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的应用

2018-05-14 15:20郭珺璐郭珺玲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9期
关键词:护理管理

郭珺璐 郭珺玲

[摘要] 目的 探讨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120例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给予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比较两组管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有利于减少麻醉后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麻醉护理一体化;护理管理;麻醉恢复室

[中图分类号] R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3(c)-0040-02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anaesthesia nursing integrated management model in the recovery room after anesthesia. Methods 120 cases of general anesthesia in thi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ach with 6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manage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anesthesia nursing. The management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mode of anaesthesia nursing is helpful to reduce the complications after anesthesia and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nursing.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anesthetic nursing; Nursing management; Anaesthesia recovery room

從手术结束到患者复苏前,患者的麻醉药并未完全代谢,若不能进行有效的护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舌后坠、血压升高、低血压、躁动等并发症[1]。故2014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为了探讨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的应用效果,特开展此次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20例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观察组: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25~70岁,中位数(40.12±2.22)岁。体重中位数(58.2±1.1)kg。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27~70岁,中位数(40.72±2.08)岁。体重中位数(58.4±1.0)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ASA分级I~II级的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2]。

排除标准:精神障碍的患者;胃溃疡、胃炎的患者;严重肝肾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近期上呼吸道感染、吸烟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即病情观察、记录生命体征、麻醉后复苏护理等。观察组给予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

1.3.1 合理配置人员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合理配备医护人员。通常1~2个患者配备1名麻醉医师和2名护士进行一体化护理。医生负责开患者的入科及转科医嘱,护士负责围麻醉期的护理,护士长负责监督护士的工作,定期理论培训,确保护士掌握抢救仪器的使用和心肺复苏等抢救流程。

1.3.2 优化麻醉护理一体化工作流程 严密观察围麻醉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给予氧气吸入,设置氧流量6~8 L/min;在转运危重患者时,备齐呼吸球囊、抢救药物、心电监护仪。转入复苏室后,详细交接麻醉、手术的补液、尿量、生命体征、出血量等。

1.3.3 严格出科评价 制定严格的出科评价标准,主要依据Aldret评分标准规范出科流程,四肢可活动,呼吸恢复、可做有效咳嗽者,血压变化在麻醉前的20%以内,意识完全清醒,皮肤色泽正常者,医生可开转科记录,护士执行医嘱。但也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化差异判断。

1.4 观察指标

①并发症发生率=(发生并发症的例数/总例数)×100.00%。②护理满意度:依据为该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满分为100分。分值>85分为满意;分值在60~85分为基本满意, 分值<60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00%[3]。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所得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5,P<0.05)。

观察组60例,恶心1例,心率失常0例,低血压1例,血压升高1例,躁动1例,过敏0例,发生并发症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60例,恶心3例,心率失常1例,低血压2例,血压升高2例,躁动3例,过敏1例,发生并发症1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1,P<0.05)。

观察组60例,满意30例,基本满意26例,不满意4例,护理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60例,满意25例,基本满意22例,不满意13例,护理满意度为78.33%。

3 讨论

围手术期是指患者接受手术开始至术后康复的整个过程[4]。麻醉恢复期的护理对其至关重要。若术后麻醉清醒前监护、护理不当,容易发生并发症, 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有学者研究表明术后死亡的患者大约有1/2以上发生在24 h内[5]。麻醉恢复室可以减少患者在手术室的时间、专业的护理人员能够有效应对抢救和控制并发症,使患者在麻醉复苏期的安全性得到保证,且可以提高手术室的利用率[6]。麻醉护理一体化模式是通过合理配置医务人员,保证每个患者都有相应的责任医生和护士监护,以应对抢救等急救流程;把麻醉复苏室设置在距离手术室比较近的位置(原则上运送时间不宜>5 min路程)[7],合理安排床位,恢复室要求抢救设备齐全,比如除颤仪、切管切开包、喉镜、呼吸球囊、抢救药、呼吸机等。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严格交接手术出血量、补液量、 尿量、皮肤情况等。制定严格的出科评价标准,生命体征平稳,肢体、意识 、呼吸等恢复正常的患者予以出科,对于生命体异常的患者立即送回ICU监护[8]。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研究表明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管理模式。

综上所述,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有利于减少麻醉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保证麻醉复蘇期的安全性,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龙晓宏,徐迎阳,尚宇,等.创建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的应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4):93-95.

[2] 朱海娟,吕娜,黄丽华,等.创建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6,27(23):3950-3952.

[3] 王红丽.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1):162-163.

[4] 许鑫.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26):22-23.

[5] 张进.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的应用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6):372-373.

[6] 郭丽燕,晁云萍.在麻醉后恢复室中应用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7,20(24):166-167.

[7] 尹彦硕.创建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的应用[J].健康周刊,2017,7(14):34-35.

[8] 郭敏.麻醉恢复室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探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5):211-212.

(收稿日期:2017-12-23)

猜你喜欢
护理管理
护士长巡视工作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评价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患者的护理管理与健康教育分析
分析外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及其风险管理途径
手术室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探讨
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管理的方法及效果
浅谈新木桶原理在临床科室护理队伍管理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