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时间异化与复归——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个潜含思想

2018-05-14 09:00朱玉霞王建光
兵团党校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私有财产异化劳动共产主义

朱玉霞 王建光

[摘要]马克思思想转型时期的重要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集中阐述异化思想的同时,蕴含着深刻而隐性的自由时间异化与复归思想,在马克思自由时间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在这部未成熟却引起极大反响的著作中,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两者的关系是理解当时马克思自由时间异化思想的关键。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交叉演进为自由时间异化的出场和演绎营造了系统性场域,即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相互作用系统性的推进自由时间异化和复归。在这一系统性场域中,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是自由时间异化的实现;私有财产是自由时间异化的原因;共产主义是自由时间异化的复归。

[关键词]自由时间异化;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共产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18)05—0021—05

[作者简介]朱玉霞,女,南京农业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王建光,哲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政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马克思的自由时间理论在“批判旧世界”和“发现新世界”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完善,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大量资料整理分析来看,有关自由时间的研究已相当全面,包括“自由时间的内涵、形成和当代意义”的研究,“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和休闲关系”的研究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自由时间异化倾向逐渐显露,对马克思原著中蕴含的自由时间异化思想的探究,有利于完善马克思的自由时间理论,丰富马克思的思想体系;有利于观照社会现实,解决现实难题。因此,本文仅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入手着重分析其潜含的自由时间异化与复归思想。

一、自由时間异化的逻辑演绎

两个极其重要又密切相关的词组,即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贯穿整个《手稿》始终。因此,探讨《手稿》中潜含的自由时间异化与复归思想必须以这两个关键词作为突破口。这两个关键词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各自具有丰富内涵和演变的历史进程,在同一个时代条件下又密切关联且在逻辑上不断交叉呈现(尤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错综复杂的交叉作用尤为突出),为自由时间异化的出场和演绎营造了一个系统性的场域。在这一场域中,自由时间异化的出场才水到渠成,自由时间异化的演绎逻辑才展现的淋漓尽致。

第一,探究和理解《手稿》中马克思有关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问题至关重要。针对这一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其中最为突出的争论即为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循环论证”问题。姜海波、韩立新和王峰明等学者以扎实的文本研究进行考证,对“循环论证”提出了质疑。姜海波认为私有财产起源于外化劳动,即“劳动过程本身”,与异化劳动不同。外化劳动是否发生异化要看是否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也就是私有财产的统治下”,“异化现象的产生就在于外化和占有之间的循环被私有财产中断了”。[1]韩立新则认为人的“对象化活动”(“异化劳动I”)带来了“基于自我劳动基础上的私人所有”(“私人所有I”),这种私人所有又带来了“属于他人的异化劳动”(“异化劳动II”),而这种异化劳动最终生产出了“资本主义的私人所有”(“私人所有II”),即“异化劳动I→私人所有I→异化劳动II→私人所有II”。[2]王峰明认为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即劳动产品和劳动的异化引起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又引起类本质和人与人的异化,借此来打破“循环论证说”。[3]刘宗碧则认为《手稿》中看似相左的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两个论证逻辑,其实蕴含了马克思政治经济批判对辩证法的运用,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政治经济学方法建构的原型。[4]相反,日本学者大井正、广松涉和望月清司等人则承认“循环论证”的存在,并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大井正认为《手稿》中(异化劳动和私人所有)的开头和结尾是循环论证,“是无法解决的循环关系(相互作用)”[5]。然而,广松涉认为《穆勒评注》才陷入糟糕的循环论证。与此不同,望月清司从异化劳动的第一规定和第二规定的矛盾入手,间接涉及“循环论证”问题,并以此提出解决方案。但不管质疑还是承认“循环论证”的存在,都有利于更好的理解二者的关系。

第二,笔者根据不同学者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关系的探讨以及对《手稿》的文本解读和深入探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构建自由时间异化的出场逻辑。笔者认为,正是自由时间异化在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不断交叉演进逻辑中的呈现打破了“循环论证说”。理解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把握自由时间异化的出场逻辑,最重要的是理解两种异化劳动、两种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四种规定。关于两种异化劳动和两种私有财产的理解,笔者对韩立新教授的观点颇为认同,但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之间的交叉演进过程却持有不同的看法,主要表现在异化劳动的四种规定的引进上。可以发现,引入异化劳动的四种规定,可以使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交叉演进过程显得更加全面、系统和严谨。交叉演进过程如下图:

