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保健模式下做好基层妇幼交叉型人才的培养

2018-05-14 15:20凌芳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18期

[摘要] 妇幼保健以妇女儿童为服务对象的特定性和坚持临床与保健相结合的职能特殊性催生了大保健服务模式的发展。大保健服务模式拓展了妇幼保健的服务范畴,同时也对服务提供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妇幼保健机构不仅要注重传统重点学科人才的培养,也要做好临床与保健相交叉的人才培养。该文分析所在基层妇幼保健机构注重多种举措,认真做好交叉型人才的培养,推进学科的发展的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 妇幼大保健模式;交叉型人才;基层妇幼保健机构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6(c)-0130-02

人才是医疗机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建设优秀的人才队伍是医院竞争的关键。培养人才是医院建设的基础和前提[1]。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基本归口于大卫生条线,重保健轻临床的现象普遍,有些基层单位甚至没有临床技术服务,主要职能以群体保健为主,由于缺乏临床的技术支撑,综合服务能力得不到提高,而需要治疗的对象转诊到综合医院又得不到系统的管理,大保健服务模式能从理论上解决以上问题,但在实际运行中关键是缺乏集临床技能与保健理念于一体的人才,所以当下在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加强交叉型人才的培养尤为迫切。笔者在基层妇幼保健机构从事管理工作多年,对交叉型人才的培养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1 注重交叉型人才培养的背景

1.1 基层妇幼保健的服务职能要求有交叉型人才

妇幼卫生工作方针明确以妇女儿童的保健为中心,坚持临床与保健相结合。2015年以来,国家卫生计生委提倡以妇幼大部制改革为重点的大保健服务模式[2-3]。大保健服务模式是以妇女儿童为服务对像,保健与临床相融合的保健模式[4],保健与临床融合的服务职能需要临床专业与保健服务相交叉的人才。传统的妇幼保健模式是保健与临床分开的,不适合基层妇幼大保健模式,基層妇幼保健人员需要专而广的知识结构,既注重疾病筛查,数据统计,阳性病例的追访,又要有临床医学的知识。在妇幼大保健模式下的管理工作更强调保健管理和临床业务相结合,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业务专家参与妇幼基层管理工作将能有效地丰富管理内涵,因此在妇幼大保健模式下的基层妇幼保健人才应该是综合型交叉型人才。

1.2 基层妇幼保健的服务范畴要求有交叉型人才

妇幼大保健模式要求将妇女、儿童的生理、心理的问题都作为妇幼工作的服务内容。在大保健模式下的妇幼服务范畴是对妇女、儿童全方位的保健服务,大保健模式下的妇幼工作区别于传统的妇产科和儿科医疗服务,例如,做好儿童“大保健”需要关注儿童的早期教育、生长发育发展营养、疾病防治、康复、儿童保健管理等相关的知识。

1.3 基层妇幼保健的服务特点要求有交叉型人才

大保健模式下的基层妇幼保健提倡服务对像全生命周期的长时间、不间断保健,包括儿童保健、青春保健、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期保健、产后保健、妇女保健、更年期保健等,对于女性整个生命周期保健是传统的保健人才较难完成,要求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工作人员根据服务对像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加强学习,周到地做好保健服务,成为综合型交叉型人才。

1.4 妇幼保健机构的局限性要求有交叉型人才

基层妇幼保健机构与综合性医疗机构相比缺乏内、外、急救等学科的支撑,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对于一些危重症病例、一些罕见病例的诊治缺乏相应的能力。妇幼保健机构应该培养交叉型人才,发展交叉性学科填补综合性医院在传统学科分类中留下的空白,走差异化竞争之路,才能更好地发展业务,也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方便患者。基层妇幼保健机构的工作人员有限,但工作范围较广,这也要求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工作人员是“多面手”,只有根据工作要求培养的各方面都涉及的“多面手”才能将基层妇幼工作做好、做优。

2 培养交叉型人才促进学科发展的举措

2.1 导师带教,优质培养

该单位将高水平优质培养交叉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准则。近年来该单位选派临床一线的业务骨干作为“导师制培养”的对象,该地区有影响力的专家作为导师进行带教。该单位选择儿科医师跟师学习中医儿科,选择妇科医师跟师学习产后调理保健,选择西医男科医师跟师学习中医男女不育不孕的诊治。经过导师制培养,有效地培养了交叉型人才的综合能力,促进了专科的发展。

2.2 内部轮岗,自行培养

该单位对刚毕业分配的同志进行岗位轮训,要求部分业务骨干参与轮岗,从事妇女保健的工作人员轮岗妇科门诊及产科门诊,从事妇科专家门诊的人员轮岗基层业务管理。经过多次不间断的轮岗使从事保健管理的人员具备了单独进行门诊的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基层指导工作。同时临床专科人员参与了基层管理,使基层管理更科学,同时也扩大了临床业务范围,实践了临床与保健的全面融合。

2.3 搭建平台,激励培养

对于基层妇幼交叉型人才的培养没有太多的模式可以模仿。因此单位管理层努力创造条件,鼓励相关人员参加相关业务培训,参加横向交流,搭建人才成长的平台。在绩效奖金分配制度上对从事新兴的交叉性学科的人才进行适度倾斜,给其充分的成长时间,通过措施激励其成长[5]。

