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意识与行为的可预测性

2018-05-14 02:36陈曦
科学与财富 2018年9期
关键词:群体性

陈曦

摘 要:在對人类意识分析基础上,通过实验及数据统计分析找到行为模式与意识的关系。得出通过监测大脑活动和了解个人经历等可实现对个体的意识与行为进行预测,同时通过相关分析指出这种预测存在不唯一性、群体性、易变性。

关键词:意识与行为,可预测性,群体性,易变性

1.引言

随着科技发展,人类所掌握的“世界运行规律”越来越多,主宰世界的欲望驱使人类利用规律预测未来。世界是否由某种因素决定?这是否意味着掌握足够的规律就能对未来进行预测?本文将着眼于人的意识和行为,探讨人的意识与行为是否可预测。

2.可预测性

2.1意识

柏拉图认为人类能够思考的唯一原因,是有一个非物质的不朽灵魂。沃森(James D. Waston)却认为,“生命的本质就是化学与物理” (Waston,141)。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了沃森的说法,人的意识来自于大脑活动而非柏拉图所想象的“灵魂”。李贝特(Libet)的手指移动实验检测到大脑的神经活动先于人的意识产生(Kandel,193)。因此,通过监测大脑活动可预测人的意识。另外监测大脑活动能够纠正主观意识的偏差。在马修?利伯曼的“戒烟广告”实验 中,激活报告结果与社会实验结果相符,而与被试者的主观报告有所差别(刘思炜,20)。该实验表明,大脑活动能够比人的主观活动作出更加准确的预测。

2.2潜意识

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人能够意识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在冰山之下是潜意识(unconscious) 。那么潜意识是否也按照一定机制工作呢?坎德尔(Eric Kandel)的表情实验中研究了被试背景焦虑和潜意识神经回路的关联,即证明了潜意识心理加工是大脑信息加工的一部分(Kandel,190-192)。潜意识与意识都是由大脑活动产生的,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进行监测。

潜意识的工作机制是否符合庞加莱的两种假设 (Poincaré,174-175)呢?荣格在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又将潜意识划分为两层: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个人潜意识与个人特殊的生活体验相关,集体潜意识则是普遍内容,是与生俱来的(朴莲惠,5)。根据荣格的理论,庞加莱所体验到的潜意识是与其个人经验相关的,并不是随机产生的组合。潜意识与意识相互影响,这种相互作用并不是随机发生的。潜意识激活不断累积,进入意识,而意识的不断重复、被压抑的意识则存留在潜意识之中。

2.3行为模式

人的意识与潜意识在行为中得到直接表现。一些看似随机的行为,比如梦、绘画、身体症状、口误笔误等,其实是对个人潜意识的投射。以房-树-人(HTP)绘画测验 为例,不同心理状态、背景的测试者会有不同的画面表现。焦虑症患者会反复加重屋顶轮廓;缺乏安全感的人会在门上画出锁或把手;受到压抑、缺乏勇气则会重点刻画人物的腿和脚……(李北容)。影响绘画行为的心理状态来源于个人过去的经历。过去受到的某种刺激没有得到合适的消化,累积在潜意识之中。这种累积可能不会进入到意识之中,但最终会在某些行为中表现出来。虽然在临床中,投射测验是用于实现与来访者的潜意识对话,但这也说明如果掌握了个体的全部生活背景、心理变化等便可以对其行为做出预测。

3.可预测存在的随机性和误差

3.1不唯一性

对于预测人的意识与行为,基于大脑活动的预测是较为准确的,但依据心理分析理论所得出的结论则存在不唯一性。运用心理分析预测的过程是演绎推理,若要保证结论的准确性,则需要每一个前提都是确定的,然而心理分析的结论大多不是唯一确定的。

3.2群体性

心理学研究大多是基于一个群体,得出一条普遍结论。当这些理论用于个体预测时,就可能出现误差。比如,兰蔻以玫瑰作为其品牌标志,让人联想到浪漫与优雅,引起女性消费者的共鸣。针对群体来说,这是有效的营销策略,因为玫瑰的意象在多数人眼中是相同的。如果只针对某一个个体,无法断定玫瑰对个人的象征意义,这就是坎德尔在文中到的意识的主观性(Kandel,187)。

3.3易变性

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中,影响心理和行为的因素有很多。旧的创伤能够治愈,新的刺激随时可能出现。如果将某种行为放在时间轴上,想象成与其影响因素有关的函数,那么得到具体的函数值则需要确定全部影响因素在对应时间的“值”。然而,预测就是要得出在未来的结果,而在当下与未来这一段时间差内,无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值”是否会发生变化。

5.结论

人的意识由大脑活动产生,个人潜意识的形成与个人经验相关,也是大脑信息加工的一部分。意识与潜意识协同工作,互相影响,最终在行为中表现出来。因此,通过监测大脑活动,了解个人经历等便可对个体意识与行为进行预测。然而,这种预测存在不唯一性、群体性、易变性,难以得出像天体运行一样的精准结果。避开哲学与科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你现在所做的每件事情,每个决定都会对你的未来造成影响,因为当下的你就是未来的“过去”。

参考文献:

[1]李北容,《房-树-人(H-T-P)绘画测验技术与临床应用》,《东方心理分析研究中心讲义》。

[2]里奇拉克著,许泽民、罗选民译,《发现自由意志与个人责任》,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3]刘思炜,《自由意志,何去何从——在现代神经科学的冲击下试探》,硕士论文,2015年4月,中国知网,2016年12月13日。

[4]朴莲蕙,《基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人类潜意识研究——路易斯布尔乔亚的绘画解析》,2014年3月,中国知网,2016年12月13日。

[5]Kandel Eric, In Search of Memory: The Emergence of a New Science of Mind,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2006, Rpt. in In Dialogue with Nature: Textbook for General Education Foundation Programme. 2nd ed. Hong Kong: Office of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2012. 179-194.

[6]Poincaré Henri, The Value of Science: Essential Writings of Henri Poincaré, Modern Library, 2001, Rpt. in In Dialogue with Nature: Textbook for General Education Foundation Programme. 2nd ed. Hong Kong: Office of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2012. 161-178.

[7]Watson James and Berry Andrew, DNA: The Secret of Life, DNA Show LLC, 2003, Rpt. in In Dialogue with Nature: Textbook for General Education Foundation Programme. 2nd ed. Hong Kong: Office of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2012. 97-142.

猜你喜欢
群体性
微信时代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及其应对
聚变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研究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群体性事件背后渎职犯罪疑难问题研究
群体性劳动争议辟新径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论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化解之道
关于目前处置非法集资群体性事件的理性思考——以A市政府化解非法集资群体性事件的行为策略为例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现实考察与学理分析——从三起具有“标本意义”的群体性事件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