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及时代价值

2018-05-14 07:40王小曼
大经贸 2018年2期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依据时代价值

【摘 要】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传播的全新时代——“微时代”。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利用当下信息传播的独特性对大学生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文章在阐述“微时代”下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当前高校结合时代特征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价值,以增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 “微时代”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依据 时代价值

随着我国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共享性以及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利用便捷的移动终端,发展“互联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既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与我国的人才培养规律相契合,其有着充足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需要。

一、“微时代”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普遍关注的共同话题。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學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也是当今实施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思想区别于以往由于社会生产力滞后等原因导致的人的畸形、片面的发展,它是包含了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包含了人的身心、精神世界、人的主体性、自由性、人的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的发展自己,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就是以人的发展为研究和工作对象,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尺,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而与此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不竭的精神动力和科学的方法遵循。因此,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进程中,高校只有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手段,才能实现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发展这一目标。而也只有实现教育的“显、隐”结合,充分发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教育功能,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陶冶、塑造、引导和渗透的功能,二者实现优势互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方面相得益彰,才能凸显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本质价值,才能使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情操、独立自由的个性得以提升,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联系的普遍性、多样性和客观性原理

联系在哲学范畴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制约。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能脱离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联系是世界每一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缺少与周边其他事物的联系,便不能取得长远发展;联系又是多样的,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彼此间的联系也就多种多样,有的联系人们往往可以直观感受,比如食物链,而有的联系,人们需要经过调查研究并付诸实践才能得出,比如互联网与育人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联系又是客观的,它并不随人们的意志而发生改变,但并不是说人们在事物的联系面前就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根据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条件和形式,改变事物固有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创造更和谐美好的世界。移动互联网的高度普及使当今大学生处在一个信息极度开放的时代,这个时代,人们与周边事物的接触更加灵活,且更多、更广、也更前沿,自身价值观也更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唯有重视起移动互联网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渗透,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才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才能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提高高校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马斯诺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诺曾他认为,每个人都潜藏着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赢得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级发展,这便是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他看来,人之所以会作出某种行为,是因为人们需要的激励作用,一旦低层次的需要被满足,其激励作用就会降低,便不能激发出人们的行为,于是,这一需要又会被更高层次的需要所替代。人的某一层次的需要在得到满足后,会继续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话句话说,需要产生动机,动机会促使人们去从事生产实践活动以满足人的需要,在这基础上又会产生新的、更高的、更丰富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已经得到满足的每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对于当今时代而言,经济的发展高歌猛进,极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这种需求到达一定程度上时,人们便会把注意力集中于该如何使自己的精神世界跟进经济的发展步伐上。因此,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逐渐向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过渡,且要求日益多元化。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有着青年一代的踌躇满志,思维活跃,独立意识和个体意识逐渐增强,他们热切地渴望能施展自身抱负,实现人生理想,但又困于自身能力不足、渠道狭窄等局限,茫然无措,急需学校、社会多方的支持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也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和大学生的时代特征,重视学生不同的利益诉求。而高校利用移动互联网络,通过各类微平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时代特征,也更能够发掘学生在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能够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精神需要,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

“教育即生活”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的重要教育思想,他曾在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可见,教育应跟生活紧密相连,教育是人们社会生活得以继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又提出:“不论对于学习者个人或者对于社会来说,教育为实现其目的,必须从经验即必须是个人实际的生活经验出发。”从杜威的思想中不难发现教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教育只有关注生活,融入生活,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高校广泛而深入地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通过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开展体现时代特征、学生特色的学术、文娱、科技、体育活动,寓教于文化活动之中,对于高校而言,这样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广泛寓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深远影响。而“微时代”下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思想的不断变化而言的。现如今,移动通讯工具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高校教育者只有在网络层面开展更多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隐性思想政治,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生活,指导学生实践,才能真正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

二、“微时代”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在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共享性以及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且社会影响作用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网络,利用便捷的移动终端,对当代大学生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我国的人才培养规律。

(一)不断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的现实需要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我们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根本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良传统还是那一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当今时代的信息沟通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而整个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及时把握当代社会发展的新特点以及新的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地做出相应改变。此外,“微时代”下,微信、微博等各类微工具以极强的渗透力和吸引力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沟通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也随着时代潮流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挑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新的时代背景,牢牢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突破过去思考问题的传统思路,对大学生的教育才能切实收到实效。

(二)落实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要

在我国经济社会的改革过程中,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得到提高的同时,其中出现的矛盾也对他们产生着无形的影响,理想信念动摇、藐视科学、道德失范、辨识能力下降等问题相继出现。因此,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成为国家、社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便成为了当下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课题。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不仅指明了我国高校今后的改革方向,更是明确了高校今后的发展目标。实现立德树人,更重要的是实现高校“育人”的发展目标。因此,在高校教育中,不仅仅需要依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需要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和作用,使学生无形中接受熏陶和感染,培养学生优良品性。在新形势下,利用多样化的信息手段,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将大学生的教育融入校园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满足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需要,做到教育的全覆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到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入脑”、“入心”。

(三)树立高校品牌形象,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需要

随着我国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自身品牌形象的塑造对高校的长远发展来说无疑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一个良好的高校品牌形象的树立,对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新形势下,重视和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内容不仅渗透于学校的建筑、教育教学设施等物质环境和校训、校歌等精神环境,更蕴藏于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网络环境,对于构建以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提升高校软实力,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高校利用网络对大学生实施教育,在满足了学生基本信息需求,使学生无形中受到感染教育的同时,也是高校通过媒介,实现与大学生及社会大众的沟通,密切学校与公众之间的交流,将自身的特色、优势、教育理念向广大社会公众传播的一条重要渠道,从而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与此同时,高校利用微网络媒体,不仅能够做到自身各项信息的发布,跨时空对大学生施加教育,更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动态,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转变自身的教育模式,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0.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3] 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43.

[4] 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75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19.

[6] 吴晶、胡浩.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光明日报. 2016-12-09(01).

作者简介:王小曼(1992年11月-),女,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依据时代价值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课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受控主体合法预期保护的理论依据研究
浅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