2.4 多科合作,扶持培养

发展交叉性学科可能与某些传统性学科的业务范围存在重复,这要求多科合作,在门诊的设制,业务范围的重新划分方面给予倾斜与扶持。例如,该单位发展中医妇产科时要求将早孕呕吐、孕期上呼吸道感染、产后保健等疾病从原来的产科重新划分到中医妇产科。对于某些疾病让一些交叉型学科人才进行综合医治也有效地提高了治疗效果,也是对患者的负责。

2.5 加强质控,规范培养

对于医疗业务发展,质量控制是关键。妇幼交叉性学科在该单位是新兴学科,对于医疗业务的质控部门来说也较为陌生,该单位的业务管理部门参阅相关学术指南,依靠上级专家指导,以高标准对该单位相关业务进行质控和管理,规范业务发展,促进交叉型人才的成长。

3 基层妇幼保健机构交叉型人才培养的方向

3.1 培养临床专科与群体保健指导的交叉型人才

该单位按照“妇幼大保健模式”的要求,对儿科门诊及基层儿童保健指导进行整合成立儿童保健部。妇女保健部将妇科临床业务和基层保健管理业务进行整合,使相关医生既能从事门诊业务又能从事基层保健指导与管理,有力地促进了妇幼保健与临床的结合。相关医生在大保健模式下有如“A角”“B角”。多数保健人员的“A角”是专科门诊医师,“B角”是保健业务管理指导的专家。同时拥有“A角”及“B角”的医师因为有较轧实的临床业务能力,更重视保健中的细节管理,并能不断改进保健的业务流程,可以及早发现保健中的不足之处,对疾病的预防提供很多有益的方案,有利于医疗安全质控。同样,因从事保健管理,相关医生就会面对很多筛查阳性的患者,对阳性病例的诊治可以促进门诊的业务工作。

3.2 培养内分泌专业与妇幼保健的交叉型人才

该单位在医疗业务中注重内分泌人才的培养,但是因为基层妇幼保健院的业务量较少,无法成立独立的内分泌科,因此该单位对儿童保健部及孕产保健部的人员进行相关的培养,在儿童保健部内有专人从事儿童内分泌及生长发育的业务,在孕产保健部内设立了围孕期的甲状腺专病门诊,孕期糖尿病门诊,目前该单位围孕期甲状腺专病门诊、糖尿病专病门诊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3.3 男科与妇科的交叉整合,培养男女不孕不育专科人才

对于不孕不育业务许多单位是妇科诊治女性,泌尿男科诊治男性,该单位整合相关业务,提出男女同查同治。注重生殖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负责男女不孕不育的诊治,减少了不孕不育夫妇的麻烦,也有利于疾病的同步治疗。

3.4 中医和西医的交叉整合,形成中医特色人才

中医学是疾病保健的有效方法,中医的“治未病”理念是从事妇幼保健工作可以借鉴的,因此该单位努力将中医学结合妇幼保健工作。该单位在原来传统西医妇科的基础上通过西学中、请中医专家带教等方法培养中医妇科人才,同时大力发展各项中医适宜技术,做好产后女性的中医诊治,将传统的中医技术和妇产科、儿科紧密结合在一起发展,培养了既能从事西医临床诊治又能从事中医诊治的交叉型人才,同时对辖区内的妇幼保健中的中医运用工作进行指导与质控。

4 注重交叉型人才的科研创新

现代研究认为[6],诸多课题研究都向着多学科的交叉方向综合研究。在基层妇幼保健机构中注重交叉型人才的培养同样有利于单位的科研工作。基层妇幼保健机构从事科研创新具有明显的人群优势、网络优势、数据优势[7],具有基层保健能力和临床业务能力的交叉型人才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做好科研创新工作,例如流行病学调查、疾病筛查、疾病长期随访等领域。该单位部分科研项目创新均来自于交叉型人才从事的交叉性领域。科研项目的实施也有力地促进了交叉型人才的成长,学科的发展。

基层妇幼保健机构中交叉型人才應该是妇幼保健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交叉型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是基层妇幼管理层的重点工作,做好交叉型人才的培养,相关学科的发展有利于妇幼内涵建设,有利于为妇女儿童提供更好的服务,助推妇幼大保健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王莹.浅议医院人才培养[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5,26(3):35-36.

[2]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卫妇幼发[2015]54号[A].

[3]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各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业务部门设置指南.国卫办妇幼发[2015]59号[A].

[4] 施庆喜,许成,王辉.大保健运行机制改革的实践与体会[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7,28(6):8-10.

[5] 王强.无锡市妇幼保健院人才培养机制的重构与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7,28(2):26-28.

[6] 曾尔亢.老年医学的综合交叉研究[J].医学新知杂志,2011, 21(6):391-392.

[7] 凌芳,丁旭锋,唐颖文,等.在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中开展科研创新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妇幼卫生,2018,9(1):76-78.

(收稿日期:2018-03-23)