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及提升策略

2018-05-14 14:57曲永军李灏
关东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吉林省建议

曲永军 李灏

[摘要]在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的现实状况下,针对吉林省装备制造业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距,仍然大而不强的问题,首先对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最后从政府的政治、资金、科研环境以及法律的方法和企业自身创新性两大方面对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现状;建议

装备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东北地区的支柱型产业,但近年来,由于东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较缓慢,装备制造业发展也并不理想。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的东北,要想在短时间内调整经济的发展速度,就必须重视对装备制造业等支柱型产业的发展,带动东北整体经济的快速回升,为东北的发展开辟新的天地。吉林省身处东北地区的中心位置,是连接黑龙江省和辽宁省的桥梁,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北能带动黑龙江,南能影响辽宁,可看成是东北地区的“腰”,只有腰板挺直了,才能使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更好的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一、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吉林省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悠久,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早。1904年日俄战争发生之后,日本便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煤矿惦记在心。为了更好的将东北地区的煤矿占为己有,便开始在东北地区发展煤矿工业,也就为东北装备制造业埋下了种子。1932年,日本为了更好地掠夺东北地区的资源,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并以新京(长春)作为首都,建立伪满洲国,到1937年,伪满洲国颁布了《满洲产业开发五年计划纲要》,主要用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虽然最后没有取得很多技术上的进步,但也为之后东北地区装备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到1945年,东北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85%,可谓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地区。当时,除了极特殊的工业产品外,剩下的都可以在东北地区制造。但经过四年的解放战争,使原本建立起来的东北工业上的优势已不复存在,再加上1946年发生在东北的一系列战役,使得东北局势急剧恶化,工业方面严重受损。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家很重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并在经济上给予了支持。1955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明确指示将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由于当时中国工业化基础已经变得相当薄弱,并且自给自足的农业国已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发展,所以发展重工业迫在眉睫。在明确的指示下,中国重工业方面确实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全国铁路里程增加了22%,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28.5%。1956年9月党的“八大”正式通过《关于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二五”再一次将重工业的发展放在首位,并加大对东北工业的支持力度,在国家政策与经济的支持下,东北重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重工业企业的数量也突飞猛进。

1966年,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由于十年动乱的发生,国民经济总体损失严重,国家对东北地区工业上的支持也被迫中断,本来有较好发展前景的重工业因此遭受打击,重工业的发展逐渐与发达国家拉开了距离。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对东北重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会议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代,国家把发展重点转向了深圳、珠海、厦门等沿海地区,同时在经济和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使得东北地区重工业的发展不再具有政策和经济上的独特优势。初步改革开放带来了国家经济上的快速提升,于是198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经过慎重考虑,做出了进一步开放港口城市的决定,并兴办了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地区快速的发展吸引了更多企业的注意,使得很多原东北地区的企业转向沿海地区发展。越来越少的政策和经济支持,使东北重工业的发展越来越缓慢,甚至出现了倒退的现象,很多重要的国企没有了国家的支持,管理日益松散,最后只能落到被政府卖掉的地步。还有很多中小企业,虽还继续生产,但很难与沿海地区的企业竞争,也相继倒闭。1966年开始,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日趋衰退,也就造成我们现在看到的东北经济发展缓慢,远不及沿海地区的现状。

二、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现状

(一)汽车制造方面

吉林省汽车工业在全国排名名列前茅,一直都是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的领头军,拉动了吉林省经济的发展。目前,吉林省汽车工业已形成以一汽集团为核心,集整车、各类专用车和汽车零部件研发、生产、贸易为一体,中重型卡车、中高级轿车、轻型车和微型车等較为齐全的汽车工业体系,并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具有相当实力的汽车制造基地。吉林省规模以上企业光汽车产业就有212家,长春市2017年全年汽车产量276.9万辆,同此增长9%;汽车销量271.1万辆,同此增长9.5%。

(二)电网建设方面

吉林省电网主体由500kv和220kv两种电压等级的电网构成,目前仍采用500kv和220kv两种电压等级电磁环网的运行方式。长春、吉林、四平、白城是吉林省最为重要的四个电网站,为其他地区的输电提供了保障。但吉林省仍有个别地区电网结构不够完整,导致供电不稳定,还是会有大面积停电的现象。

(三)飞机制造业方面

民用航空飞机所需零部件数量庞大,吉林省积极抓住国家大力推进航空产业发展的机遇,建立航材制造项目,全力推进本省飞机制造业的发展。机场附近的中航工业吉林航空维修有限公司是中国500家最大交通运输制造企业之一,主要从事各型歼击机、强击机和Y5、Y11、N5A、M18等飞机维修业务,同时也开展飞机零部件、特种装备研制业务。吉林省作为老工业基地这一独特优势,为今后吉林省飞机制造业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焊接技术与设备方面

吉林省焊接以吉林省焊接培训中心为基础,建立焊接设备研究中心,加快重大焊接设备创新、制造的效率,提升吉林省总体的焊接技术。但吉林省焊接方面没有像汽车制造业那样起到积极带头作用,只能靠企业自己的研发创新来提高焊接技术,从而提高效率。

(五)农机设备方面

吉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地。吉林省农机设备的拥有量、农机装备的水平都相对较高,相较其他省份而言都处于领先地位。2013-2015年这三年是吉林省农业机械装备发展最快的时期,各类农业机械装备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近年来吉林省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持续涨高,每年平均增长率可达到4.54%,远远高于我国平均水平,且依然以一定的速率稳步上涨。