异化劳动I→私有财产I→异化劳动II→私有财产II→异化劳动II*①

在此基础上,构建自由时间异化的出场逻辑。如下图:

二、异化劳动:自由时间异化的实现

第一,异化劳动已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存在。《手稿》是马克思第一次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著作,由三个相对独立的笔记本组成。异化劳动思想在笔记本Ⅰ中得到集中阐述。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发现黑格尔哲学对现实问题的无力批判,以其智识果断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通过分析现实基础来完成批判资本主义的目的。而资本主义社会最大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动,即劳动,在国民经济学家描述中发生了二律背反,即一方面承认“劳动是社会一切财富的源泉”,另一方面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发生异化。至此,抽象的一般劳动与现实的异化劳动相互碰撞,现实性被彻底掩盖在抽象性的幻想之中。因此,马克思从经济事实出发层层递进的揭示出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即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相异化、人与类本质相异化和人与人相异化,使已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客观存在的异化劳动逐渐成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把利剑。

第二,异化劳动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开端。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革命、人类解放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历史高度上,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揭示工人阶级非人的处境,即工人异化状况,以及造成工人异化的原因,这一揭示主要在《手稿》的笔记本Ⅰ中得到集中阐述。马克思在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三个板块摘取了大量国民经济学话语,详细阐述了当前资本主义的现状和工人阶级的现实处境,揭露国民经济学家将经济事实和规律当作前提的种种不符;其后,在被纳入笔记本Ⅰ中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板块中总结出异化劳动的本质及其四种表现,以及揭示出“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6]61,但其中并未指出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私有财产的论述也不占重要地位,这一问题将在大量丢失的笔记本Ⅱ得到证明。由此可见,马克思仅从异化劳动这一资本主义社会客观存在的现实出发,揭示其异化的背后原因,最终将矛头指向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异化劳动II*是自由时间异化的最终实现。马克思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并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当前的现实状况是工人“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6]。诚然,工人的劳动已然发生了异化,工人的劳动并不在于满足于自身的需求,而是服务于资本的增值和资本家的贪欲,仅获得维持生存的基本工资。至此,工人的劳动并不为自身占有,而成为异己的对象与自身对立,工人必然与自由渐行渐远。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对劳动者来说,劳动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是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发挥自己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因此劳动者只是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由自在,而在劳动之内则感到惘然若失”[7]。劳动是自由时间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不断的缩短劳动时间,才有获得增加自由时间的可能。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要求人將全部时间用以劳动获得生存,“谋生”相比自由而言更重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劳动工具的改善,劳动生产率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劳动者用较少的劳动时间即可解决生命所需,劳动者将会拥有大量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然而,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发生了异化,即异化劳动II,并不属于劳动者本身,经过私有财产II的作用,过渡给“工人之外的他人”,进而劳动者已然被他人占有,“占有表现为异化”,进而劳动者与其类本质异化,与他人异化,属于劳动者本身自由自觉活动的时间也被作为附加物无条件占有,即异化劳动II*。当技术进步的空间增长到极限,缩短劳动时间已变得不再可能,资本家选择掠夺和压榨工人的自由时间,自由时间成为工人被迫为资本家工作和服务的时间。因而,自由时间已不再属于工人而属于资本家,自由时间由工人自己创造出来后又走向自己的对立面,作为异己的东西而存在。由此可见,异化劳动II*不是自由时间异化的主谋,但促成了自由时间异化的最终实现。究其根源,还得探讨私有财产问题。

三、私有财产:自由时间异化的原因

第一,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推导依据。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和国民经济学本身出发探讨和分析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而当前国民经济学家假定的各种前提,即分工、竞争和交换价值,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劳动、资本和土地都从属于私有财产。因此,马克思从有关私有财产的种种事实出发,描述了一个工人降低为商品和工人越发贫困的现状,并揭示出“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它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8]也就是说国民经济学家将经济事实和规律当作前提考察,将私有财产当作前提考察,并未揭示这些经济事实和规律如何产生于私有财产,私有财产产生的根源为何。国民经济学终将陷入“五里雾”中。鉴于此,马克思从当时经济事实出发,发现并揭露异化劳动在经济事实和规律以及私有财产产生中的作用,逐渐揭示和归纳出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可以发现,马克思所言“事实”与国民经济学的“事实”和“前提”都在私有财产的框架内,即都从私有财产的种种事实出发,但所指同一却有根本差别。一方面,马克思跟国民经济学的立场不同。马克思虽出生中产,但心系劳苦大众,一生致力于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而奋斗;而国民经济学与马克思恰恰相反,始终拥护当前的政治体制,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谈论现状。另一方面,马克思虽从私有财产的种种事实出发,但否定其合理性并努力去说明这一事实,而国民经济学纯粹的将其作为前提,并不做说明。因此,马克思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和前提出发,发现和揭露异化劳动,走上了消除私有财产、解放劳动和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康庄大道。

