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三大世界性贡献

2018-05-14 17:33潘宇鹏许鹏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

潘宇鹏 许鹏

〔摘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论断,不仅对我国具有历史性意义,也具有世界历史性意义。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视野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继续鼓舞各国共产党人的信心,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振兴;作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种路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为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的选择;面对众多棘手而又普遍多发的全球性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模式”创新治理方式、引领世界发展,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方案展示了东方智慧。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贡献;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8)03-0015-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论断不仅意味着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也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已经在世界上高高举起,还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将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途径选择。依托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中国模式”的巨大成就,中国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用东方智慧为世界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振兴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示着社会主义非但没有终结,反而在中国巍然不倒、前景光明。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正确应对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坚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东方阵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与资本主义世界分庭抗礼、占世界人口1/3的社会主义阵营在苏东剧变后发生了变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相继放弃社会主义旗帜,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但是,这一态势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发生了转折:新自由主义、新冷战主义、新霸权主义不再“时髦”,“历史终结”“普世价值”“和平演变”纷纷遇冷。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歌猛进,“社会主义”重新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今天,中国这个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走向振兴。

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中国共产党人既看到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机遇,不做历史的保守主义者,又重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挑战,不做盲目的乐观主义者 〔1 〕。在东欧各国纷纷撤下社会主义旗帜、世界社会主义面临诸多困局时,我们党凭借强大的战略定力审时度势、锐意创新、总结历史、面向未来;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地走属于自己的社会主义之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拉美左翼政权、欧洲各国共产党、南亚毛派、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等政治力量虽然也作出过不同的尝试和努力,但却由于资本主义围堵、政党政治制约、组织内部分裂、思想难以统一、理论更新滞后等原因而昙花一现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优势是世界其他国家的共产党无法比拟的,“四个自信”、创新思维以及群众路线等政党特质使我们能够创造出符合中国社会实际、贴近人民生活、引领民族复兴的行动纲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向世界馈赠的智慧方案,它的崛起守住了国际共运的东方阵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格局由此发生了根本改变,中国成为其稳固的版图中心和中流砥柱。

(二)创新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和外延,提升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普遍价值

以《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标志,科学社会主义问世已有170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自始至终坚持践行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推动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面对苏东剧变和苏联解体,我们坚持不放弃社会主义旗帜,排除干扰、抵制颠覆,实事求是地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索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同时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以及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作出了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并通过“十四条基本方略”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实践。

回顾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突破,列宁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突破,毛泽东通过创建新民主主义理论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内涵,邓小平通过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问题的系统解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模式。在新的历史阶段和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国共产党人深入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更高的格局和视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得到了由外到内的实质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仅验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也使其内涵和外延得到了创新发展,因而获得了更高的普遍价值,成为更多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路途中可资借鉴的选择。

(三)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提振世界各国共产党人的奋斗信心

放眼世界,那些改旗易帜的国家国力提升缓慢、经济普遍低迷、社会问题尖锐;经济危机后的欧美发达国家也元气大伤、复苏乏力,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恐怖主义、政党内耗、难民危机、民族矛盾等问题使其应接不暇。地球的东方,一枝独秀的中国“风景这边独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变革 〔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蓝图,“两步走”的安排清晰明朗,中国梦的实现指日可待。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经济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5年来年均增幅超过7%,远高于世界同期的2.5%,继续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更加完善,人民生活安心舒适;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升,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军事等领域全面进步,越发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社会安定祥和,政治长期稳定,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通过开展举世瞩目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坚定不移的反腐败斗争,群众对党的满意度大幅度提高,体现了人民对我们党的政治认同、衷心拥护和更大期许。

上述事例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和生命力。正如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在2017年11月2日召开的第十九届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上所说:“中国共产党正用实践证明着共产主义理论的正确性。”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成功,改变了世界人民对共产党的看法,有力提振了各国共产党人的信心,引领各国共产党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为全人类的幸福和进步事业奋斗不渝。

二、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思路和参考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始终心怀世界人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给世界上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道路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