综上,很明显的看出,装备制造业是东北地区的发展命脉,只有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这一支柱性产业,才能带动整个东北地区的发展,使东北地区重现当时的辉煌。

三、提升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的相关建议

要改善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速度缓慢的情况,不能仅仅依靠装备制造企业自身,还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只有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增强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的正面效应,同时规避负面影响,从而使吉林省装备制造业走上“上规模、上质量、上水平”的发展轨道。

(一)政府方面

政府在政策支持方面,应充分认识到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紧紧抓住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的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改革为突破,充分发挥全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在国内外具有的领先优势;发挥农机设备、换热器设备在国内的比较优势;发挥煤炭采选设备、石油修井设备、起重设备制造的潜在优势;发挥汽车专用设备、电力电工设备、冶金冶炼设备、光电与医疗设备制造的后发优势。同时,吉林省应将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主要放在长春、吉林、四平这三大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让汽车动车产业在原来优势的基础上更优,并且加快推进农机设备、换热器设备在国内的发展,从而在国内市场占据有利地位。政府还应该定期开展项目评比活动,激励各装备制造企业将自己在技术、产品及管理上的创新拿出来与其它企业共享,从而达到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的共同发展。

政府在资金支持方面,在严格落实国家给予吉林省装备制造业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加大对本省装备制造业资金上的支持。政府应当对取得国家专利、产品通过国际认证、申报国家项目的装备制造企业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尤其对于那些取得重大技术创新的企业给予鼓励,从而引导更多的企业积极创新。实行税收优惠也是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采取的扶持政策。政府对拥有国家项目、国家专利、国际认证产品,积极进行技术创新的装备制造企业给予税收优待,具体可以包括降低税率、退税免税等做法。政府还可以通过金融扶持来推进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放宽对重大装备制造企业的银行信贷,适当降低银行信贷的利率,延长银行信贷的期限,扩宽企业资金筹资方式,改变我国企业存在的筹资渠道比较单一的情况。

政府在科研环境方面,应该积极推进吉林省产学研联合的合作机制。政府应构建产学研合作的环境体系,大力开展产学研的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产学研联合的重要作用。并制定符合当下产学研联合的各种鼓励政策,加大对产学研联动机制的资金投入。吉林省拥有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985”院校两所,延边大学“211工程”院校一所,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公办院校35所,还有吉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等多个科研机构,为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但政府必须提供有力的优惠政策并营造一个公平有效的市场环境,才能使人才愿意留下,为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政府在法律法规制定方面,必须认识到法律法规对于市场的公平有效起到保障作用,国家应当不断完善装备制造业市场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保证各企业在市场销售方面都享有公平的待遇,从而使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乃至国家装备制造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企业自身方面

吉林省装备制造企业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政府优惠政策、资金扶持的基础上,抓住机遇积极发展自身,配合政府使吉林省装备制造业迈上新的台阶。企业要想打破现存的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的瓶颈,最重要的是看到创新的重要性,在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根据自身情况,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

无论是装备制造企业还是其他服务性的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一直都是企业的最终目标。提高企业利润主要从两方面人手,一是增加销售收入,二是严格减少企业在成本及相关费用上的支出。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保证产品的新颖度,提高生产过程中的废品重复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企业在利润的驱使下,将会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从而达到促进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目的。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表现于生产经营活动、管理活动等方面的独具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以及价值观。企业文化向来被人们看作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员工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在日常工作中,提供员工相互交流、合作的平台,营造创新的氛围。此外,企业还应多提供一些有利于提升员工创新能力的培训,使每个员工在创新方面都“有话可说”。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業主体的根本指导方针。作为吉林省支柱型产业的装备制造业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这就要求各大企业及时看清市场需求的变化,通过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创造出符合现阶段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免于被新市场淘汰。在新产品满足了新需求的同时,就会有更新的需求出现,从而迫使企业一次又一次进行创新,使企业总体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企业内部必须具有明确的鼓励创新的制度,让员工清楚认识到创新在企业中的重视程度。企业应当建立长期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实行荣誉激励和竞争激励相融合的方式。提倡在企业内部部门之间进行创新方面的竞争,对于在竞争方面有巨大进步的部门给予荣誉证书、光荣榜和发放奖金、生活福利等奖励。各部门内部还应对有重大创新贡献的员工进行单独奖励。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表明,人的需求都是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逐一满足的。在满足员工低层次需求之后,高层次的需求才更能显示出激励作用,才能更好地刺激员工积极创新以满足自我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企业集聚会带来很多的优势,在装备制造这种大型企业表现得更加明显。发展速度快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拉动发展较慢企业的发展,无论在技术还是管理方面,发展较慢的企业都可以认真向其学习,发现自身不足,积极改进,从而促进自身发展;在基础设施方面,装备制造企业之间可以共同利用,减少了相互之间的运输距离,降低了运输成本;在技术创新方面,各大企业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增进交流机会,更好地发展。不仅在装备制造业的各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也要增强与其他产业的合作。近年来,服务业发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会带动装备制造业共同发展。这就需要积极促进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相互融合,加强两产业中各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更好地实现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装备制造业吉林省建议
奔跑的小浪花
吉林省2019年秋冬季秸秆离田工作方案
反腐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一带一路战略下江苏加快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探析
中国装备制造业阶段竞争力研究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我国生产性物流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策略分析
三代人的建议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