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时代的科普如何行稳致远

2018-05-14 12:06牛艳芹
科学导报 2018年43期
关键词:谣言科普公众

牛艳芹

近日,中国科普研究所首次发布《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2017》,旨在回应以公民科学素质建构为目标的科学普及在数据时代面对的挑战。

《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2017》是中国科普研究所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在种子词遴选、机器学习衍生基础上开展互联网科普数据的采集、分析和研究的成果。经过两年基础研究逐步成熟,形成了以《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网络科普舆情报告》《移动互联网网民科普获取与传播行为报告》等系列数据报告为框架的科普互联网数据总体报告,为新时代科普工作满足公众需求、实现精准化推送提供了优化的决策依据。

公众与科学互动方式发生变化

当前中国网民的数量已经超过7.5亿,公众与科学互动的方式有了很大变化,科普的有效受众很多都在网上。

报告显示,当前的网络科普受众具有移动化、年轻化和不断细分的特点,网民主要通过移动终端获取科普信息,18~40岁的青年人群是科普的主要受众,占比超过70%;网络中的男性科普受众多于女性,特别是在话题的引导性上超过女性;但是也要注意到,一些所谓的少数群体,比如女性或中老年人,他们在特定话题上非常活跃,超过了其他群体。

数据显示科普热点的发展受到了互联网长尾效应的影响。在监测的1500多个热点里面,约有20%的头部热点是被高度关注的,尾部热点关注度没那么高,但是对特定群体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互联网这些结构性特点给科普工作带来了挑战,要求跳脱开传统的科普人群和渠道分类,面向互联网社会建立更高效的传播模式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科普。

媒体发生变化

报告对2万家新闻网站、近1000家纸媒、70个主流新闻APP、10大主流博客、3万多个论坛、100万个微博账号、近10万个微信公众账号和25家国内主流视频网站进行了跟踪研究,发现新闻网站、论坛和微博平台是三个最主要的科技信息发布和传播阵地,博客和微博上的网民讨论也是科技传播的重要助力,纸媒和资讯APP在科普方面的影响力相对较低。

在媒体传播的话题性上,健康医疗、生态环境、应急避险类的新闻报道最为热门。

从发布周期来看,每周六、日的科普信息发布量比工作日偏低,每天的9点和16点是科普信息发布最集中的时段。

报告认为,掌握了这些基本规律,才能在互联网环境中找到适合的传播策略。

全国科普日的相关数据显示,活动初期(首周末)的媒体曝光率不足,相关报道从次周开始才显著增加,据此建议媒体,特别是大众媒体,在第一时间加大报道力度,促使更多的人体验全国科普日的氛围和参加丰富的科普活动。

科普在议题引导中的使命:满足公众对于其安全、兴趣和想象的自我实现

报告显示,健康和医疗始终是公众科普需求的焦点,目前科普供给侧在质和量两方面还不能满足需要;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公众对深空探索和天文宇宙学领域的兴趣迅速上涨,还需要更多的科学家个人和团队参与对话;在基础及前沿科学方面,量子、暗物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进展及新概念冲击了原有的知识和观念体系,基础及前沿科学应该是科普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公众对气候与环境安全方面的顾虑在增加,需要更好地理解安全背后的科学来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及其风险。

报告建议,透过数据观察科技與社会的关系变化,跟踪公众科学的热门领域,锁定有影响力的科技议题,及时有效地做出回应。

在面向知识和技能的科普之外,还要帮助公众领会科学、技术与工程的本质及内在差异,理解生态环境与能耗排放之间的有机联系。这些分析表明,通过科技传播来满足公众对于其安全、兴趣和想象的自我实现,是科普在议题引导中必达的使命。

科技传播应关注进展和问题背后价值

科技传播的另外一大目标是帮助社会了解科学系统的运行,知晓其重要进展和问题。在近年来的重要科学事件中,前者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为代表,后者以媒体多次披露的国内外学术不端案例为代表。

研究者分析表明,公众感兴趣的方面主要集中在进展和问题背后的价值和理据。

公众想知道进展的意义,不仅是科学上的意义,还包括对社会及个人的意义。对于科学系统出现的问题,公众首先关注的是真相,其次是科学界对事件的评价。

这些数据观察的启示在于,对科学系统的解析是科技与社会交流的重要管道,这种科普管道不仅保持了社会对科学的关注和兴趣,有助于公众对同行评议等科学精神内核的理解,并且敦促更多的科学家透过媒体或直接与公众对话。

发挥新时代科普的社会功能:正本清源,止流反谣

科学流言、谣言一直与科学如影随形,有效的科普需要持续对抗各种流谣言。报告数据显示,科学类谣言占比达到47%,接近一半。在科学类谣言中,发现外星人、虫洞等太空类谣言数量最多、传播最广,占比达54.1%。对于许多似是而非的食品安全和健康养生类谣言,判断谬误与否需要一定的专业性,尽管这类谣言的传播量很大,但仅有1.1%被辟谣。数据还表明,在量子、暗物质等前沿科学领域,公众的兴趣和一知半解也衍生出一批无根据的猜测和想象。这些源自科学图谱的流谣言以吸睛竞争的方式给科普制造了很大的阻力,转移了传播焦点,扭曲了科学的本来形象。

研究者建议,首先要加强权威科普平台、团队和个人的培育,呼吁更多的明星科学家参与一手信息的发布和评议,其次要扶持科学流言和谣言监测平台,把握其发展脉络有效干预和疏导,通过追根溯源、以实击虚的手段开展传播竞争。

猜你喜欢
谣言科普公众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不信谣言 科学防“疫”
科普侠:古代历险 (八)
科普侠:古代历险(七)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你被养生谣言忽悠过吗?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谣言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