伟大的实践推动理论的创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毛泽东同志深刻批评了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观点,结合国情探索了适合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分别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等一系列历史课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开创出新局面,进入了新阶段,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自觉认同。以上成就充分说明,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创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秀传统和难能可贵的内在品质。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不仅能使执政党紧跟时代步伐,有效应对风险和挑战,还能使其找到不足,倒逼理论及时更新。通过理论创新,能够保持马克思主义群众性政党性质,巩固党的群众基础,革除积弊,除旧布新,使执政党面貌昂扬、充满活力,从而获得群众的广泛拥护和认可。通过理论创新,还能够推动国家强大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党的十九大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活力、战略定力和理论自信来自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真理性,来自于一代代领导集体的政治智慧和亿万群众的无限创造,更来自于我们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3 〕。同时也必须明确,理论创新绝不是改旗易帜。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在苏联之所以被人民抛弃,既由于“苏联模式”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认识忽视了理论创新的必要性,更由于戈尔巴乔夫不切实际的“人道主义”“民主化”改革路径人为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其诸多举措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一教训警示我们,一定要结合本国的具体实际和所处时代的客观要求进行理论创新,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地赋予指导思想以新的科学内涵,从而使其更好地指导实践。总之,理论创新既要坚持继承性、时代性、实践性和探索性,也要保持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唯有这样,理论创新才能成为一种斗争武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用和价值。

(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二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选择了西方模式,以此来解决独立后的发展问题。它们试图再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辉煌,但却忽略了其模式的不可复制性,拉美盲目推行西方新自由主义造成的“水土不服”便是例证。20世纪末以来,打着拥护西方民主和普世价值旗号的“颜色革命”愈演愈烈。不可否认,西方大国霸权主义的渗透是“颜色革命”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相关国家不能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才是根本原因。事物发展的根本在于其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中国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通过自力更生取得了今天的成就,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全部活动所得出的必然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新时代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今天,“中国模式”之所以能在同西方模式的竞争中脱穎而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中国坚持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制度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内生性的历史选择而非外来式的人为嫁接,它已被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验证为一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始终坚持和发展作为这条道路指导思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以此击溃了“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虚无论”“改革开放反思论”“中国崩溃论”的进攻,越发自信地将其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推动其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一种崇高的价值坚守,“独立自主”深深扎根在中华文化土壤之中:新中国成立后排除万难打破封锁是“自强不息”的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大国风范,“韬光养晦”体现了处乱不惊、厚积薄发的战略眼光。不仅如此,“独立自主”还有着“达则兼济天下”基础上的引申内涵,它意味着分享和参与而不是封闭和孤立。近年来,中国为世界经济增长、金融危机应对、全球治理变革、国际争端解决、世界和平维护作出的巨大贡献便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新成就的取得,是我们排除干扰、坚定不移、心无旁骛地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结果。作为这一独立自主道路的最新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揭示了中国在新时代打破“普世价值”神话、塑造中国话语体系的逻辑指向:必须确立一套自己的概念、范畴、标准、理论的完整体系,以此作为改革与发展实践的评价指标和基本遵循,而不是照搬别人的尺度。

(三)坚持改革开放的历史态度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摆脱贫困的历史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历史态度。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说,“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 〔4 〕。作为社会主义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伟大革命和接力探索,这一开创性“试验”在国际环境复杂和发展任务艰巨的双重背景下进入了崭新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系统总结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全面协同推进与深化重要领域相结合、注重“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方法论指引。这就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加需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历史态度。

新时代坚持改革开放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扩大开放”两个维度上。从“全面深化改革”这一维度看,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将应对治国理政挑战与把握历史发展机遇统一起来,既坚持了全面系统的认识论,也坚持了攻坚克难的方法论。当今中国的改革逐渐走向深水区,所涉及的利益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环环相扣的特点,既要通过顶层设计自上而下进行贯通,不放过任何难啃的“硬骨头”;又要进行系统规划,分清轻重缓急,找准关键环节进行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全面发力、多点出击、纵深推进和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已经大大拓展,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提高,正在加速向着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进发。从全面扩大开放的角度看,中国的开放型经济体制逐步健全,沿海和内陆边境的贸易开放政策逐渐平衡,开放格局更加合理;招商引资、对外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在市场环境优化和审批瓶颈破除的助推下蓬勃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大大提升。当前,我国外交布局呈现全方位深入展开的特点,欧洲、非洲、拉丁美洲都留下了中国领导人的身影,“合作共赢”的大国关系成为具有世界效应的外交品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深入人心,中国的朋友越来越多。

