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类APP背后的“桃色吸金套路”

2018-05-14 14:21
中国防伪报道 2018年1期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同城交友软件APP作为一种颠覆传统的社交方式迅速风靡全国。如今,打开智能手机的“软件应用市场”,随意输入“约会”等类似关键字,就会跳出“约爱”“同城私密搭讪”“快恋爱”等几十个同城交友APP。不过,宅男宅女们在热衷网上交友、尽情享受互联网技术便利的同时,却往往对潜藏在交友软件之后的巨大风险毫无警觉,直到上当受骗才如梦方醒。

案件回放

江西籍的小伙子张某在重庆市九龙坡区的一家石材市场打工已经3年了。由于工作环境单一,小伙子又不善交际,25岁的他至今没有女朋友,这让他非常苦恼。3月21日,张某从同事那里得知,现在有一款同城交友的手机APP,只要下载注册,就会获得跟同城美女“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张某怦然心动,决定一试。

打开手机软件的应用市场,张某搜索到了这款“约会助手”。张某注意到,这款手机APP下面显示的下载量居然高达70万次。“这么多人用,效果应该不错。”张某立即下载安装,并输入自己的详细信息完成了注册。

这个APP的主界面是一个同城交友推荐页。张某注册信息为男性,因此,推荐页上推送出来的全是姿容靓丽堪比明星的美女。网页提示,张某可以选择自己心仪的对象,通过APP提供的聊天工具进行交流。然而,张某还在仔细挑选时,系统就提示有人主动跟他搭讪了!张某点击晃动的头像,聊天界面弹出一位叫“夜阑珊”的美女。

“可以认识一下吗?我出生在1989年,身高1.63米,希望可以多了解你一些。”系统资料里的“夜阑珊”一袭红衣,明眸皓齿,十足邻家女孩范儿。张某立即回复“可以,美女好。”3秒钟不到,对方就回复过来:“我是个比较豪放的女孩,不知道你是不是介意?”张某赶紧在对话框输入:“当然不介意。”没想到,系统却弹出一个弹窗提示,要想进一步交流,需要支付50元购买“通信服务”。不甘心放弃的张某就按照对方的要求,通过支付宝转去50元。但张某很快发现,之前还热情主动的“夜阑珊”,此时却突然不说话了,他连发十几条信息,对方再无回应。这时,张某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套路”了。他立马向九龙坡分局九龙园派出所报警求助。

案件分析

“与张某对话的很可能不是真人。”民警表示,类似的同城交友类APP中的用户其实大多为虚拟用户,其头像和资料全部来自大数据的抓取和盗用。也就是说,用户收到的“热情搭讪”是电脑程序自动发出的。

“诱导用户付费,是交友APP的最终目的。”民警指出,在网络交友过程中,如果沟通双方其中一方是虚拟程序,软件通过虚拟用户引导他人付费则涉嫌诈骗。而成本低、获利高、风险小,是这类骗局风行的3大社会诱因。

技术门槛低 成本低廉

目前,开发一款类似的交友APP成本非常低廉,一款功能類似的APP市场报价一般只要两三元,而且当天即可上线,同时配套有信息识别抓取程序,比如自动去QQ空间、百度贴吧等社交平台抓取头像后注册,只需要千元上下,不识别只抓取的更是低至两三百元。而且,手机操作系统对新研发的APP上线申请几乎“来者不拒”,大大刺激了投机者的“投资”热情。

运作手法简单 回报“超值”

一款打着“约”字招牌的擦边球社交软件,能够在无宣传的情况下,一个月内有超过百万人次下载并使用。大多数社交软件的会员价格都在50元上下浮动,月收入能够达到50万元左右,与收益相比,骗子们的成本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三是打击难度大 不法经营者风险较小

由于用户支付的“通信服务费”一般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数额较小,而且大多数用户碍于面子,一般都选择息事宁人、吃哑巴亏。这类“骗子软件”的运营者大多蹲在暗处、异地操纵,我国相关的法律又处在完善过程中,因此,打击此类违法犯罪存在一定的难度。

警方提示:根治手机同城交友APP软件违法行为,需要网信、工商、公安等多部门联合采取措施。尽管在打击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但对于广大智能手机“APP粉”而言,压住热情、守住底线、提高警惕、捂紧钱包,做到“三不为”,是完全可以避免落入APP交友陷阱的。

首先是“不盲从”。目前,手机APP市场鱼龙混杂,各方都想在其中分得一杯羹。除了诱导用户付费行骗的APP,更有植入木马、秘密吸费、窃取信息等多种套路,让人防不胜防。因此,对于各类送到眼前的APP,尽管宣传得天花乱坠,但用户切记保持冷静,谨慎点击加载,以免上当。

其次是“不轻信”。同城交友软件用来吸引客户的一大法宝就是满屏的“优质”交友资源:女的漂亮、男的英俊,而且全部热情主动,让用户欲罢不能。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广大网民要对自我有充分的认识,在遇到APP“美女”“帅哥”主动搭讪时,要高度警惕,绷紧神经,切忌一时冲动上当。

再次是“不转账”。这是预防APP交友诈骗的最后一道关口。骗子所有铺垫到此才是关键环节。此时,因为客户已经被虚拟的“帅哥美女”吸引,头脑开始变得迟钝,为了“深化感情”,很难抵制系统的付费诱导。因此,广大网民要在大脑中设置一根“安全保险阀”,一旦触动“付费”“打款”“加会员”等关键词,就立即进行自我预警。另外,一旦发现被骗,希望受害人能够及时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