨的粗细程度,门窗洞口的处理,入口灰空间的营造等施工工艺和建筑手法方面仍然可以看到不少独具匠心的精致石厝建筑。

2 屿头村聚落的演变情况分析

2.1 从种类数量上分析

以上这三类民居在屿头村民居总数中所占比例大致为:官式大厝35%,石厝民居40%,番仔楼25%。这三种建筑类型的平面布局,建造材料,造型风格不尽相同,但其在村落中担负的建筑功能却完全类似的,都是村民用于日常生活起居的房屋。而在一般的古村落中,特别是内陆相对封闭的古村落,很难看到这样的一种情况,当存在两或三种建筑类型时,往往有完全不同的建筑功能。比如广西侗族的古村落,侗寨中有鼓楼,风雨桥,戏台,民宅这几种建筑类型,从名称便可得知其功能是完全不同的。侗族的这几种建筑类型虽然建筑功能不同,但建筑材料一致,造型风格相同。而民宅则不仅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相同,平面布局也基本类似,甚至完全相同的。这与屿头村的情况相差甚远,笔者认为这是多元文化和单一传统文化在建筑聚落形态上的体现。屿头村地处闽南沿海,交通便利,自古以来便受到中原文化,海洋文化,闽南本土文化的影响;而侗寨位于偏远山区,单一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

2.2 从各种类的建造年代分析

在建造年代上,官式大厝最早,番仔楼次之,石厝最晚,基本是依次出现的。官式大厝是村落中历史最悠久的建筑类型,是闽南民居的典型代表,它是伴随着闽南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在现存完好,受近代文化影响小的闽南古村落中,官式大厝往往是村落中唯一的建筑类型,例如有名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屿头村在番仔楼和石厝出现以前,与蔡氏古民居和其他众多闽南古村落一样,官式大厝是村中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建筑类型。近代我国由战乱转入和平,大量华人华侨归国,作为侨乡的屿头村受西洋文化的影响定然不小,番仔楼营运而生;而后来出现的石厝建筑,造型简洁,毫无装饰的建筑风格与其建造时代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国情相符。屿头村建筑类型的演变折射出我国相应时期的文化取向。

2.3 从分布情况分析

村中这三类民居分布较为混杂,往往是这家官式大厝的背后就是一栋番仔楼,而番仔楼旁边又矗立着一栋石厝民居。可见村落在演变过程中并没有什么约束力量,都是村民们自发的建造。在官式大厝连续几座出现的地方,可以看到井然有序的整齐排布。可以猜测,村落在石厝和番仔楼出现之前,聚落分布形式基本类似现存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整齐排布,井然有序。到了近代,由于新兴建筑类型的出现导致人们审美取向的变化。村民们开始在官式大厝旁,或者破旧的古厝原址上,或者大厝前埕上兴建番仔楼和石厝等新的建筑类型,而不仅仅是官式大厝。他们的这些建造活动在人口膨胀导致用地不足的情况下,不免忽视了许多传统的建筑选址和建造的章法,使得屿头村呈现比较混杂的局面。

3 结语

在传统聚落的演变过程中,不是某一种因素决定,而是多重因素(文化、经济、技术、材料)影响的结果。在特定的时期某个因素成为了主要影响聚落变化的因素,其他的则是修正因素,而到了另一时期,之前是主要因素的问题却转变为了修正因素。从番仔楼的形成过程以及呈现的多种式样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文化的碰撞以及本地工匠如何解决技术材料和形式之间的矛盾;石厝民居则是经济和材料限制成为主要矛盾的产物;而这三种建筑能同时存在一个地区,又正是社会文化因素对建筑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关瑞明.泉州多元文化与泉州传统民居[D].天津:天津大学,2002.

[2] 王家和.泉州沿海石厝民居初探[D].泉州:华侨大学,2006.

[3] 谢洪全.泉州近代洋楼民居初探[D].泉州:华侨大学,1999.

猜你喜欢
闽南泉州民居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闽南文化传承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