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最新经验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参考。但应注意的是,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之普遍价值的彰显有赖于发展中国家结合自身具体实际的辩证吸收和创新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的经验借鉴,只能表现在对发展思路的拓宽和发展模式的启发上。也正是在这层意义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具有世界性贡献而不会形成新的“霸权”。

三、为全球性问题的解答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具有了越来越大的全球影响力。面对世界上众多棘手难题的解决乏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全球性问题的解答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一)超越西方式民主,创新政党治理模式

西方民主制度是一种维护少数人利益的、形式上的民主,其弊端正日益充分地显现:政党与民众之间的政策分歧越来越大,频繁诉诸公投却无法保证其结果的理性和客观;首脑危机来临,庸人政治盛行,出类拔萃之辈或者无法在现有制度下脱颖而出,或者正在失去从政动力,取而代之的是不稳定的社会运动型政治家或强人政治家,给国家发展带来更多不确定性。民主制度的效力衰减,直接导致政党治理模式的紊乱②:政党凝聚力不断下降,意识形态标签逐渐模糊,“左翼不左、右翼不右”的趋同现象使民粹主义愈演愈烈;政党组织萎缩,人数减少、消极情绪蔓延;社会功能弱化,无法有效表达民众诉求,沦为政治游戏参与者和选举机器;内斗内耗严重,政治实践混乱,良政善治遥遥无期 〔6 〕。

与西方民主制度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更具有历史进步性。首先,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有效克服了西方民主制度中资本与政治相勾连的弊端,避免民主沦为为少数人谋利益的工具,因而是真实、广泛的人民民主。其次,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坚持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结合,拓宽了民主广度、推进了民主深度、提升了民主品质,摒弃了西方“选票民主”的功利性、虚伪性。最后,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更加高效,规避了西方民主制度在决策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拖沓现象,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选贤任能、凝聚共识与科学决断。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治理模式。它能夠有效规避西方两党或多党制造成的政权频繁更迭并免受政党恶斗之害,从而有效防止治理效力折损,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作为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高度组织性和历史合法性,是世界上战略规划与执行能力、社会整合能力、改革创新能力最强的政党,这与一些西方政党的性质和面貌截然不同。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复兴、社会和谐、人民小康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直接奋斗目标,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远大理想,根本超越了新自由主义的短视、对抗、民粹等狭隘性。凭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优势、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优势、体系健全的组织优势、民主集中制的制度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路线优势,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长期执政,取得了西方国家需要几百年才能获得的成就,实现了政党治理模式上的创新和成功。

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制度安排和政党治理模式融合了五千多年华夏历史积淀、马克思主义的红色基因和世界各国优秀文明元素,除了能将世界1/5人口带向共同富裕,还将为人类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出宝贵经验,为世界各国政党有效解决各类全球性问题提供有效指引。

(二)有效应对新常态,引领全球经济发展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西方一直深陷泥潭,多轮救市并未恢复昔日的发展境况,反而使经济形势更加脆弱,低增长、低通胀、低需求同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等风险交织错杂,并由此激发了全球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地缘冲突加剧等新的不稳定因素。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影响,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变得越发迫切。

为有效应对新常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大理论观点,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推进。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我国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有效应对了经济新常态,取得了一系列值得骄傲的发展成就。近些年,中国一直是拉动世界经济的第一引擎,201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827 122亿元,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突破30%,超过美、日、欧总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 974元,脱贫人口年均超过1 000万人;高铁、桥梁、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值得一提的是,在数字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和用户市场日益扩大的背景下,中国在电子商务、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的发展引起了世界关注,数字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这不仅为网络强国、“智慧中国”的建设提供了支撑,也为世界提供了數字经济发展的“中国样板”。中国还为世界提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经济全球化新路:通过“一带一路”等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框架平台以及金砖银行、丝路基金、亚投行的创建,将你死我活的贸易竞争变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共同发展新模式,引领世界经济继续前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为此,我们将继续从结构改革、创新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体系完善和全面开放等六个方面不断发力。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在与资本力量角逐过程中的独立性,并运用“看得见的手”引领资本更好地为人民利益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创造了中国迅速崛起、绝大多数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的奇迹,同时也实现了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超越 〔7 〕。可以预见,中国将继续用自身的发展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也必将继续发挥对世界发展的强劲引领作用。

(三)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改变人类历史进程

世界从未像今天一样联系紧密,人类命运从没有如此的休戚与共。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之中的中国准确把握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通过创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让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交相辉映。