第二,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根源。马克思从私有财产推导出异化劳动表明他在视觉上构造了私有财产在先,异化劳动在后的直观体系,但也在逻辑上论证了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因为异化劳动虽在分析有关私有财产的种种经济事实中发现,但并不构成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结果,也只能说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推导依据。这也辩证的证明了马克思有关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结果的论断的合理性存在。然而,值得补充和说明的是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根源这一命题。如上所述,马克思从当时经济事实出发,发现并揭露异化劳动在经济事实和规律以及私有财产产生中的作用,逐渐揭示和归纳出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异化,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成为异己的存在,那么,马克思又问道异己而属谁呢?“属谁”的问题即是“占有”和“归谁所有”的问题。在这里,马克思又重新将私有财产领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来解释劳动产品和劳动的归属问题。马克思指出:“如果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即对象化劳动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敌对的、强有力的、不依赖于他的对象的关系,那么他对这一对象所以发生这种关系就在于有另一个异己的、敌对的、强有力的、不依赖于他的人是这一对象的主人。”[9]而这一主人绝对不是劳动者和工人。正是由于私有财产的存在,劳动产品和劳动才会被他人强制占有,劳动者才会与劳动产品和劳动发生异化;也正是私有财产的存在,劳动产品和劳动的占有演变为人的被占有,进而演变为精神、状态和意识等形而上领域的被占有,人已然成为被支配和控制的对象,失去了自由自觉活动的能力,人与人之间产生严重的身份和地位划分,即人与类本质相异化和人与人相异化。至此,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根源即可说是私有财产是人与类本质相异化和人与人相异化的根源。但这里的私有财产却不同于私人占有的私有财产,即私有财产II和私有财产I的区别。

第三,私有财产II是自由时间异化的根本原因。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逐渐揭露异化劳动在经济事实和规律以及私有财产产生中的作用,揭示和归纳出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并深入探究异化劳动背后的原因。随后马克思将私有财产领回到人们的视野来揭示劳动产品和劳动的异化,并认为正是由于私有财产的存在,劳动产品和劳动才会被他人强制占有,进而演变为人的被占有,精神、状态和意识等形而上领域的被占有,最终,人与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私有财产表现为人与类本质相异化和人与人相异化的根据和原因,而此时的私有财产已不同于劳动产品和劳动被占有的私有财产。自由时间是工人用于休息、娱乐和从事较高级的活动的时间,是工人用劳动创造出来的产物,区别于劳动时间。原本属于工人本身的自由时间,却随着工人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而作为附加物被无条件占有,走向异化,而异化逐渐远离具体的劳动层面的异化走向更加抽象的层面,达到一个现象到本质的升华。由此可见,自由时间异化正是异化劳动II*的直接后果。对于工人来说被资本家占有表现为类本质的异化,与他人的异化,而对于作为占有方的资本家来说,就表现为私有财产,即私有财产II。工人是被迫占有,被迫异化,而资本家掌握主动权,促成了占有和异化的实现。由此,私有财产II表现为异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也表现为自由时间异化的根据和原因。

四、共产主义:自由时间异化的复归

异化与复归走的是同一条道路。自由时间走向异化的同时也在为复归创造条件,因此,自由时间异化必然走向复归,异化的过程也就是复归的过程。自由时间异化本质上是人的异化,人本质的异化,只有人本质的回归才能引导自由时间异化走向复归。而人的本质的回归只有共产主义这条道路才能实现。

第一,自由时间异化走向复归的必然性。自由时间异化走向复归的必然性由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表现为自由时间异化的原因所决定。一方面,扬弃异化劳动是必然的。异化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自由时间异化并不可避免。既然异化无法避免,人们应立足于现实通过实践活动为异化的扬弃创造条件。马克思指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10]那么,自由时间异化并为自由时间异化的复归创造丰富条件,这也预示着异化终将走向复归,自由时间异化终将走向复归。异化劳动促成自由时间异化的最終实现,那么扬弃异化劳动也推进自由时间异化的复归。而扬弃异化劳动的根本途径在于劳动解放,也就是使劳动成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成为自身生活的目的和意义。那时候人在劳动中享受自由时间生活,在自由时间生活中享受劳动的乐趣,劳动和自由时间生活融为一体,劳动和自由时间成为生活的目的和意义本身而不是生活的手段,不是为资本家创造生活价值和意义的存在;那时候人在劳动中和自由时间中是肯定自己而不是否定自己,并作为自由自觉的类存在,不断走向人性本质的复归。另一方面,扬弃私有财产也是必然的。私有财产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并且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消亡,而私有财产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意味着私有财产的扬弃要经过漫长的过程,但不可否认私有财产扬弃的必然性。私有财产是自由时间异化的根本原因,揭示了私有财产扬弃的必然性决定自由时间异化走向复归的必然性,也揭示了自由时间异化走向复归的漫长过程。而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要扬其合理性,弃其非合理性,即肯定其推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否定其身上携带的异化关系。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在逻辑上的交叉关系预示着一方的衰亡必然会引起另一方的衰亡,一方的扬弃必然会引起另一方的扬弃。因此,异化劳动的扬弃必将会引起私有财产的扬弃,而“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但这种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客体上都成为人的。”[11]。至此,自由时间异化走向复归的必然性终将指向人类解放的实现,指向共产主义的实现。

第二,共产主义是自由时间异化走向复归的最终途径。马克思批判“粗陋的共产主义”、“政治的共产主义”和“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具有自身的独到见解,并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12],与私有财产平均化的“粗陋共产主义”和理解私有财产概念却不理解私有财产实质的“政治的共产主义”与“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存在本质区别。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共同作用,不仅使人们丧失了劳动产品或物质财富等外部世界,还使人丧失了自身及其本质,丧失了精神和意识等内在世界,最后,人们甘愿接受剥削和压迫,丧失反抗精神,这并掩盖了自由时间存在的价值。同时,有利于自身发展和享受的自由时间在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共同作用下走向异化,成为为资本家创造资本和财富的手段。人们在自由时间里不是发展自己、充实自己和享受生活,而是绞尽脑汁的为资本家服务、创造财富。由此可见,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和自由时间异化的物质结果,本质上却是人的本质异化的表现。因此,扬弃私有财产和扬弃异化,只有立足于人,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3]的方式实现。而“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人的本质的异化即是社会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复归即是整个社会的复归,整个人类的普遍解放。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4],是扬弃异化和异化复归的最终途径。马克思自由时间异化走向复归的共产主义路径明显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色彩,但不可忽视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经济事实,试图冲破费尔巴哈思想的局限性,阐述共产主义到来的历史必然性,并为共产主义的到来探寻科学的、实际的理论根基和现实基础的努力。

综上所述,自由时间异化的出场逻辑揭示了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选择路径,即由现象到本质、抽象到具体两种路径,蕴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同时,自由时间处于非物质领域的特殊身份,不自觉的将自身抛入意识流的领域,并与现象和具体划清界限,达到本质和抽象层面,由此揭示出异化劳动II*是自由时间异化的最终实现,私有财产II是自由时间异化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自由时间异化是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而合理运用辩证法思想的结果,不仅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非人性化的事实,还为批判现今依旧存在的异化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自由时间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而不可避免的必经之路,人们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的创造条件扬弃异化劳动、扬弃私有财产,才能引导自由时间异化的复归,实现人的本质的回归,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然而,此时不成熟却直接而高扬的自由时间异化思想,与后来成熟却又掩盖在历史唯物主义光环下的自由时间异化思想之间不失为一个错过的完美邂逅!

参考文献:

[1]姜海波.私有财产的起源与外化劳动——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1).

[2]韩立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究竟是不是循环论证[J].学术月刊,2012(3).

[3]王峰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试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个理论难点[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1).

[4]刘宗碧.《巴黎手稿》的辩证法运用和政治经济学方法原型——“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循环论证问题新解[J].哲学动态,2013(9).

[5]大井正.唯物史观の形成过程[M].未来社,1968:274.

[6][7][8][9][10][11][12][13][14](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彭银春

猜你喜欢
私有财产异化劳动共产主义
科学把握共产主义长期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私有财产的民商法保护研究
基于私有财产的民商法保护分析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思考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李海青:共产主义的历史现实性与逻辑必然性
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奋斗中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