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空洞的设想或口号,它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精神共同体与合作共同体的结合,其“共生、共通、共识、共建、共享”等要素构成了完整的理论和实践逻辑。“共生”是人与自然、民族与国家之间的普遍存在样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根基。只有让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牢牢凝聚、和合共生,人类才能和衷共济、共同发展,才能生成抵御各类全球性自然灾害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强大力量。“共通”是现代世界历史的存在方式和发展趋势,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桥梁和纽带。从原始人类对狩猎成果的分配交换,到农业社会的互市通商,再到如今工业文明的全球贸易,彼此联通是各类交往形式的实质所在,“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也应基于全人类的互联互通。“共识”是不同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共同认知,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依托。主体间的共同行动需要以共识的存在为基础,多元价值的发展也更加呼唤共识的达成,当今世界的“国际共识”应当超越国家界限,但必须以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地位平等为前提。“共建”是使国家间能够平等相待、守望相助的共同心愿,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路径。国家不论大小和强弱,都应当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相互包容、互利互惠,在正和博弈的理念中实现共同发展。“共享”是面对人类发展成果的应有态度,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追求 〔8 〕。借助相关法律规范和国际组织协调,国际社会在生态、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共享空间,而这些分享也将使各国共赢更多收益,最终通过“美美与共”实现“天下大同”。可以说,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拥有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价值观”,才能够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构想;也正因为中国共产党把握住了世界各国所具有的“共性”特点,即对和平、发展的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构想才能够一呼百应,获得极为广泛的共鸣。

近年来,中国通过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推动着世界历史进程的转变。“一带一路”倡议将惠及全球64%的人口,一系列多边主场外交的成功举办推动着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同时,“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这既是中国这头“文明的狮子”对世界的责任和承诺,也是对国际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守和伸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站在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上,预示着未来世界秩序的演进,跨越了“修昔底德陷阱”,破解了“文明冲突论”,走出了“历史周期律”,摒弃了“国强必霸、赢者通吃、结盟对抗、零和博弈”等旧的思维模式,让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理念深植人心,让发展繁荣、公平正义的理念践行人间 〔9 〕,人类发展进程将从此发生改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发展、如何发展”的全球性课题,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在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发展目标、发展道路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新理念、新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情怀和全球担当将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稳步前进而继续彰显,中国也必将在属于自己的21世纪为人类作出更多富有价值的贡献。

〔注 释〕

①近年来,经济不景气、政党政治不成熟和社会隔阂等问题造成的政权更迭给拉美左翼力量带来一系列挫折;印度和尼泊尔各自的毛派共产党内派别林立,领导阶层与思想理论皆不成熟,使21世纪南亚毛派整合进程中断;欧洲各国共产党实力衰微,影响锐减,议席寥寥;俄联邦共产党面临政治驯化、生存空间缩小、人数减少、党员平均年龄偏大等众多问题。

②西方政党治理模式的紊乱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权力分散化”。传统精英政治对国家治理的垄断难以为继,社会组织和草根群体凭借强大的民意聚集能力通过网络广泛渗入西方传统政党治理活动领域。二是“政治碎片化”。在西方社会中,一些新兴政党和极端政党通过放大社会非理性情绪逐步蚕食主流政党民意基础,使西方民主政治呈现出无法集中统一的支离破碎局面。三是“政党媒体化”。西方政党在自身建设或争取政权过程中受媒体意志裹挟和牵制,过度迎合舆论或自我包装,丧失了崇高的价值追求。

〔参 考 文 献〕

〔1〕姜 辉.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新特点〔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3-4.

〔2〕樊 伟.深刻理解党的十九大的里程碑意义〔N〕.重庆日报,2017-11-02(07).

〔3〕辛向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新的思想丰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11-07(08).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6〕柴尚金.西方政党政治遭遇四大危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8-22(08).

〔7〕张维为.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的制度原因〔J〕.求是,2017(15):59-61.

〔8〕杨宏伟,刘 栋.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性”基础〔J〕.教学与研究,2017(1):91-96.

〔9〕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八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7-11-05(01).

责任编辑 周 荣

猜你喜欢
发展中国家
TPP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浅析依附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大数据时代下网络交易征税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
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原因及形成机制
人口老龄化会提高主权债务违约风险吗?
经济发展和PPP制度对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PPP项目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